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老汉终于下定决心踏上归乡之路。
随着他的离开,针对易中海和贾张氏的事情,也算是暂时告一段落。此前围绕着他们所发生的种种纠葛,在随后的时间里应该会逐渐平息。
毕竟,倘若背后没了暗中主使之人,那些跟风闹事的人,想必也难以长久地坚持下去。
更何况,秋意渐浓,往后的日子,气温会慢慢转冷。
这场昨晚落下的小雨,虽说不大,却如同一缕曙光,让那些逃荒而来的人看到了回家的希望。
对他们而言,只要天气不再那般干旱,土地能够重新种上农作物,哪怕收成微薄,不至于颗粒无收,只要能有一口吃食维持生计,便足以支撑他们在家乡安稳度日。
说到底,只要能在家乡勉强糊口,又有谁愿意背井离乡,四处流浪呢?
再说了,经过这一个月的时间,易中海和贾张氏也老实了很多。
尤其是贾张氏,往日里那副嚣张跋扈的模样早已不见踪迹。如今的她,走路总是低着头,小心翼翼的遛着墙根走,生怕引起他人注意。
曾经,她的骂声几乎每天都充斥着整个院子,可现在,院里难得再听到她那尖锐的叫骂声。即便是许大茂故意嘴贱调侃她,她也只是默默忍受,极少回骂。
被人堵着骂了一个月,贾张氏似乎已被打击得失去了往日的气焰,整个人变得畏畏缩缩。
至于她日后是否会故态复萌,实在难以预料。不过,只要她不招惹刘正,刘正也着实不愿再理会她这样的泼皮货。
易中海同样是憔悴了很多。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他为了平息事端,维持自己所谓的“乐于助人”的形象,前前后后发出去不少于一百块钱。这也就意味着,这一个月他算是白忙活一场,不仅没挣到钱,反而倒贴了不少。
不过,想要彻底结束这个事情,易中海还需要忍受一段时间,他的“乐善好施”的名声已经传了出去,想必在未来的日子里,总会有来找他打秋风的。
事情暂时尘埃落定,刘正便将心思转移到了别处。
回到院里后,他又拿了盒好烟,就是那种随身世界里产的那种没有任何商标的白盒香烟,找到了王瘸子。
一见到王瘸子,刘正扬了扬手中的烟盒,笑着喊道:“老王,问你件事。” 说罢,便将烟随意地朝着王瘸子扔了过去。
王瘸子原本正百无聊赖地坐在门口,看到那飞来的烟盒,眼睛瞬间瞪得溜圆,整个人条件反射般地站起身来,双手在空中慌乱地挥舞着去接烟,模样显得有些滑稽。
好不容易稳稳接住烟盒,他低头一看,眼中顿时闪过一抹惊喜,这正是他心心念念许久的好烟啊!
“刘正,你小子,没想到你还藏了一手,不是说这烟你也弄不到吗?”
王瘸子一边说着,一边迫不及待地从烟盒里抽出一根烟,动作熟练地用火柴点燃。他深吸一口,缓缓眯起眼睛,头微微后仰,脸上露出一副极为享受的表情,嘴里还轻轻吐出几个烟圈。
刘正看着王瘸子这副模样,嘴角微微上扬,说道:“老王,今天我这事,你要是给我办好了,我直接送你一条。”
对于那些能帮到自己的人,刘正向来出手大方,毕竟这烟对他而言,要多少有多少。
“说说看。”
听到刘正这话,王瘸子原本眯着的眼睛瞬间睁开,眼中满是光亮,仿佛听到了世间最美妙的声音。在他看来,这无疑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刘正拿出来的这种烟,确实有其独特之处。
入口之时,感觉极为柔顺,丝毫没有呛喉咙的不适,反而那股香味如同层层叠叠的花瓣,依次在口腔中绽放开来,层次感极为丰富。
而且,吸完之后,口腔内残留的烟味很淡,细细品味,甚至还能感受到一丝淡淡的回甘,这种抽烟的感觉,可比那大名鼎鼎的华子更胜一筹。
要知道,在六十年代初期,物资极度短缺,香烟的产量也大幅锐减。像华子这样的品牌,都一度无奈停产。在黑市上,其价格更是一路飙升,每盒能卖到 1 - 2 元的高价。即便后来情况稍有好转,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这烟在普通商店里也根本难觅踪影,即便偶尔有货,也常常被内部人员截留。
此刻,当听到刘正说要拿出一条比华子还好的烟给自己时,王瘸子感觉自己的心都快从嗓子眼蹦出来了,激动得双手都微微颤抖。
“老王,你知道东北那嘎达过冬的时候,弄的那种取暖的火墙吧?” 刘正开口问道。
“听说过。不是,我说刘正,现在过冬还早呢?再说了,咱们四九城可没东北冷,家里弄两个煤火炉足够过冬的。” 王瘸子先是一愣,脸上露出疑惑的神情,四九城可没有人弄火墙,再说了,现在也就九月中旬,砌火墙也太早了。
“你只是听说过,就是说明你不会了,看来这烟你是抽不到了。” 刘正微微摇头,脸上带着惋惜的语气说道。
“我可以去学,对,我认识的有几个东北那边的人。” 眼看到手的好烟就要飞走,王瘸子顿时急了。不就是砌火墙嘛,自己找人学学肯定行,大不了多许诺点好处,把人请过来帮忙砌总行吧。
“等你学会了再说吧。” 刘正神色轻松,语气随意地说道。
“刘正,咱们就这么说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现在就出去找人学去。”
王瘸子生怕刘正会反悔似的,把门带上,急匆匆的就出门了。他要去找人学砌火墙,那一条烟他要定了,谁来都不能阻止他。
看着王瘸子急匆匆的背影,刘正悠然一笑,看来好烟好酒的诱惑力真是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