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抗战之重生当新四军 > 第15章 新四军点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振华回到驻地,刚吃完中饭。有团部命令传来:明天早上5:00校场集合、抽调连排基层军官到二支队驻地琶村协助整编。

早上5:00校场集合时,操场一角已集中了48名连排基层军官,基本上一二团每个连每个排都抽调了连长或副连长、排长或副排长。由熊刚副团长带队前往琶村。琶村这边对接的是二支队副支队长粟 裕。

众人就来到校场,二支队四团、五团已在校场集合待命。按照番号一个排一个排出列,一支队每个人都分配了协助任务。二支队开始5000米早操了,为活跃气氛渐渐的操场上响起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声,由开始小到慢慢声调一致。

跑操完后,一支队和二支队军官在操场上相互交流经验。李振华看到了粟 裕。

将军那是后世李振华心目中的军中偶像。在那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成为了人们交流和讨论的重要平台。而李振华也时常活跃于各大军事论坛和社交群组之中,与众多军迷朋友们展开热烈的辩论。其中一个经久不衰、备受关注的话题便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长河中谁打仗更厉害一些。这一争论每每引发激烈的观点交锋,各方都能摆出一堆有力的论据来支持自己心中的战神。李振华可没少为自己心中的战神慷慨激昂。

大家谈到训练大纲,谈到三三制。李振华编了一个三三制连排进攻队型设计的初衷,其实他就是想让后世已成熟的这一战术提前应用到抗日战争中。

李振华用一节树枝在地上边画边说:我村里有个和日本鬼真刀真枪干过的同乡,他告诉我日军火力很猛,炮又多,枪法又准。冲锋的时候国军死伤惨重,后来参军了,我就一直在琢磨。与日军作战肯定要分散队形,分散了队形,彼此又不好呼应。因此我想把一个班分成了三个一组,三个组又分成一队,呈三角形排列,班长居中指挥,每个组一个主攻手,一个掩护,一个支援,三个组同样这样分配任务,每人相隔5一10米,每组25米一40米,每队相隔50米一70米,这样不会阻挡射界,相互又可支援。加上匍匐前进等战术动作,遇到重火力或炮弹,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伤亡,进可攻,退可守。我就是这样想的,至于再多我就没想到什么了。这个队形还要在实战中进一步完善。";

李振华有点紧张,在将军面前讲战术,这也和关公面前耍大刀没啥两样,心里压力挺大的!李振华又在地上演示了队型的转换,进攻与撤退队型的变化。

二支队的同志表示昨天训练大纲他们看了,今天再听了李振华的图解,觉得这一战术很有可行性。配合手势式、哨声联络,应该可以有更好的效果。

新四军将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这种火力比较弱小的情况下作战,这种战术能有效避免大的伤亡。新兵上战场伤亡率低了,几次战场下来,就成老兵。老兵多了,部队的战斗力自然而然就高了。

李振华道:";今后上了战场,使用这一战术时大家都要留心总结,将来一起讨论使这种战法趋于完善,形成文件,才能三三制连排进攻战术发挥更大的作用。";

训练工作非常顺利,二支队战士们感觉到一支的训练方式更正规,虚心的从一支队战友们身上吸取训练经验。

点检前五天,李振华他们回到驻地,杨团长对他们的表现非常满意。

李振华又去军工处找熊大正,军工处的人明显增多了,李振华估计是天津出发的人到了,找到熊大正,一问果然如此。熊大正看上去人也轻松了很多。

李振华问:你们炸药试的怎么样?

熊大正说:差不多了,炸药有两种,一种黑火药,威力较小。一种用化肥做的,属于烈性炸药,化肥存储了80吨,还要想办法采购,越多越好,我已经向上面汇报了,火柴头配方也搞好,烟厂的设备也已经采购好了。在上海,二手设备。正在想办法运往泾县,现在地方党委在收集烟叶,肥皂的配方也搞定了。等到了云岭,烟厂、火柴厂、肥皂厂、炸药厂就可以开工了。

李振华道:我设想了一种武器,现在有火药了,把火药捆成炸药包,用汽油桶做抛射工具,底下放上火药然后再放一个木板,利用底下火药的能量把炸药包投射出去。射程能达50米以上就行了,我们军队没有炮,只能用土办法来搞。李振华画了一个简图给熊大正。

熊大正看了看,觉的没有太大的难度,我们来做下实验,这相当于一个二脚踢。

李振华道:“还有迫击炮,原因比较简单,我们也要想办法搞。”

";你小子就是操心的命,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支队领导。";熊大正揶揄道。

新四军各部点编从4月20日早上开始,独立团首先集合接受点验。

一支队独立团首先从点编台通过,独立团以营为单位组成了三个方队。杨文翰走在最前面,各营主官在各自营的最前面,三个营齐步走,节奏一致,齐头并进。刚走近点编台时,杨团长下达“向右看”的口令,自己敬礼转向右。后面的三个营齐步转正步,所有官兵随着正步的节奏,将上了刺刀的步枪从肩扛改为手持,用力向前压下出,变成挺枪前刺的姿态。整齐的三声咔咔咔之后,上千人的步兵方阵端着雪亮的刺刀齐头并进、一往无前、杀气腾腾。为了实现这一幕,杨文翰不仅借了 一、二团的长枪,一、二团的刺刀也被杨团长借光了。

点编台上的顾墨三很是吃惊。都以为新四军刚从山沟里出来,是一群残兵败将。但看到独立团一往无前的气势,还有顶在前面士兵后背的刺刀发出的冷光,士兵眼中的杀气。令顾祝同倒吸一口凉气,这就是强军该有的样子,顾墨三立刻举手还礼。

后面走过的第一团,虽然没有劈枪的动作,但从齐步走转正步,走过点编台时,气势也不可小视。

再后面第二团人员也是齐装满员。军工处的人也参加了阅兵、点编。

一支队兵强马壮,人数4000多,是三个支队中人数最多的。

后面第二支队、第三支队依次走过点阅台,经过这段时间的整训,人员精神面貌也发生大的变化,人数虽少但眼中的气势不减。二支队点编1800人,三支队21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