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交谈间,负责卫所的其他大人闻声纷纷相继赶来。
不一会儿,三五个身穿青色官服的大人出现在城墙上。
宋应知与韩大人听到动静,一同侧身望去,看清来人后,韩大人便解释道:
“这三位大人与你一样,也是钦天监官正。”
说着,便领着宋应知走向三人。
“拜见韩大人。”
一碰面,三位官正就先给韩大人行礼。
韩大人点点头,给三人介绍道:“你们来得正好,这是咱们北夏朝第一位明算科状元宋应知,与你们三位同是官正,日后一并负责卫所的建造。”
见韩大人这么说道,三人并无多大反应,只淡淡示意一下,就很快又问向韩大人。
“大人,可是卫所图纸又出问题了?”
“唉……”
提起卫所,韩大人头疼,“这事和你们无关,图纸宋官正已经看过,没有问题。”
闻言,三人暗暗松了口气。
“看来,还是苏官正算学了得,我等佩服!”
只听其中一位官正大人说道。
宋应知顺着他的视线望去,发现此人很像一位故人……
“这位苏官正,正是本官先前与你说皇上从南海调回来的那位大人。”
韩大人笑着说道。
“说来,苏官正也是精通海外算学之人,若不是皇上见识了他的本领,也不会轻易开启明算科。”
闻言,宋应知借机又快速看了一眼对方,这一次,二人目光对上,看清对方的神情,他心中有了答案。
等几人回到卫所,韩大人当即就对着其余两位官正说道:
“两位大人,钦天监人手尚缺,图纸一事既没问题,你二人今日便可以回京了,一会儿本官要南下,去寻建造卫所的材料,正好,宋官正和苏官正与本官一起去。”
原本听到可以回京,二人脸上一喜,可当听到后面的话,笑容顿时僵硬脸上。
四人互相对视一眼,不动声色的回道:“是,大人。”
刚上任第一天,就要转移阵地,宋应知属实没想到。
还好自己行李还没放下,于是,宋应知便随处找了间床将就一晚。
不一会儿功夫,三人带着一支十几人的军队,骑马就往京杭大运河方向扬尘而去。
当天夜里就到了码头,此次南下有任务在身,韩大人带着众人直接走的官船。
“今夜太晚,二位官正大人好生歇息,等明儿睡醒,咱就到地方了。”
说着,不等二人回应,韩大人先行一步进了船舱。
“恭送大人。”
宋应知和苏官正对视一眼,一前一后往船舱另一个方向走去。
“一别经年,没想到还会再见面,苏兄这些年可过得还好?”
闻言,那苏官正愣了一瞬,随即很快回道:“十五年未见,没想到宋兄还记得苏某。”
“这是自然,你可是孙夫子的得意门生,每次去拜见他,都得听他提一回你,想忘都难。”
宋应知笑着回道。
提起孙夫子,苏澜之脸上有些动容,“夫子身体可还好?”
“还好,只是现在年纪大了,没精力再教学,已经不办私塾了。”
宋应知回,把这些年一直憋在心里的疑问问出。
“苏兄,你当年为何不辞而别,后来连信都不来一封。”
“……说什么呢?我本就身不由己,说了还惹夫子担心。”
苏澜之抬头看着天上悬着的圆月,一脸苦笑,不知该从何说起。
收回目光,他再次看向宋应知,默默将事情缘由说出。
原来,苏澜之本是当年临芳县县令苏大人的庶子,因不受父亲重视,常年被主母苛待,这才宁愿待在私塾。
“过年前夕,我父亲紧急被调任广州府南海县,等我知道这事时,已经是上了马车了。”
因不受重视,也无人告诉他此事,等上了马车听兄长说起,他才恍惚自己要离开了。
后来,父亲升迁无望,主母便不再让他读书,将他分了出去从商。
苏澜之不肯,便自己带着行李南下沿海,这才在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他的夷人导师。
“后来,我被亲师举荐,去了珠海督参与制造官船,今年一月,才从广州府被调到京城,升了官。”
苏澜之语气淡淡的说着自己的过往,好似无足轻重一般。
一旁的宋应知却是越听越佩服,以为自己很惨了,结果有人比自己还惨。
“被分了户籍后,苏某以为这辈子再难出头了,也不会和宋兄再有交集,便绝了写信的心思。”
听着他这般说,宋应知瞬间想起当年官船出海一事。
“苏兄,你当年南下,不会是想跟着官船下海吧?”
闻言,苏澜之意外的看了宋应知,“你也知此事?”
见对方点头,苏澜之才道:“一开始我是这么打算的,后来阴差阳错的遇到了我的亲师,耽误了上船时间。”
原来如此!
“不说我了,宋兄这些年过得如何?怎么走上了明算科这条路?”
这回,换宋应知一脸苦涩了。
不过比起苏澜之来,他是自愿走上这条路的,而且现在的状况也比自己一开始预料的好。
上司虽是个急性子,但待人还算宽和,没有因为他和顾尚书的关系而不待见自己。
同事是自己多年前的同窗,他乡遇故知的滋味儿,宋应知如今也算体会到了。
二人坐在船甲上把酒言欢,直到很晚才各自回去休息。
这一觉,宋应知睡了许久,直至官船靠岸,他他才悠悠转醒。
许是此次的目的地到了,宋应知赶紧起来穿衣洗漱,快步走出船舱。
这个时间,韩大人等人早已等在船甲之上。
一到船甲上,映入眼帘的就是大大的“临清皇窑”。
原来是到了烧制临清砖的地方了。
“走吧!都随本官去瞧瞧。”
见宋应知已来,韩大人便领着众人率先下了船。
看着对自己挤眉弄眼的苏澜之,宋应知小声懊恼:“苏兄,咋不去叫我?”
完犊子了,上班第二天,就差点上班迟到。
“我本想靠岸了再叫你,哪想大人先出来了。”
苏澜之耸了耸肩,无奈解释,一行人才下船便直奔官窑内去。
才入窑内,一股热浪瞬间迎面扑来。
数名工匠正忙碌地将刚刚烧制好的青砖整齐地码放着,因着要修建卫所,朝廷对临清县的百姓征徭役,此时,数千名百姓正在运河两岸挖“莲花土”。
看着这无比壮观的场面,宋应知第一次深刻见识到封建统治下底层百姓吃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