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秦始皇荡平六国 > 第75章 秦齐烽火 战国变局与帝国曙光(影响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5章 秦齐烽火 战国变局与帝国曙光(影响三)

公元前 284 年,风云变幻的战国时代被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推向了转折点——五国伐齐。这场战争的硝烟如墨,迅速弥漫至整个华夏大地,所到之处,山河变色,家国易主,彻底改写了七雄并立的格局,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铺就了一条血与火的征途。

齐国,往昔东方最耀眼的明珠,临淄城的繁华曾令世人瞩目。巍峨的齐王宫殿,雕梁画栋,金玉满堂,稷下学宫汇聚了天下贤才,诸子争鸣之声仿若犹在耳畔。齐湣王端坐朝堂,周身散发着霸主的威严,四境之内莫敢不从。然而,盛世之下,暗流涌动。齐湣王骄奢淫逸,刚愎自用,亲小人远贤臣,致使朝堂腐败,民怨沸腾。对外,他穷兵黩武,四面树敌,将齐国置于孤立无援之境。

燕国,这个曾被齐国血洗都城、几近灭国的北方国度,燕昭王卧薪尝胆,矢志复仇。他广纳贤才,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在乐毅等能臣良将的辅佐下,国力渐强。当看到齐国的腐朽,燕昭王敏锐地察觉到复仇之机已然来临,遂联合赵、秦、韩、魏四国,组成浩浩荡荡的联军,剑指齐国。

战争伊始,齐军在济西与联军对峙。齐国的军队,虽人数众多,却因久疏战阵、士气低落,在联军的猛烈攻击下,一触即溃。战场上,杀声震天,鲜血染红了大地,齐军丢盔弃甲,四处奔逃,昔日的雄风荡然无存。联军势如破竹,长驱直入,直逼临淄。

临淄城中,百姓惊慌失措,哭声、呼喊声交织在一起,乱作一团。齐湣王见大势已去,匆忙换上便装,在亲信的护卫下,如丧家之犬般逃离都城。联军入城,燕军在乐毅的带领下,纪律严明,封存府库,安抚百姓,试图收揽齐国人心;而韩、魏、赵军,部分士卒军纪败坏,烧杀抢掠,临淄城陷入了人间炼狱。

秦国,作为联军中的一员,虽出兵并非最多,却在这场混战中获利颇丰。秦军将领白起,目光冷峻,率军跟随联军前进,每攻占一地,便迅速安插亲信,巩固统治。他深知,齐国的衰落,正是秦国崛起的绝佳契机。

随着战争的推进,齐国只剩下莒城和即墨两座孤城,在田单的带领下拼死抵抗。田单,一介文官出身,却在危难之际展现出非凡的智勇。他利用城中有限的资源,组织百姓加固城防,又巧施反间计,令燕惠王临阵换将,以骑劫取代乐毅。随后,祭出惊天地泣鬼神的火牛阵,千余头公牛角缚利刃,尾系火把,在夜色掩护下冲向燕军。燕军大乱,田单乘胜追击,收复部分失地,但齐国的元气已然大伤,复国之路艰难险阻。

而秦国,在齐国衰败之际,加快了扩张的步伐。秦王嬴政,这位胸怀大志、雄才大略的君主,站在咸阳宫的高处,俯瞰着沙盘上的战国局势,心中谋划着统一天下的宏图伟业。他深知,齐国这一倒下,战国的天平已彻底向秦国倾斜。

一方面,嬴政派王翦等大将继续东进,蚕食齐国剩余领土,将齐地的肥沃土地、丰富资源纳入囊中。秦军所到之处,推行秦法,统一度量衡、文字。起初,齐地百姓对严苛的秦法抵触强烈,毕竟习惯了齐国旧制的宽松。田间劳作的农夫,望着被重新丈量的土地,忧心忡忡;市井中的商贩,面对新的度量衡标准,生意受阻。但秦国官吏雷厉风行,强制推行,同时辅以教化。时日一长,百姓们发现秦法之下,社会秩序井然,水利工程得到修缮,道路拓宽,商业往来竟也慢慢恢复生机,抵触情绪渐消。

另一方面,嬴政遣张仪等谋士出使各国,施展连横之术,分化瓦解敌人。对楚国,时而示好,许以重利,时而威胁,令其不敢轻举妄动;对赵国,挑起内乱,扶持亲秦势力,削弱其军事力量;对燕国,利用其与赵国的矛盾,坐山观虎斗,使其无暇顾及秦国的扩张。各国在秦国的权谋之下,或自顾不暇,或相互猜忌,再也无力联合抗秦。

在秦国的步步紧逼下,六国相继陷入困境。楚国,政治腐败,贵族奢靡,虽有广袤土地、众多人口,却内耗严重,无力抵挡秦国的攻势;赵国,名将凋零,长平之战后元气大伤,苦苦支撑;燕国,地处偏远,国力弱小,在齐国复仇后又陷入内忧外患;韩、魏两国,夹在秦、楚、赵等大国之间,早已被连年战争榨干了国力,朝不保夕。

秦国则凭借着商鞅变法以来积累的雄厚国力,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及精准的谋略,在战国的棋盘上纵横捭阖,势不可挡。随着齐国的衰落,秦国统一六国的大势已然初现,犹如黎明前的曙光,虽还未彻底照亮华夏大地,但已让世人看到了一个全新帝国即将诞生的轮廓。

当最后一座敌城的城门在秦军的撞击下轰然倒下,嬴政站在咸阳宫的城楼上,望着脚下匍匐的万民,心中豪情万丈。这场始于五国伐齐的变局,历经多年战火洗礼,终于成就了秦国的大一统伟业。回首望去,齐国的兴衰荣辱、战国的风云变幻,皆化作历史的尘埃,供后人在岁月的长河中,反复品味那波澜壮阔却又残酷无情的时代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