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清晨,“#你接受过社会结构操控吗#”正式登顶热搜。
话题源自天机阁与青创联盟联合发布的匿名讨论计划,最初只是一个看似温和的社会心理话题调查,却在短短三十六小时内引爆网络,成为全民自我质疑与集体性觉醒的窗口。
有人匿名留言:
“我八岁时因为沉默寡言被老师认定为‘不适合表达’,此后每一份学校档案都标注我‘不适合担任学生代表’。”
“我填的志愿前三个都被父亲篡改,说‘按他的选才模型来看,我不适合搞艺术’。”
“我现在才知道,从小到大我的人生,不是我在走,而是别人给我安排的最优路径。”
原本“沈逸辰是否是实验产物”的焦点,开始失焦,继而聚焦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上:
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都曾是“系统安排”的延伸?
这场话题逆流令宗家始料未及。
他们原本以为——“产品”身份是杀招,是舆论风暴,是标签型斩首工具。
但现在,这一标签却被全民共情反噬,变成一种“你说他不是人,那我们也不是”的情绪共鸣。
宗家幕僚急速应对,决定拉回舆论焦点。
当天下午两点,宗家控股的新锐科普直播平台“知象Live”紧急上线特别节目:
《从实验模型到社会人:青年自由认知的边界》
直播主讲人是宗家青策组智囊、“青少行为建模”权威教授唐立恒。
主持人为中立派大V温乔,拥有百万粉丝关注,被公认为“风格温和、擅于引导”的公信代表。
直播一开场,唐立恒便直指主题:
“沈逸辰的确参与过早期实验。他的数据模型被归入中枢实验档案,我们不能否认。”
“但这不代表他是‘不正常人’,而是代表——他是经过模型训练,优化进化的‘特殊案例’。”
主持人微笑点头:“所以……您认为他的行为与一般青年存在‘干预痕迹’?”
唐立恒温和答道:
“是的。你们看——他的决策节奏、他对舆论的预判、他搭建系统的节奏感,都不太‘天然’。这些特征在过去的社会模型实验中,是典型的‘行为强化型反馈曲线’结果。”
直播间弹幕开始被刷屏:
【原来是被‘优化’过的?】
【沈逸辰是不是就是系统里的“正解”?】
【可怕……我是不是一辈子都赢不了这种“实验产物”?】
宗家代表的“潜移默化定性战术”初见成效。
就在此时。
天机阁投放程序启动。
直播后台中断一瞬,紧接着,屏幕角落浮现一条突入弹窗——
【辅助资料更新中,请直播组核查信息合规性】
主持人一怔,还没反应过来,资料窗口已经强行展开。
系统源验证标签:天机阁·数情部公开项目档案库。
内容标题:
《宗家行为模拟实验私档曝光》
简洁的五个大字,底下却是一整页令人头皮发麻的内容:
2007年-2014年,宗家旗下“青策建模组”曾在未成年人数据保护未立法前,连续提取超过1123份青少年行为数据;
部分数据直接来源于心理辅导、教育测评、性格评判、兴趣倾向等“校园模型”项目;
全部数据采集未获授权,无征询家长与本人;
数据最终构建成“S2-A行为性格基因对照模型”,用于预设“未来社会可控结构人群”。
证据截图一一弹出,部分匿名学生代号与“训练等级记录”赫然在列。
唐立恒神色骤变,正要开口解释,主持人温乔忽然面色一僵,耳麦中传来平台运营组暴躁低吼:
“你们到底有没有提前过内容!?”
“对方放的是国家备案历史档案!宗家自己签字的!”
直播间瞬间炸裂。
弹幕疯了:
【什么?!宗家用的是偷来的青少年数据!?】
【一边骂沈逸辰是“产物”,一边自己搞千人实验?】
【全网实名痛骂这波虚伪】
【你们是在玩人,不是在研究人】
……
唐立恒仓皇解释:“这些档案是过时的……而且未曾实际使用——”
主持人脸色一沉:“请问……您还要继续科普吗?”
一分钟后,直播强行终止。
而这场堪称“反控场典范”的直播翻车事件,也迅速登上热搜:
#宗家代表直播翻车#
#偷数据还搞舆论反杀?#
#对不起,沈逸辰才是我们自己人#
……
青创总部会议室内,林紫然狠狠地把水杯砸在桌上:
“神了……沈逸辰,你不是舆论控制者,你是节奏编剧!”
