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深秋山顶风微凉 > 第249章 狼狈的投名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先前一番 “自黑” 后,三个室友的聊天热情明显高涨起来。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提醒他们:“中午那场闹剧纯属意外,你们知道内情就行,别往外传。要是有人问,就说我最近拉肚子 —— 免得影响不好。”

他们笑着点头答应,我见状叹了口气。

事已至此,与其让别人觉得我性格有问题,不如主动把自己 “黑” 到位 —— 哪怕被当成段子调侃,至少不会被骂 “变态” 吧?毕竟刚才 “自爆” 时,我已经说明中午那事儿就是 “智商掉线”。

再说了,我都把自己贬成这样了,他们总不至于还有更狠的话来攻击我吧?说到底,外人怎么看我管不了,但室友的看法还是得在意,毕竟我不想被室友孤立……

正想着,付哲的问话打断了我的思路。

从上铺侧头望去,付哲正低头打字,指尖在屏幕上快速敲击:“老毕,刘佳说你当时拽着孔海波让他给你洗内裤的时候特别凶,她问当时孔海波要是说‘不洗’你真会动手么?”

“估计老毕会揍他……” 宋光磊抢先接过话头,说完抬头看向我。

刘一鸣也跟着抬头,三个人的目光纷纷投向我,显然都在等待答案。

我目光在刘一鸣和付哲脸上来回停留,随后缓缓摇头解释道:“怎么可能呢?我之前都被教导主任约谈两次了,哪还会乱动手啊,这不又要触犯校规了么?”

说完,见他们三人都露出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情,我重新躺好。

虽然嘴上否认,但其实我心里很清楚,当时情绪波动强烈,不只是身体因羞愤而失控,更主要的是自以为可行的计划突然落空带来的心理落差。

如果当时孔海波真敢说 “不”,我肯定会动手 —— 因为我很清楚,以当时的情形,只要控制好出手力度,学校最多给我记过。从性质上来说,当时的情况一旦起冲突只能算矛盾升级,不算我单方面主动挑衅;甚至学校还要考虑,若对我过度处分,可能会造成 “学校纵容学生会欺压学生” 的负面影响。

此刻躺在床上回想,当时内心深处甚至盼着孔海波反驳我,以便我可以合理发泄心中的不快——所以刘医生说的 “产生行动冲动时,强制延迟一天再做决定” 确实有道理,因为要是以我现在的心态来看,应该不会再选择动手了。

下午没上课的时候,我躺在床上不仅反思和懊恼中午的行为,也回想了和孔海波入学后发生冲突的全过程,因为想不太明白在单纯的高中里为什么会有让我如此厌恶的人。

然后自己躺在床上代入孔海波的视角分析了与自己冲突的心态,代入完之后,我哭笑不得,因为我发觉我俩冲突的挑衅发起人竟然是自己……

回想和孔海波冲突的经历 —— 孔海波随李老师查寝时,发现转校新生竟大言不惭地说 “校花 800”,而校花又与自己同班。这种情况下,是个人都会觉得这新生既唐突又明显是个刺头,印象自然好不了。

这事虽说本是查寝时履行学生会职务的正常情况,按道理不该外传,但估计换谁都会在查寝后跟室友或关系好的同学吐槽几句……

后来便发生了李博踹门警告的事。

孔海波作为学生会副主席,前去制止却被新生当着众人面骂 “滚”……

整体代入后,我也在心中提醒自己以后真的得收敛点,之前的行为确实有点过于张扬了,这样下去不只是成为学校最大刺头的事,还会引起所有普通学生的反感。

中断思路,发觉自己不应该再想这些了,一下午已经想的足够多了,听着付哲正口沫横飞的跟宋光磊和刘一鸣吐槽自己SpA时候的’糟糕‘经历,我便也直接插嘴参与进去了......

......

在封闭的校内,事态的传播速度比我预期的还要快。

晚上随着室友一起去上自习的路上,只要被认出来,就会迎来对方奇怪的眼神。当然,窃笑声虽然有所掩饰,但还是被我察觉到了。不过还好,至少知道这事的学生也大概清楚我是 “刺头”,倒是没有故作夸张的嘲笑,要不然我真不确定自己会不会恼羞成怒……

这种本以为 “不该有” 的感觉虽让我瞬间自我怀疑,但回想起刚才在寝室内聊天时的氛围,却清晰地感受到 —— 我与室友间的距离好像确实拉近了不少。

记得第一天住进寝室时,我提起调侃校花 “值 800” 的话题,虽然室友接了话,但回应明显颇为生硬。毕竟彼此不熟,大家多少带着提防与掩饰,所以放不开。哪怕在后续相处中,他们虽也与我聊天,但话题始终有所保留。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刚才在寝室里,付哲主动问我 “觉得女生胸多大尺寸看着最和谐”,就连我说话时,刘一鸣也能自然接话了。

这让我想通了之前与他们存在隔阂的根源:我身上仿佛蒙着一层让他们看不懂的 “滤镜”,他们觉得我太复杂,与他们有距离感。所以宋光磊才会评价我 “成熟得不像同龄人”,刘一鸣说 “佩服我”,付哲则说我 “心思太深”。

而我此前那些被他们视为复杂的伪装,以及所有令他们困惑的疏离感,都随着这次 “拉裤兜” 的糗事烟消云散了。

当我主动坦诚这件 “极度社死” 的事,分享当时的心理和动机时,就相当于主动掀开了身上的那层迷雾,让他们彻底相信了——这个室友并非高高在上的 “刺头”,不是内心成熟过分,且人生经历比同龄人多的’社会人‘,而是和他们一样会出糗、会狼狈的同龄人。

这场堪称 “狼狈投名状” 的蠢事,打破了我之前的 “复杂” 人设。

让他们不再用 “心思深”“不像同龄人” 这样的标签打量我,反而在我的自嘲里,看到了被糗事剥去外壳的真实模样:一个会因尴尬失控、会为冲动懊悔、会主动暴露弱点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