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在种姓制度之外,还有所谓的 “达利特”,即 “不可接触者”,他们被认为是最不洁的人,从事着如清理粪便、处理尸体等最卑贱的工作,在社会中受到严重的歧视和排斥,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并且,种姓制度规定了不同种姓的职业范围,职业是世袭的,子女通常会继承父母的职业,很难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各个种姓之间严格实行内婚制,不同种姓之间禁止通婚。如果违反这一规定,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其子女也会被视为 “杂种姓”,受到社会的歧视。】
【不同种姓之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严格的隔离。高种姓的人认为与低种姓的人接触会污染自己的纯洁性,因此在饮食、居住、社交等方面都与低种姓的人保持距离。】
---“婆罗门和刹利帝都不是印度人,是雅利安人的后代。婆罗门掌控教派,刹利帝掌控政权和金钱。犬舍和达利特才是印度人后代。”
---“虽然印度现在明面上废除了种姓制度,但这千百年来在人心里固定的执念却是难以更改,”
---“是的,时至今日,印度贱民若无意中踩到婆罗门的脚印,甚至只是影子重叠到高种姓的足迹上,都需要“净化”土地,就是铲去表层土壤,以消除“污染”。”
---“《摩奴法典》译本:‘首陀罗若偷听诵经,须灌滚油入耳;若敢复述,当割其舌。’”
---“看相貌就知道印度人的种姓了,皮肤白,偏向欧洲,中东那边的,就是高种姓。”
“这级别分的还挺清楚。”
朱元璋忍不住扬了扬眉道。
“不过这也不奇怪。”
“自古以来,我华夏也是分士农工商,毕竟等级有序,各司其职。”
“并且此法也能够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秩序和组织形式,有助于维护天下的稳定。”
刘伯温拱手道。
“陛下明察,我华夏虽分士农工商,却是终究保留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路。”
“《周礼》曾言,“管仲九合诸侯时,便许庶民以战功授爵。”
“我四民之序,重在各司其职,农人垦荒可纳粟为官,商贾富甲亦能捐输报国。”
“而这印度的种姓却如铁铸枷锁,婆罗门诵经便可世袭天禄,首陀罗连触碰经书都要剜目,当真是把人锁进了永世不得翻身的铁牢。”
“哼!”
听到这话,朱元璋忍不住冷哼一声。
“我大明律令虽禁贱籍科举,却许其子孙三代清白后入仕,他们倒好,连骨头缝里都刻着贵贱!”
“就说这婆罗门踩过的土地,贱民都得铲去三寸?我大明再重礼法,也没把人分作这般腌臜!”
“不错。”
刘伯温指着光幕道:“就说首陀罗若偷听诵经,须灌滚油入耳,敢复述,当割其舌这点,就比蒙元初定匠籍时更狠三分。”
元朝初期,朝廷将全国人口按职业划分为匠户、军户、站户、盐户等,匠户专司手工业。
这种规划也是世袭相传,子孙不得转业。
而且蒙元也有四等人制。
第一等为蒙古人。
作为元朝的统治民族,地位最高,享有各种特权,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都有特殊待遇。
例如,在官员选拔上,蒙古人更容易担任高级官职,在科举考试中也有一定的优待政策。
第二等是色目人。
指西域各族人和西夏人等,他们较早地被蒙古征服,在元朝政府中也受到一定的重用,常被任命为各种官职,协助蒙古人统治,许多色目商人活跃于元朝的商业领域,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第三等是汉人。
主要指原金朝统治区域内的汉族以及契丹、女真等族。他们的地位低于蒙古人和色目人。
虽然汉人在元朝人口中占大多数,但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受到较多限制,如在地方政府中,汉人官员的权力往往受到蒙古人和色目人官员的制约。
第四等是南人。
指原南宋统治区域内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他们是四等人中地位最低下的,受到的压迫和歧视最为严重。在法律上,南人与其他等级的人犯罪量刑不同,南人常常受到更重的处罚,在经济上,南人承担着较重的赋税和徭役。
看上去和种姓制度差不多。
......
“暴元那是胡虏乱政!”
朱元璋拍案而起,震得铜鹤烛台火苗乱颤。
“匠户世代困在工坊,军户老死在边陲,盐户连晒盐都得按祖宗规矩,这般铁桶似的户籍,比那印度少几分血腥,却多了百年沉疴!”
“朕之所以编定《大明律》,既要明尊卑,更要留活路。哪像这等鬼规矩,生生把人捆成庙里的泥胎!”
“陛下明察。”
刘伯温道:“世祖忽必烈初定匠户时,确有‘籍不准乱,役皆永充’之令。可匠户子孙若有巧思,想改良织机或铸剑之术,反要遭工部掣肘。”
“掣肘?” 朱元璋抓起案头刚完工的火铳模型,铜铁凉意沁入手心。
“朕让工部设宝源局,招募天下巧匠,许以‘匠师’官衔,元人倒好,把能工巧匠当牲口圈养,难怪火器铸造百年无进!”
“陛下圣明,我华夏向来是能者居之,无论出身贵贱,皆有机会施展才华。”
刘伯温笑道。
“陛下改匠籍为轮班制,又设‘考工院’赏新技,正是破了元人百年死局。”
“而像印度,蒙元这等制度之下,民心思变却无出路,一旦爆发,必将是天翻地覆,就像当年黄巢起义一样。”
“是啊。”
朱元璋认同道:“当年黄巢揭竿,不就因‘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把天下寒士逼得没了活路,李唐江山这才摇摇欲坠。”
“若非黄巢来这么一下子,怕是我华夏也会实行这种种姓制度。”
朱元璋摇了摇头,随即道。
“如此牢笼般的制度,想来这印度百姓也会揭竿而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