她盯着那张被天机阁提前注入的资料资料列表,一字一句:
“你故意不发声,是因为你知道——他们一定会上直播。”
“你连翻车都提前算好了。”
沈逸辰坐在办公桌后,目光淡然:
“他们一旦试图‘科普真相’,就意味着他们要在大众面前‘自我定义’。”
“而只要他们定义我,就一定得揭开自己。”
他缓缓点头。
“所以,我不反击。”
“我只是,让他们说出真话——然后让所有人,看着他们自己——变成反派。”宗家直播翻车的第二天,整个互联网仍处于余波回荡中。
#实验数据偷取
#青少年模型伪科学
#谁才是真正的产物
这些标签挂在热搜榜前排,宗家旗下多个学术合作机构、教育基金纷纷“暂停回应”,试图以沉默止损。
而就在全网愤怒仍未散去之时,一份文档,在中午十二点整,被青创联盟以全网同步推送的形式,安静发布:
《青年人格独立宣言》
联合签署人:青创联盟、天机阁人文部、三十所高校学生代表、十四位国家级心理结构研究者、六家社科研究院顾问
核心条款:
每一位青年,拥有其人格发展的定义权;
教育模型不得以“可控性”为由干涉其自我选择路径;
所有行为成长曲线应遵循“共识授权+反馈调整”原则,不得以系统化决策替代个体意愿;
出身、行为轨迹、早期教育模型,不应成为“人格合法性”的判断依据;
拒绝将“模型实验身份”定义为“人格失权”的前提。
仅仅五分钟后,这份文件开始在各大高校学生组织中被疯传。
十分钟后,全国近百个学生会与青年组织宣布“联署支持”,部分地区甚至启动“高校线下共读环节”,将宣言文本打印张贴于校园公告栏。
宣言最后一段,被无数人截图转发:
“我们不是被塑造的人。”
“我们,是打碎模板之后重新定义自己的人。”
……
与此同时,在京城某会议大厦内,“教育结构建模联席组”正召开紧急闭门讨论会。
宗家代表、老派学者、系统派心理建模专家齐聚一堂,气氛凝重。
“如果我们不在技术维度反驳这份‘人格独立宣言’,这波舆论将会构成‘社会结构话语权’的颠覆。”
“再任由沈逸辰主导下去,我们几十年来构建的教育模型将会被彻底边缘化。”
有人提议:“从逻辑漏洞切入——例如人格独立是否可能完全脱离行为预测?用实证研究打回去。”
宗家代表赵乾鹤眼神阴沉,却迟迟不语。
会议桌前,副组长、教育学博士张崇远忍不住说出一句:
“可问题是……如果我们攻击‘人格独立’,就等于站在‘人格依附’那一边。”
空气一瞬凝固。
这不是逻辑困境,是话语悖论。
他们可以从技术打击沈逸辰的账目系统、资本系统、联盟系统,甚至是身份系统,但人格系统——
一旦动手,便意味着从根上承认:
“我们不希望你自由。”
这是一道“你说就输了”的沉默陷阱。
而此时,网络风向早已彻底狂飙。
人民日报评论发文:
“青创发布的《青年人格独立宣言》,不是一纸草约,而是一次价值维度上的解放。”
知乎首页热议:
【这才是青年自治的终极形式:人格自洽,而非系统驯化】
【沈逸辰不是在抵抗宗家,他在重新定义什么叫“成长”】
【如果早三年有这份宣言,我不会读错人生路】
甚至部分海外高校也转发此文档,并表达“关注结构性社会干预与人格生长空间”的态度。
——这一次,沈逸辰,不仅赢得了一个人舆论场的生还。
他,站上了未来结构人文话语的高地。
……
石城·联盟主控室内。
林紫然坐在投影屏前,望着各国学术界代表的联合回应邮件,轻声喃喃:
“你不是实验产物。”
“你是实验的终结者。”
沈逸辰站在窗前,手中仍拿着那份简约到极致的《宣言》文本草稿,笔迹潦草,却每一字都透着一种不容质疑的锋利。
他看了一眼投影屏上的转发曲线,再看向天边。
“他们用‘身份定义’想杀我。”
“那我就把这把刀,握在所有人手里。”
他转身,将宣言副本交给技术员:
“同步嵌入cYS系统主界面——每个用户登陆第一视图,必须先阅读。”
“从今天起,我要让所有人知道——我们的人生,可以不是被定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