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诸葛亮假死?那我打造最强蜀汉! > 第238章 终止北伐,改东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8章 终止北伐,改东征?

而群臣震动的原因无他,正是因为杨仪在书中建议刘禅,终止北伐,改为……

东征!

“眼下怎么可以东征?改北伐为东征?这岂不是丞相遗愿?”

一名反对派老臣瞪圆了眼,不敢置信地高喊道。

“曹魏方才兵败,我们理应乘胜北进,岂能舍近求远攻打东吴?这未免太过荒唐!”

此言引来一片附和声:

“正是!如今国贼曹魏尚在,我蜀汉当以光复中原为首务。丞相遗愿犹在耳,岂能违之?”

“杨仪年轻气盛,贪功冒进,此策欠妥!”

一时间,群情激奋,质疑之声此起彼伏。

另一侧,却有支持者据理力争。御史中丞秦宓上前一步,朗声驳道:

“诸公此言差矣!杨丞相此策,自有深意。曹魏虽强,但此次已元气大伤,短期内难再南侵。我蜀汉欲图久安,须先除去背后隐患!”

说着,他拱手朝刘禅,振振有词:

“陛下,东吴表面盟友,实则反复无常。此前闻魏犯我蜀,吴主袖手旁观,坐山观虎斗。”

“现我军大胜,吴国必惴惴不安。杨丞相意在先发制人,趁其不备荡平东吴,以绝后患!”

话音未落,反对者中又有人大喊:

“秦中丞此话未免危言耸听!孙仲谋岂会无故与我为敌?”

“再者,我军刚与曹军血战,兵疲将乏,何来余力东征?”顿时,双方大臣唇枪舌剑,各不相让,殿上吵闹纷纷。

刘禅神色踌躇不定,心中也颇为为难。

昨日深夜,他收到杨仪从天水飞递而来的密折,起初震惊非常。

诸葛丞相在世时苦心经营北伐多年,而今杨仪却要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东征东吴的大胆计划,这着实出乎他的意料。

一时间,他也难下决断。

此刻见群臣争论不休,刘禅环顾群臣,沉声问道:

“赵爱卿,杨丞相在前线写下如此奇策,卿意下如何?”

众人闻言,目光齐刷刷看向当朝大将军赵云。只见赵云出列肃手道:

“陛下,微臣以为,当下我军虽大胜,但远征东吴仍需慎重。”

“毕竟两线开战,非国力所能支撑。然杨丞相此举,或有其谋略所在。”

他目光沉凝,继续道:

“杨丞相素以智计见长,断不会平白生事。微臣建议,可先遣使赴天水,与杨丞相详议利害,再作定夺。”

赵云的发言相对中正平和,没有直接反对杨仪,但也没有贸然支持,引得双方大臣皆点头称是:

“大将军所言有理。”

“不错,应与杨丞相沟通后再议。”

朝会散后,赵云快步走出大殿,心情却难以平静。他抬头望了望阴沉的天空,旋即快马离宫,径直朝城外一处僻静所在驰去。

片刻之后,城南一座简陋的茅庐前,赵云翻身下马,快步入内。屋中陈设简朴,一位身着灰袍的中年男子正凝神垂钓一方水缸之中!正是诈死隐居于此的前任丞相诸葛亮!

“子龙,你今日怎有闲来陪我这山野村夫垂钓?”

诸葛亮放下竹竿,含笑起身相迎。但细看之下,他眉宇间隐隐有一丝焦虑神色。

赵云脸色凝重,急声道:“丞相,杨仪他……上奏朝廷要东征东吴!”

“什么?!”诸葛亮闻言浑身一震,脸色顿时大变,“东征东吴?他怎会有此举动?”他难以置信地瞪视赵云。

赵云将朝堂上宣读杨仪密折、群臣哗然的情形一一道来,末了又道:“如今陛下和众臣都犹疑不定。亮公,杨仪此策是否太过冒险?”

诸葛亮听完,眉头紧锁,面色阴晴不定。他缓缓踱步,须臾厉声一叹:

“荒谬!蜀汉欲兴,必先北定中原!”

“曹魏强敌当前,岂可轻启边衅改攻东吴?杨仪此举,简直胡闹!”

赵云连忙宽慰道:

“丞相息怒!杨仪或许有他道理,只是我们一时未明。他非鲁莽之人,不会无缘无故背离北伐大计。”

诸葛亮冷哼一声:

“再有道理也不能如此擅专!我本假死,欲观后辈所为。”

“却不想杨仪竟提出此等违反先帝遗志之策!”

诸葛亮双目圆睁,须发俱张,显然怒火中烧。

良久,诸葛亮长叹一声,神色稍缓:

“如今陛下尚未批准。他杨仪若敢一意孤行,待他回成都,我定要与他面析利害!”

说罢他袍袖一拂,坐回案前,心绪难平。

赵云劝慰几句,无奈诸葛亮心意已决,便也不再多言。只是他回想今日朝堂情景,心中暗叹。

杨仪此策石破天惊,不知是福是祸。但不管怎样,他已是丞相,手握重权,而亮公也许低估了他……

而与此同刻,在千里之外的曹魏朝堂,也陷入了另一场狂风暴雨之中。

洛阳,魏宫大殿之上,一片死寂。

今日朝会大议,就是讨论究竟派遣谁去和谈,怎么和谈,和谈之后曹魏又该如何。

朝会一开始,大臣们就已经吵成了一团。

吵闹的焦点,还是在于该不该议和!

对于与蜀汉议和,很多大臣依旧是持反对态度。

司马懿暗舒一口气,小心翼翼地跪地进言:

“陛下,天水虽失,当务之急是尽快稳住局势,休养生息。万幸主力尚存,只要从长计议,未必不能卷土重来。”

“杨仪此人,臣曾与其谋面,知其心机颇深、野心不小。”

“这回他孤注一掷取我天水,势必有所图谋。然蜀国国力有限,绝无力与我军长期抗衡。”

“据探报,蜀中连年饥馑,民生艰难,多仰赖我朝商贾贸易供给。如今杨仪出兵虽捷,但蜀中定然虚弱,支撑不了多久。”

“所以臣以为,不如将计就计,与蜀议和,诱之以利,让其放松戒备,交换俘虏收复失地,为将来再战做好筹备!”

曹叡剑眉倒竖,一脸不甘:

“可无论如何,这议和,实在是奇耻大辱!”

司马懿忙道:

“陛下,非是求和,而是权宜缓兵之计。眼下我军远道溃败,兵力损折近半,民心惶惶,实不宜立刻再战。若一味逞强,只怕趁火打劫者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