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我就是教你变有钱 > 第45章 块撬动130万的思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最近听说有哥们儿投了8000块钱,年赚130万。

虽然说赚的不是很多,而且是需要有一些小小投入的生意,但是他这个生意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将人们很容易忽视的一个点放大,并且从这个点上赚到了钱,这个商业思维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具体怎么一个故事呢?我就跟大家来稍微聊一聊。

就这哥们呢,他买了个车,买了个车发10元这个车有车载冰箱,车在冰箱里头呢,它是全是一个空的,就好像一个空的抽屉一样,也就是说这个冰箱我们一般是肯定放饮料吧,红牛啊,可乐啊,之类的。

但是你全是空的,这么一个抽屉的话,这个饮料就会晃来晃去,尤其是在车里头,你走走停停,这冰箱里的饮料他就撞来撞去,就有杂音,然后这里头传出来的这个力的传导,也会导致人有不爽的感觉嘛。

虽然官网上面有那个杯架,硅胶的杯架可以买,但是价格呢要300多,而且只有4个饮料可以固定住,其他的空间都被浪费掉了,等于说价格虚高,又没有什么实用性,就是说性价比很低嘛。

于是呢,那个哥们就找了一个设计师,他设计出了一个硅胶垫,可以固定住6瓶饮料,官方的杯垫只能够固定4瓶,它可以固定6瓶。

然后它的定价比官方的要低,官方四瓶,还要300多块钱,他6瓶只要200多块钱。

这个一下子就有优势了嘛,性价比一下子就看得出来买哪一个更实惠,毕竟这玩意儿又不是奢侈品,不可能有一个人非得说我要贵的,然后只有4个瓶可以放的,因为这样子我觉得比较装,觉得比较像上流社会的人,那这个人纯属脑子有病啊,多半是败家子,迟早亏成穷光蛋。

因为车载冰箱它是一个内部环境,它也不是对外的,你装给谁看呢?这玩意就算是在装的人他都是追求性价比,因为白装的嘛,你装的再好,也是只有你自己一个人知道。

接下来就是开了个模具,找了个代工厂开始生产,因为这个车的车型一个月差不多也有个1万多台。

那哥们也是测算过,知道这个车销量不错,所以就相应的可以推导出愿意为此买单的人群还是有的。

最终他就通过这一个产品从年头做到年尾赚了100多万。

之所以后来不做了,是因为已经出现很多模仿者,并且开始打价格战,价格越卷越低就好像这个国度的每一门生意一样,一旦开始内卷,其实就大家都没钱赚,纯粹的就是为了互相伤害,那就没有意思了,所以在越卷越低之前他收手,提前出局,也算是一个比较圆满的结果。

其实一开始他纯粹就是因为首先自己有这个需求,因为自己的饮料在冰箱里头整天晃来晃去,没法固定就很烦恼,然后一看官方的杯垫做的如此,没有性价比,如此浪费空间。

第一,他自己有这个需求,第二,官方的解决方案并不是一个最优解。

第三,他明明可以自己为自己做一款,就可以解决自己眼前的问题。

但是由于这个车的销量还不错,所以选择把这个产品量产出来卖给同样有这个需求的同款车主。

接受了些什么商业道理呢?就是你的需求,大概率就是其他跟你处境相同的那些人的需求。

只要愿意去发掘自己的需求,发现自己很想要某样什么东西,并且在这个市场上还没有像那样东西的产品存在。

那很有可能,那样东西就是一个很好的商机。

因为这个世界上不止你是人,大家都是人,不止你遇到过这个情况,大家可能都遇到过这个情况,不要以为你的人生是你的,你只不过是在这个世界过了一段日子而已,我们都只不过是时间的载体,只有这个世界和时间会一直存在,我们都是过客而已,所以一定要相信我们的经历,肯定别人也经历过,我们的经历不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在这份经历中遇到的问题,只要你解决过,你就可以为别人解决。

为别人解决等于说是给别人治病,你就可以收他的医药费,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商业逻辑。

我们的每一个需求,其实都应该重视,可以分析一下这背后能不能够发展出一款产品,用于帮助和我处境相同的人。

甚至是有一些变态的需求也值得去做一下调研看看有没有其他的变态,因为只要是个变态的群体足够庞大的话,那他其实也是有比较大的潜在市场。

就好像在日本的话就会有很多女学生把自己穿过的贴身内一酷或者是一些思袜口罩,并且是带着脸上残留的化妆品与口红的口罩。

他们会把这些东西专门卖给那些喜欢这些产品的变态的迪奥丝宅男。

美国也有网红,会把自己的屁灌在玻璃罐里头卖给她的粉丝,会收集她凶部的汗水灌到瓶子里头卖给她的粉丝。

一方有需求,一方解决需求。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这就是生意的魅力。

就好像相亲一样,让鱼找鱼,让虾找虾,让乌龟配上王八。

懂了吗?只要有人高度认可你,你就是把屁把屎把尿卖给他,他都是很乐意的。

为啥赵大忽悠领着高秀敏在春晚卖拐卖车给范厨师,他回头还得说声谢谢?

因为范厨师已经被赵大忽悠的口才给深深的折服了,他已经高度认可赵大忽悠。

赵大忽悠卖拐卖车给他,已经相对合理。

其实那个时候,就算说赵大忽悠的头皮屑也能治病,他也得把头皮屑给买回去吃,就这么简单。

当然这些忽悠家已经是高端中的高端了,就连我身边也没见过几个,只是提供大家一个商业思路,就是小众有小众的赚法,大众有大众的赚法,其实都是赚一个需求而已。

不过想提升成功率,还得从相对合理的需求里头去找市场找消费者,因为过于小众的爱好,即使有变态喜欢,其实它市场不大也不可能卖出多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