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趣谈《五乱》

角色:

1. 小岳:逗哏,性格活泼,爱耍宝,知识储备不算丰富但好奇心旺盛,负责讲述、抖包袱 。

2. 老孙:捧哏,沉稳大气,知识渊博,负责给小岳的叙述做补充、纠正和抖出二次包袱 。

舞台布置:常规相声舞台,一桌一椅,后面挂着一幅传统的山水画幕布 。

小岳(气定神闲地站在台上):“嘿!各位观众朋友们,好久不见甚是想念呐!今天我和老孙给大伙带来一段不一样的相声。”

老孙(跟在后面,笑着拱手):“哟,怎么个不一样法儿啊?”

小岳(挠挠头,神秘兮兮):“我最近痴迷上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中医典籍啦!”

老孙(惊讶,挑了挑眉):“嚯!这可不容易,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你能看懂吗?”

小岳(胸脯一挺,自信满满):“小瞧我不是?我最近可把《黄帝内经》研究了个透,尤其是里面的《灵枢·五乱》,太有意思了,今天非得给您和大伙好好说道说道。”

老孙(来了兴趣,点头示意):“哦?那你快讲讲,让大伙也长长见识。”

小岳(清了清嗓子,模仿黄帝的语气,有模有样):“这开篇呐,黄帝就问岐伯,说‘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何得而治?’”

老孙(接话):“这话啥意思呢?”

小岳(得意地笑了笑):“这黄帝啊,就是问岐伯,说人身的十二经脉,和五行对应,又和四季相应,那是因为啥失调就引起脉气运行乱套了呢?又咋做才能让它正常运转呢?您瞧瞧,黄帝这问题问得够专业吧!”

老孙(点头):“嗯,解释得还像那么回事儿。那岐伯咋回答的?”

小岳(模仿岐伯摇头晃脑的样子):“岐伯就说了,‘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

老孙(引导):“这又咋讲呢?”

小岳(比划着,手舞足蹈):“就是说啊,五行相生相克,它有自己的顺序,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也有规律。咱人体的经脉运行啊,得和五行、四季的规律合拍,那就万事大吉,要是违背了,可不就乱了套嘛!就好比您开车,顺着道走,一路畅通,要是逆行,那不得出乱子啊!”

老孙(笑着打趣):“嘿,你这比喻还挺形象。”

小岳(继续):“黄帝接着又问啦,‘何谓相顺?’”

老孙(配合着问):“是啊,啥叫相顺呢?”

小岳(一本正经):“岐伯回答说,‘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和,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

老孙(思考状):“这话有点绕,你给解释解释。”

小岳(耐心解释):“就是说这十二经脉和十二个月对应,十二个月又分成四季。这春、夏、秋、冬,每个季节气候不一样,咱人体的营气和卫气,就像一对好兄弟,一个在脉内,一个在脉外,相随相伴,阴阳和谐,清气和浊气也互不干扰,这样咱的经脉就能顺应自然,正常工作,人也就健健康康的啦!”

老孙(夸赞):“行啊,小岳,还真有点研究。那啥又是逆而乱呢?”

小岳(来了精神,提高音量):“黄帝也这么问啦!岐伯说,‘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

老孙(皱着眉):“这听起来有点复杂。”

小岳(连忙解释):“简单说,清气本来该在阴分,浊气该在阳分,营气顺着经脉好好走,卫气却不按套路出牌,逆行起来。这清气浊气一搅和,在胸中乱成一锅粥,这就叫严重的气机紊乱,人可就难受咯!”

老孙(追问):“那具体都有啥表现呢?”

小岳(模仿病人的样子,绘声绘色):“气乱于心,就心烦意乱,不想说话,低头安静地趴着,就跟霜打的茄子似的;气乱于肺,人就俯仰不安,喘气呼呼响,还得用手按着胸口,大口大口地呼吸,就像刚跑完马拉松;气乱于肠胃,那就是上吐下泻,得霍乱了,吃啥吐啥,可遭罪了;气乱于手臂和小腿,四肢就冰凉冰凉的,跟冰块似的;气乱于头,就头晕目眩,脑袋沉沉的,走路都不稳,一不小心就摔倒,摔得鼻青脸肿。”

老孙(惊讶):“好家伙,这气一乱,毛病还真不少。那这五乱,能治不?”

小岳(胸有成竹):“当然能治啦!黄帝就问,‘五乱者,刺之有道乎?’岐伯回答,‘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

老孙(疑惑):“这啥意思?”

小岳(解释道):“就是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有规律,咱治疗也得按规律来。能摸清这些门道,那可就是养生的大宝贝,比中了彩票还珍贵。”

老孙(点头):“有道理。那具体咋治呢?”

小岳(认真地说):“岐伯讲啦,‘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俞’。就是气乱在心脏的,得取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输穴,像神门、大陵这些穴位,扎上几针,说不定就能把气理顺咯。”

老孙(接着问):“那气乱在肺呢?”

小岳(立马回答):“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俞。得取手太阴肺经的荥穴鱼际,还有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太溪。这俩穴位就像两个小卫士,能把肺里乱了的气给规整好。”

老孙(又问):“肠胃的问题呢?”

小岳(掰着手指头数):“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先扎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穴位,要是还不管用,那就扎足三里。这足三里可是个大功臣,好多肠胃毛病都能找它帮忙。”

老孙(继续追问):“头的问题咋解决?”

小岳(兴致勃勃):“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荥腧。先扎天柱、大杼这俩穴位,要是效果不好,再取足太阳膀胱经的荥穴通谷和输穴束骨,给脑袋来个‘小调整’。”

老孙(最后问):“那手臂和足的问题呢?”

小岳(自信满满):“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荥腧。先把手臂和足上淤血给放出来,就像给管道疏通一下,然后再取阳明、少阳经的荥穴和输穴,让气血重新顺畅起来。”

老孙(总结):“看来这针刺治疗还挺讲究。那补泻手法呢?”

小岳(模仿岐伯严肃的样子):“岐伯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

老孙(不太明白):“这又啥意思?”

小岳(耐心解释):“就是进针和出针都得慢慢的,这叫导气,把逆乱的气给引导回正轨。补泻的时候手法要轻巧,不明显表现出补还是泻,目的是让精气调和。因为这五乱啊,不是邪气太多的实症,也不是正气不足的虚症,就是气乱了,互相捣乱,所以得用这种特殊手法。”

老孙(笑着对观众说):“你瞧瞧,咱们老祖宗留下的中医知识多厉害,这《灵枢·五乱》里讲的学问,到现在都很有道理。”

小岳(点头如捣蒜):“是啊,今天跟大伙分享了这段,希望大家也能对中医文化感兴趣,多去了解了解咱们老祖宗的智慧。说不定以后身体有点小毛病,自己都能懂点门道呢!”

两人(一起鞠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