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阳被宋应知这般不卑不亢的回应气得浑身发抖,他怒目圆睁,大声吼道:
“不过是个乡下来的土包子,小小年纪不知天高地厚,行为举止不知收敛!你以为有梁举人撑腰,就可以肆意妄为了?”
宋应知神色平静,不紧不慢地说道:“诸位这般无端嘲讽我姐姐,诋毁我的夫子,我又怎能坐视不理?”
话音才落,梁举人哼的一声站起来,对着王红阳怒道:
“诸位皆是府城有名的画师,老夫今日收徒仪式,也是想将诸位引荐引荐给我徒儿认识,不想你们竟如此冷嘲热讽!既然你们不愿意来,那就送客吧!”
今日是之事极为重要,梁举人并不想动怒骂人,这样说话已经七分客气了。
堂兄宾客在他说完后纷纷钳口不言,就连那王红阳也只是瞪了一眼宋应知,敢怒不敢言。
“哼!”
见正堂没在说无一人有异议,梁举人才怒拂衣袖重新坐回主位上。
“继续吧!”
只见一名家丁快速端了盆水来,宋大花依次走到水盆前,将双手浸入水中洗净。
又听杨老头在一旁说道:“除尘埃、洗杂念,望今后,汝以纯净之心学习之。”
见宋大花洗净了手,宋应知便走到她跟前,将装有拜师礼品的托盘交给她。
宋大花端着托盘,恭敬走到师傅面前,向师傅鞠躬行礼后呈上礼品。
梁举人笑着接过六礼后,又见宋大花双膝跪在蒲团上,额头触地,一拜三叩首,直至三拜九叩结束,宋大花起身,将提前准备好的香茶双手递至梁举人手中。
梁举人接过茶浅抿一口,二人师徒关系正式确立。
他将茶杯放置在桌上,对着面前的丫头温言:
“你我二人今日结为师徒,为师既承此任,定当倾囊相授,悉心教导。
你如今尚无名字,那今日为师便赐你一名:清画。“清”者,寓心境澄澈,不沾尘俗;“画”之一字,望你于画艺之道勤勉钻研,精进不休,他日有成,也好不负为师所望。”
听到自己有名字了,宋大花连忙又朝梁举人一叩三首,谢道:“徒儿谢师父赐名。”
到这里,拜师仪式就算完成了,接下来的时间,便是梁举人带着宋大花一一见过今日来参加拜师礼的宾客。
见姐姐毫无错漏的完成拜师仪式,宋应知彻底放下心,悄无声息的退到院中一角等待这场观礼结束。
有了梁举人的照拂,以后哪怕自己不在鹤州,也无需在担心姐姐。
宋应知靠坐在前院左侧的回廊上,闭上眼睛狠狠吐了一口气,姐姐的未来总算解决了。
宋家日后也会有张氏帮他稳着,从今以后,他终于可以把心思全放在读书上。
“宋贤弟怎么一个人躲这角落里来了?”
听到声响,宋应知微微睁开眼睛,来人正是沈离君。
“沈公子。”
宋应知喊道。
“你何时回来的?怎么有兴趣来观这拜师仪式?”
“我昨日刚到府城,今儿一早还没睡醒,就被我妹妹缠着要来这儿。”
沈离君苦笑道。
“没想到梁举人收的弟子会是你姐姐,宋清画……嗯,是个不错的名字。”
宋应知看着他煞有其事的点点头,并不懂他突然说姐姐的名字是为何。
想了想,他还是先问问二哥的消息比较好。
“不知沈公子此次回苏州,可有打听到商船的消息?”
“我来找你,正是为了此事。”
这会观礼的宾客都在堂中,院内没几个人。
见宋应知随意靠坐在回廊上,沈离君便也随意坐下翘起二郎腿,慢悠悠的说道:
“比起咱这偏远的西南之地,苏州虽官船一道下海的可多了,消息几乎人人皆知。”
他歪头看了一眼宋应知,笑了一下。
“好在,如果顺利的话,今年就能离开这个地方了。”
宋应知也知道,今年沈大人会被调任鹤州。
“既如此,沈公子可知道这商船何时回来?”
“最多三年就回来了,这次下海只是去淡马锡找寻一物,一找到就会回来。”
淡马锡?
这不就是新加坡吗?这离北夏没多远,也不会经过恐怖的太平洋。
如此,宋应明应该不会有生命危险。
宋应知狠狠松了一口气,“没事就好,没事就好。”
只要二哥不会有生命危险,他想去多久都行。
二人又聊了一会儿,拜师仪式就结束了,见宾客们纷纷离去,二人便起身告别。
拜师仪式结束后,宋应知将一门心思全放到读书上,因为自己的诗赋太差,宋应知便在每日下学时,让梁举人给他出一道题。
既然天赋不够,那就只能用题海战术来解决了。
在宋应知看来,只要是考卷,没有什么是题海战术战胜不了的。
每次梁举人给他出的题,皆被他提笔在纸上记下,随后开始绞尽脑汁作诗,直到梁举人满意为止,他才将这诗写在题目下方。
一开始,宋应知一个星期都作不出一首梁举人满意的诗,可随着他一天天的坚持,成长速度显而易见。
从半个月做出一首,到一个星期,再到几天。
渐渐的,他作诗的速度越来越快,记下的笔记也慢慢被装订成一本诗集。
一有空,宋应知就翻开诗集背诵自己作的诗。
秦泺对此十分不理解。
“这些诗又不是古人留下的名诗,你背它们做什么?有那时间还不如多做一道策论。”
宋应知边默背诗赋,边解释:“我本就不擅长临场作诗,加上贡院环境限制,更是才思枯竭,便只能想个蠢法子,平日里多作些诗,万一走运了正好有一首刚好合适,我也省了作诗的时间。”
秦泺一听,好像的确如此。
于是从这日起,秦泺也跟着宋应知一块作诗,有了秦泺的加入,二人相互探讨、互相出题。
到后来,他们探讨的题目延伸至四书文、经义文、策论等。
有了秦泺的帮助,这一年里宋应知成长速度飞快!
不仅诗赋水平大幅提升,对于四书文、经义文以及策论等方面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见解。
梁举人看着宋应知的变化,心中十分欣慰,但这种程度还不足以参加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