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时间不到,一千亩良田就已开垦出来。
宋应知面上就只请了一万将士,但程将军嫌弃一万人干活太慢,直接派了两万人前来。
知道巴里县现在荒无人烟,将士们还自己带了干粮。
等军队撤退离去,宋应知便着手忙碌分田、肥田的事,城内四百多户人家,宋应知每家各分配了一亩地,有男丁的家庭多分配了一亩。
虽然这地只能用来种棉花,但宋应知承诺了百姓们,到了棉花收获的季节,除开征收税务的那四成,剩下的六成他愿意以八十文一斤的价格回收。
中原地区一亩地最多能产一百二十斤棉花,新疆比中原更适合棉花生长,该是更多一些。
按每亩一百五十斤算,除开交税的四成,剩下的六成就能卖七两零二百文银子。
这听着好像是不多,但这可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想挣钱都找不到地方。
而且,这只是一亩地的产值,若是每家每户十来亩地,那一年收入就能高达七十两银子。
试问,中原哪里的农户能靠着十亩地挣出七十两?
一斤糙米只卖三到五文钱,而一斤棉花就能卖八十文!
选择种什么,百姓们还不知道吗?何况这棉花种子还是免费赠送的!
一千亩良田,最后分出去五百左右亩,剩下的五百亩,宋应知把目光落在了这五十余名亲军卫身上……
正当他决定游说木秋带人去肥田时,宋应明等人到了。
时隔五个月左右,宋应明终于带着他的商队和各类人手姗姗来迟。
进城那天,宋应知差点儿被这长龙一般的队伍给吓着。
这哪是来带人来建纺织厂的,这分明是人口大迁徙吧?!
看着那一个个熟悉的面孔,宋应知瞬间红了眼眶。
“二哥……你,怎么把大家都带来了……”
队里,除了纺织厂染庄的工人、商队。
剩下的全是前山村的年轻一辈!张家宋家的人都有!
有夫妻拖儿带女一块儿来的、有刚成家立业不久的、甚至还有那半大的姑娘、小子!
所有族人都满脸笑意的看着他。
“石头,二哥也没法子,他们非要跟着一起来的,这才耽误这么久的时间才到。”
宋应明无奈说道。
其实族人之所以跟着来,他一点儿也不无辜!
常年在外做走商,外面的消息他自然灵通,得悉宋应知被派任到才打完仗的边关时。
他很快就分析了宋应知的处境,将情况一五一十的告诉族中长辈。
于是,大家一致决定,带着族人到此地协助宋应知,张家那边听到动静后,也有不少人表示愿意跟来。
这才出现了现在这一幕。
“你们……”宋应知眼中泛着泪花,不知该如何表达此刻的心情。
以前让他不以为意的家族力量,在这一刻,想法动摇了。
“嗐!这地方也没想象中的那样差嘛!”
“就是就是!来之前,还听河生说这破地方草都没一根绿的,你看看,这不全都是草吗?!绿着呢!”
“就是!这城墙虽比不上咱临芳县,但也光鲜着呢!”
“就是就是……”
五月的季节,草原再次变得郁郁青青,往年这个时候,牧民们早已回来。
但今时不同往日,哈密被番国占领百来年,此地的牧民们早已心属番国,估计不会再回来了。
也罢,既然牛羊不回来了,宋应知干脆打算把这一块草原直接开垦出来做良田算了!
巴里县的地理位置处于天山东部,地势大致为“三山夹两盆”形势。
巴里城池处在第一个盆地中心,往北走,穿过山脉,就是第二个盆地,也就是四十万将士驻扎的地方。
“石头,咱这来了这么多人,可有地方住啊?”
就在大伙儿都在欣赏这一览无余的青青草原时,人群中突然有人问了一声。
宋应知闻声看去,说话的正是宋应春,许久未见,他都两个孩子爹了。
“有住的地方,我这儿,最不缺的就是房子!就是……破旧了些。”
巴里县作为旧时贸易之地,城内宅院无数,虽在这百余年时间被番人毁了半数,但好好修建一下,还是能住人的。
日后有机会,再想办法把火山灰运来翻新一下,就能像模像样。
宋应春闻言,抱着儿子笑着回了一句:“有住的地方就成,有房,万事不愁嘛!哈哈哈!”
听到有房子住,大伙儿也没心思看草原了,一个个驾着牛车往城内赶。
这些牛车都是宋应明给买的,路上不仅可以拉行李,到了巴里还能用来耕田!两全其美!
看着大伙儿急着进城,宋应知只好赶紧跟着上去。
花了一下午的时间,宋应知凭着户籍把把城东划出一小部分出来分给乡民。
此次跟来的队伍里,有四十余户人家都是前山村的人。
家家户户都有男丁,宋应知同样给每家分了两亩地。
剩下的百来人全是从染庄和纺织厂分离出来了熟练工人。
这些人是陶金当初买的下人,卖身契都在他手中,愿不愿意,都得来。
为了给他们分配住所,宋应知专挑了客栈多的城西,把这些单间比较多的楼房一一分配出去。
知道宋应知要种棉花,大伙儿休整了两日,就火急火燎的开始下地肥田。
不管是自家的,还是别家的,还是宋应知余下的四百亩地,他们都全给做了肥。
草原上的土地本就肥沃,大伙儿也不用怎么肥田,就烧些草木灰洒在地里就行。
加上有牛的帮忙,这点地哪够乡民们种啊?
于是乎,大伙儿自发性的开始开垦新荒地,力求赶在种子到之前,多开几亩出来,也好多挣银子!
为了鼓励大伙儿的积极性,宋应知当即给城池内的百姓承诺,只要是自己开垦出来的荒地,都可以来衙门办理地契。
这下不得了了,百姓们瞬间热情高涨!扛锄头的扛锄头、拉牛的拉牛。
仅仅半个月时间,五百余户的人家借着牛车硬是开垦出六百多亩地出来。
这些后事暂且不提。
此时,宋应知手里正拿着一封拆开的信,陷入沉思……
乡民到巴里的第二天,宋应明趁着大家都在忙着修整院落,偷偷来衙门给了他一封信。
信是秦沥写给家人,又托家人送去临芳县,让宋应明带来的。
信里提到,顾尚书新年上值第一天,就向新帝提出辞官一事。
天子挽留再三,同意顾尚书的请求,之后,朝中局势动荡,秦沥也被外放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