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律的表述与理解为。】
【静止的物体:若不受外力作用,将永远保持静止。】
【运动的物体:若不受外力作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
【关键概念。】
【惯性:物体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性质,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外力:指合外力(净外力),若外力平衡(合力为零),物体运动状态不变。】
“这话......也不稀奇啊?”
大秦,墨家巨子看着光幕中的解释,显得有些了然于胸。
闻言,嬴政好奇的问道。
“怎么,光幕所说之事,你知道?”
墨家巨子忙道:“先师所着的《墨经》中早有记载:“止,以久也”“动,或徙也””
“就是说一个东西若要移动,需有力施加作用,而停止则是因为受到阻力,历经时间而静止。这与光幕所阐述的物体运动之理,本质上极为相似。”
“就比如,马车停止时,乘客会向前倾,抖落衣服上的灰尘也需要衣服被甩动。”
听到这话,嬴政点了点头。
“倒是平日可见的事情,只是.....研究这东西有何用?能治国安邦吗!?”
“这......”
墨家巨子有些尴尬,毕竟他们墨门一脉,的确不怎么受到朝堂重用。
与此同时,光幕道。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指出物体的自然状态是保持原有运动(或静止),而外力是改变这种状态的唯一原因。这一定律不仅是经典力学的基石,也在工程、航天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哦?这些浅显易懂的东西还能够飞天?”
嬴政有些惊讶。
一旁的墨家巨子则是赶忙道。
“未尝不可啊陛下!”
“后世的那些导弹在发射之初,本是静止于发射架上。依照这牛顿第一定律,它会一直保持静止,直到底下的火苗产生强大推力。”
“这推力作为外力,就改变了导弹的静止状态,使其开始高速飞行。”
“嗯,有理!”
嬴政眼前一亮,随即又问道。
“那火苗是如何产生那么大的推力的?”
“额.....这个......额.....”
墨家巨子被问住了,嗯啊了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就在这时,光幕又道。
【那什么是牛顿第二定律呢?】
【核心的表述是: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它的定律有三点。】
【一:力是改变运动的原因,物体速度的变化(加速度)由外力引起,而非“维持运动”。】
【二:质量是惯性的量度:相同外力下,质量越大的物体加速度越小】
【三:加速度方向始终与合外力方向一致(如斜向拉物体,加速度沿拉力方向)】
【就比如汽车加速:引擎推力服摩擦力和空气阻力,产生加速度。】
“巨子啊。”
嬴政看向一旁的墨家巨子。
“这点,你们墨家先师可有记录?”
“有的。”
墨家巨子点了点头。
“《墨经》中言:“力,形之所以奋也””
“其大意是力乃是使物体由静而动、动而愈速,或改变运动方向的原因。”
“从这本质来看,与这律中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观点确有相似,但在描述的详尽程度上,二者还是有所差别的。”
“就拿这日常所见的行车来说。”
墨家巨子继续解释。
“墨家在造车时,深知要使车辆前行,马需用力牵拉,这便是‘力,形之所以奋也’的体现。”
“可对于车辆在行进中,若不受外力会如何,《墨经》并未深入探究。而光幕所说的定律,却清晰点明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会保持原有运动状态,无论是静止还是匀速直线运动,这是其更为精妙、完备之处。”
嬴政若有所思,目光落在那马车之上,脑海中思索着其中原理,片刻后又问。
“那在器械制造方面,我墨家运用这‘力,形之所以奋也’,与依牛......牛顿定律制造的后世器械,可有不同结果?”
闻言,墨家巨子无奈道:“陛下,以攻城器械为例,咱们墨家制造的投石车,利用杠杆原理,依靠人力或蓄力装置施加力,将石块抛出,这是遵循先辈对力的理解。”
“但后世制造的火炮......臣确实,想必其中原理要比投石车复杂万倍。”
说到这,墨家巨子观察了一下嬴政的反应,见其并未发怒,随即趁热打铁道。
“陛下,依光幕所示,我们对这“力”的研究,多停留在经验总结和实用方面。”
“而异族想必是将这力与运动的关系,通过严谨的数学推导,构建出一套完整体系。”
“就拿火炮制造来说,他们能精准计算火药爆炸产生的力,依据牛顿定律算出炮弹飞行轨迹,从火炮口径、炮身长度,到发射角度,每一处细节皆经精密运算。”
”反观我墨家投石车,虽也利用力的原理,可更多凭工匠经验,在精准度与威力上,远不及火炮。”
嬴政面色凝重,背负双手在殿内来回踱步,良久开口。
“巨子之意,是我大秦需转变治学之道?”
墨家巨子跪地,恳切道。
“陛下圣明!若想制造出超越后世火炮的器械,我等不能仅依赖过往经验。需像异族那般,以严谨数理为基,深入探究力与运动的奥秘。”
嬴政目光炯炯,望向殿外广阔天地,似已看到大秦雄师配备超强器械、所向披靡的画面。
“好!巨子,朕命你即刻着手,在墨家学府开设数理之学,召集天下聪慧之士,研习这牛顿定律与相关数理知识。所需一应物资,皆由国库全力支持。”
“陛下英明!只是......” 墨家巨子有些为难道。
“一个新的门派从开始到成熟,这其中怕是要历经多年,短时间内恐怕不会有什么建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