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小七与云帝的精心治理下,大夏国国势蒸蒸日上,如同一轮蓬勃升起的朝阳,光芒万丈,照耀着这片广袤的土地。在这繁荣盛世的背后,皇室子弟及其眷属们各司其职,在不同领域施展才华,为大夏的辉煌添砖加瓦。
三皇子楚怀泽,自幼便展现出沉稳务实、心系百姓的特质。
猎场兵变后,他携妻儿前往东南地区,全身心投入当地建设。东南地区河网密布,然而,频繁的水患却给百姓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困扰。
楚怀泽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亲自带领当地百姓修筑堤坝,规划水利设施。他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交流,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积极引进洛小七从系统空间购置的改良农作物种子,并邀请农业专家为农民传授科学种植方法,使得东南地区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在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楚怀泽大力扶持当地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他积极组织修建道路桥梁,改善交通条件,让东南地区的特色商品能够更便捷地运往全国各地。此外,他还积极拓展对外贸易,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的商贸往来关系,开辟多条新的商路,为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东南地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百姓生活富足。
云帝对楚怀泽的卓越功绩给予高度肯定,封他为怀王,并任命为东南节度使,希望他继续引领东南地区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四皇子楚项君,性格坚毅果敢,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猎场兵变后,他镇守西北重镇高昌关,深知此地战略位置重要,关乎大夏国西北边疆的安危。
高昌关地处大漠边缘,时常遭受外敌侵扰。
楚项君到任后,精心训练士兵,提升军队战斗力。他借鉴洛小七从系统空间购置的先进军事理念,结合高昌关的地形特点,打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御体系。
他带领将士们日夜巡逻,一刻也不敢放松警惕。为了增强军队的机动性,他从洛小七的随身空间中挑选适合大漠作战的优良马匹,组建了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
在一次外敌大规模入侵时,楚项君沉着冷静地指挥作战,充分发挥防御工事和骑兵的优势,成功击退敌人,保卫了西北边疆的和平与安宁。
多年来,在楚项君的坚守下,外敌始终未能越过高昌关一步。云帝对他的忠诚与功绩给予高度赞誉,封他为项王,并任命为西北节度使,期望他继续守护好大夏国的西北大门。
六皇子楚岳宾,猎场兵变失踪后,一直在民间低调生活。她生性豁达,喜好游历四方。在游历过程中,他见识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建筑特色和先进技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直至云帝登基,他才归来,后进入工部任职侍郎。凭借在外游历所获,他为工部的工作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理念。
在负责各项工程建设时,楚岳宾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和创新思路。比如在修建大型宫殿时,他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提出了更为合理的布局规划。
这一规划不仅巧妙地节省了大量建筑材料,还使宫殿的整体设计更加宏伟壮观,彰显出大夏国的威严与气度。
在治理河道工程中,他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的治水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采用新的治水方法,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当地的水患问题,治水效果显着提升。
楚岳宾还十分注重人才培养,他在工部组织工匠们开展技术交流和培训活动,鼓励大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一批技艺精湛的年轻工匠,为工部注入了新鲜血液,提高了整个工部的工程建设水平。
在他的努力下,大夏国的各项工程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楚岳宾娶了礼部尚书李文轩之女为妻,夫妻二人琴瑟和鸣。婚后,他们育有一子二女,一家人生活幸福美满。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孩子们茁壮成长,楚岳宾也在工部继续施展才华,为大夏国的繁荣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而与云帝一母同胞的三公主天生丽质,聪慧过人,性格温婉中带着坚韧。
她与当时礼部尚书之子秦书禹喜结良缘。秦书禹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心怀经世济民的远大抱负,才情横溢且品德高尚。
婚后,二人相濡以沫,感情深厚,共育有三子两女,家庭氛围温馨和睦,成为京城佳话。
秦书禹踏入仕途之初,在兵部任职,后被任命为地方七品知县。当时,任职之地正遭受严重旱灾,赤地千里,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秦书禹心急如焚,一方面马不停蹄地向上级官府呈递灾情奏报,恳请火速调拨救灾物资;另一方面,他亲自带领百姓四处寻找水源,组织人力物力打井抗旱。
同时,他深入调研当地资源,鼓励百姓发展编织、刺绣等手工业,拓宽收入渠道。他还不辞辛劳,奔走于各个村落之间,传授百姓先进的种植技术,帮助他们恢复生产。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当地百姓逐渐走出困境,生活回归正轨,他也因此赢得了百姓的衷心爱戴和上级的高度赞誉。
凭借出色的政绩,秦书禹仕途顺遂,接连升任知州、知府等职。每到一处,他都会深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根据实际情况推行利民政策。在担任知府期间,当地治安状况堪忧,盗匪猖獗,百姓人心惶惶。
秦书禹果断采取行动,加强城防巡逻,制定严密的防范策略。同时,他大力推行教化,在各地设立学堂,聘请学识渊博的先生授课,提升百姓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当地社会秩序焕然一新,百姓安居乐业,生产生活蓬勃发展。
随着在地方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秦书禹的才能得到云帝的充分认可,被委以吏部尚书重任。
在朝堂之上,他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在经济领域,他提出改革税收制度的建议,简化繁杂税种,合理调整税率,减轻百姓负担的同时,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在教育方面,他主张扩大官学规模,选拔优秀教师,完善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这些建议皆得到云帝的重视与采纳,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成效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