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直击人性 > 第150章 好运与善恶无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人们自幼便被灌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仿佛生活是一场遵循绝对公平原则的审判,善良之人理应一生顺遂,作恶之徒终将坠入痛苦的深渊。这一简单而美好的因果逻辑,为我们构建起最初的道德认知框架,给予人们行为准则和心灵慰藉。

然而,当我们真正踏入现实世界,却惊觉这一信念在残酷的真相面前开始动摇。

“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在现实生活里,善良的普通人往往承受着更多的苦难。

就拿职场来说,一些兢兢业业、与人为善的员工,每天早早到岗,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主动承担额外工作,还时常帮助同事解决问题。可他们却可能因为不擅长阿谀奉承,错过晋升机会;甚至在公司效益不佳时,成为首批被裁员的对象。

反观那些善于钻营、溜须拍马的人,却能凭借不正当手段赢得领导欢心,轻松获得高薪职位与丰厚福利 ,平步青云。

这种现象背后,反映出职场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很多企业在晋升考核中,未能将员工的真实能力与工作成果放在首位,而是过度注重人际关系和表面功夫,使得老实肯干的人被埋没,钻营者有机可乘 。

在那座城市的边缘,有一个破旧的城中村,里面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低矮的房屋。老周一家就住在这里,他是一位蹬三轮车的车夫,为人老实巴交,从不跟乘客多要一分钱,哪怕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还会主动帮忙搬东西。

妻子则在附近的小餐馆里洗碗打杂,虽然工作辛苦,收入微薄,但两人本本分分,待人真诚。

傍晚,老周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一进门就瘫坐在那张破旧的椅子上。妻子从厨房走出来,手里拿着一块破旧的毛巾,心疼地说:“他爸,今天又跑了一天吧,累坏了吧?”

老周苦笑着摇摇头:“累倒是小事,就是今天又被那几个混混找茬了,他们说以后每天都得交‘保护费’,不然就别想在这一片拉活儿。”

妻子一听,眼眶红了:“咱们本来就挣得少,哪还有钱给他们啊!这日子可怎么过?”

老周无奈地叹了口气:“我能不知道吗?可咱能怎么办?报警吧,又怕他们报复得更厉害。”

然而,他们平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城中村里来了一伙收“保护费”的混混,挨家挨户索要钱财。老周一家本就勉强维持生计,哪里有多余的钱交这笔无理的费用。

可混混们根本不管这些,三天两头上门骚扰,甚至还砸坏了老周的三轮车。老周想去报警,却又害怕遭到更凶狠的报复,只能忍气吞声。

此后,生活愈发艰难,为了修好三轮车,老周借了钱,每天拼命拉客还债,身体也累垮了,可收入却越来越少,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差。

老周的遭遇并非个例,在社会治理的末梢,一些弱势群体在面对黑恶势力时,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常常孤立无援,无力反抗 。

执法力量覆盖的不足和举报渠道的不畅,让这些作恶者愈发猖獗,善良的底层百姓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领头的混混阿强,凭借着这股蛮横劲儿,不仅在城中村站稳了脚跟,还和一些不法商人勾结,做起了非法勾当。他买了豪车,在市中心租了高档公寓,天天花天酒地,吃香喝辣,日子过得逍遥自在。

阿强之流的得逞,一方面源于其自身道德的沦丧和对法律的漠视,另一方面也凸显了社会监管的漏洞。相关部门未能及时察觉并打击他们的违法活动,使得非法行为得以滋生蔓延,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公平秩序 。

一天,阿强带着几个小弟在村里闲逛,正好碰到老周拉着车回来。阿强故意挡在车前,阴阳怪气地说:“哟,老周,今天生意咋样啊?保护费准备什么时候交?”

老周紧紧握着车把,低着头,咬着牙说:“我真的没钱,能不能行行好,别逼我了。”

阿强一听,哈哈大笑:“没钱?那就别在这儿混,这一片儿我说了算!”说完,一脚踢在车轮上,带着小弟扬长而去。老周望着他们的背影,拳头攥得紧紧的,眼眶里满是愤怒和无奈。

从社会资源分配层面来看,苦命人由于经济条件差,在获取优质资源上举步维艰。以教育资源为例,偏远山区善良朴实的家庭,即便父母辛勤劳作供孩子读书,孩子自身也勤奋努力,但因当地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他们很难在高考中与城市孩子竞争。

这背后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资源分配过度倾向城市,导致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通道变窄。

再看医疗资源,贫困地区的善良百姓一旦身患重病,可能因无力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只能放弃治疗,任由病魔折磨,生命消逝。

而一些不法商人,利用财富与关系,即便患病也能享受顶级医疗服务,轻松延续生命。这种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本质上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以及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的体现,让贫困者在疾病面前更加脆弱无助 。

再看创业领域,诚信经营、本分善良的小商家,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用心服务顾客,却可能因市场竞争激烈、租金上涨、电商冲击等因素,生意惨淡,血本无归。

而某些不良商家,通过虚假宣传、偷税漏税、恶意竞争等手段,迅速积累财富,扩大经营规模,丝毫未受到应有的惩罚。

市场监管的滞后和惩处力度的不足,使得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频发,诚信经营的环境难以建立,严重打击了创业者的积极性 。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品行不端之人却在人生道路上畅通无阻。他们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靠欺骗、压榨他人积累财富和地位,生活却过得风生水起。

有的奸商以次充好,昧着良心赚取高额利润,却依旧逍遥法外,享受着优渥的物质生活;有的职场小人靠排挤同事、溜须拍马获得晋升,平步青云。

这些现象让人心生愤懑,也让许多人开始抱怨命运的不公。他们不禁质问,为何善良之人要承受苦难,而作恶者却能肆意妄为且毫无报应?

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使得人们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观念产生了怀疑。当善良之人长期处于困境,而作恶者毫无收敛且逍遥法外时,抱怨便成了他们宣泄情绪的出口。

他们抱怨命运的捉弄,抱怨努力与善良的徒劳,抱怨这个世界为何不能给予善恶应有的回馈。在他们眼中,命运的天平严重失衡,善良不再是通往幸福的通行证,恶行也不再是遭受惩罚的判决书。

从个体角度而言,运气和境遇受太多复杂因素影响,包括时代背景、家庭出身、机遇巧合等,绝非单纯的善恶能决定。

一个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善良孩子,即便努力上进,也可能因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社会关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而一个富家子弟,即便品行不端,却可能凭借家庭的财富和人脉,轻易获得成功的机会。

这并非否定个人努力和善良品质的价值,而是说明命运的走向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但我们应该明白,好运不与良善捆绑,厄运也并非只追随邪恶,这是生活的无常。我们坚持善良,不应是为了功利性的回报,而是因为善良本身就是人性的光辉,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世界的温柔以待。

当我们摒弃对“善报”的执着,纯粹地去践行善良,或许会在这无常的世界里,收获内心真正的安宁与力量。 这种力量并非来自外界的物质回馈,而是源于我们对自身行为的认同和对道德准则的坚守,它能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依然保持对人性美好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