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河敲响院门时,母子三人正巧在吃午饭。
听到敲门声,张氏忙放下碗筷,道了声“谁呀?”就快步去开门。
随着门吱呀一声打开,姐弟俩侧身望去,赫然看见宋大河出现在门外。
“爹?!”
两人异口同声,随后放下碗筷走去迎接宋大河。
“哎、哎。孩子娘,快帮我拿一下。”
宋大河提着大包小包的,来不及看母子三人,先把手里提着的酱菜坛子交给张氏。
“怎么带了这么多东西?”
张氏接过东西,心疼道。
夫妻俩五年没见,她感觉宋大河苍老了许多,反观自己,这几年生活十分滋润,顿顿有肉菜,活儿还少。
时间久了,不仅身子圆润了不少,就连这脸也白了许多,手上的老茧也没了。
“石头,快来帮着你爹拿东西。”
闻言,宋应知就把挂在宋大河脖子上的行李一一取下来。
“爹,这些都给我吧。”
一旁的大花见帮不上忙,就去厨房拿了一副碗筷,张氏先把行李拿进来放在院子里。
又催着宋大河去洗手吃饭,直到四人坐在饭桌上,宋大河这才有了心思看母子三人。
这一看,便给惊住了!
只见张氏身着淡紫色罗裙,裙摆还绣有一圈精美的碎花,配着头上精美银簪,加上白了好几个度的肤色,宋大河感觉自己快要认不出自己媳妇了。
再看两个孩子,一个翩翩少年,一个亭亭玉立。
这谁看着都以为是哪家的公子小姐。
再想想这五年在前山村过的日子,一时间,宋大河心中五味杂陈,感叹道:“这府城的水土真养人啊……”
“孩子爹,你怎么突然来了,也不提前写个信。”
“写啥信啊,找人送信还得花钱。”
虽然宋家这几年日子过得还不错,但一来宋老头夫妻俩节俭惯了,二来孩子一个个都到了成亲的年纪,要花钱的地方不少,也就省了这个写信的钱。
看着桌上的菜油分十足,竟然还有炖排骨!
宋大河双眼一亮,瞬间没了说话的心思,一个劲的狼吞虎咽。
宋大河来之前,母子三人已经吃得差不多了,见宋大河吃的开心,纷纷停筷看着他一人吃。
吃饱喝足后,宋大河猛灌了一壶水,才再次抬眼看着三人。
宋大河笑得一脸尴尬,“这次来府城,你们奶奶只给我烙了两个饼,昨天早上就吃完了,爹是饿极了才吃这么多。”
这话意思,就是宋大河一天一夜没吃东西了,不饿才怪!
以前宋大河来府城时,都是与宋应知一起,两人会在城西买上吃的再走,如今他一个人,肯定是舍不得花钱。
宋应知默默看了一眼宋大河,没说出来。
而是问道:“爹,你这次来府城是为了何事?”
“前些日子你不是来信了吗,想着你今年要参加院试,爹不放心,就来了。”
府城虽然有孩子娘在,但参加科举考试十分辛苦劳累,加上宋应知已经长大,若是晕在贡院门口,张氏一个人哪能背得回来。
宋大河可是亲眼见过走出贡院的考生是何模样,越想越不放心,他连春耕也顾不上,说什么也要来府城照顾儿子。
听完宋大哥的解释,宋应知心里一松,只要不是宋应天闹事就行。
这些年虽然家里没给他们写信,但宋应知一直与宋应春有书信往来,主要还是担心宋应天闹出事。
两年前,许家姑娘出孝,没多久宋应春就寄来一封信。
信里写到,宋老头不顾宋应天的反对,带着族人去许家退亲,谁知才进许家,就被人家关在院中一番追打!
宋老头挨了打,满是怒气,转头就要去报官,谁知一把就被许家家丁带到后院去,这一去才得知他的好孙儿竟然早已毁了人家姑娘!
这事若是传出去,以后谁还敢和他们宋族说亲?
最后,退亲变成了商议婚事,没两个月,许家姑娘出嫁,除了两个陪嫁丫鬟、一头牛、十亩地、一些衣服被褥家具等,嫁妆里再无多余的钱财。
许家姑娘前脚刚嫁人,后脚那许老爷就给死去的儿子过继一个儿子,彻底绝了宋应天想要撺掇许家财产的心思。
不仅如此,信中还提到宋家在娶了许氏后,家里整日乌烟瘴气。
先是许氏不满意这不满意那,要宋老头拿钱盖新房子,后来又嫌弃家里做饭难吃,每隔几日就要去县城住几天才回来。
去的时候还不带上宋应天,让人吃惊的是,许氏如此霸道无理,宋应天竟也不生气,还一个劲的当着姑奶奶哄着。
每次老周氏想要教训这个孙媳妇,宋应天总是挡在二人中间。
去年,宋应春再次来信,说是夫妻俩打架,还把老周氏给打伤了,躺在床上病了半个月才下地。
原来一开始,宋应天是想哄着许氏,好让她去县城时也带上自己,哪知每次问起,许氏都说他爷爷还在生气,她回许家就是劝说爷爷的。
结果一年了还没有任何动静,察觉到自己被耍以后,宋应天暴露本性,逼着许氏让她带他回许家。
自从知道他毁了人家姑娘后,宋老头再不准宋应天去县城,除非许氏主动带他去。
可许氏自从知道这男人对她无任何爱意,一心只想着她们家的家产后,又岂能如了他的愿?
见宋应天不装了,许氏也直接打开天窗说亮话,不仅嘲讽宋应天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还骂他就是一条狗,谁给一口好吃的就添谁,连自己的亲身爹娘是谁都忘了。
被一个女人这般辱骂,宋应天忍无可忍,直接上手想教训许氏,可许氏既然敢骂他,又岂能不做足准备。
只见她身后的其中一个丫鬟快速挡在许氏身前,三两下就把宋应天打得哭天喊娘。
这丫鬟平日看着柔柔弱弱,没想到竟是有些功夫在身上。
宋应天手都还没碰到许氏,手腕就被丫鬟给移了位。
二人彻底摊牌后,宋家彻底没了清静日子,经常就是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大闹。
老周氏又想作势教训孙媳妇,却被丫鬟打得皮青脸肿,告到宋老头那去,又被宋老头教训了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