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秦始皇荡平六国 > 第73章 秦伐齐 烽火漫卷山河变(影响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3章 秦伐齐 烽火漫卷山河变(影响一)

公元前 284 年,五国伐齐之战如一场狂风骤雨,将齐国这棵东方巨擘摇撼得枝叶飘零,几近覆灭。而秦国,作为这场风暴中的狡猾猎手,巧妙布局,在齐国的废墟之上,悄然张开了扩张势力的大网。

彼时,齐国临淄,繁华倾颓,宫阙蒙尘。齐湣王骄奢淫逸,朝堂之上忠奸莫辨,致使民心离散,军队萎靡。五国联军势如破竹,齐国兵败如山倒,大好河山瞬间破碎不堪。秦军虽参与伐齐,却在混战中暗藏心机,所攻占之地,皆迅速安插亲信,巩固统治。

年轻的将领白起,奉秦王之命,率军踏入齐地。他身形挺拔,面容冷峻,目光却透着洞察一切的锐利。所经之处,村庄破败,百姓流离,那景象令他心中微微一动,然而多年征战铸就的铁石心肠,很快又让他专注于军事任务。秦军纪律严明,在白起指挥下,迅速接管重要城邑,设置临时军管,征调物资,补充军需。每占一城,白起便令士兵张贴榜文,宣称秦国乃吊民伐罪,将为百姓带来安宁,可城中百姓多是惶恐观望,对这些外来者充满疑虑。

齐国旧臣田单,在这乱世中挺身而出,坚守即墨、莒城,宛如暗夜中的两盏孤灯,顽强抵抗着联军。秦军几次试图强攻,皆受挫而归。白起深知,强攻绝非上策,遂改变战术,围困两城,同时分兵清扫齐国残余势力,将齐国的土地一寸寸纳入囊中。

时光悠悠,数年过去,齐地局势渐趋稳定,却仍暗流涌动。即墨城中,田单苦撑危局,他布衣麻履,日夜奔走于街巷,鼓舞士气:“诸君,齐国宗庙在此,只要吾等坚守,必能等来转机!”百姓们感其赤诚,虽食不果腹,仍咬牙坚持。城外,秦军营地森严,白起时常骑马巡视,望着即墨城的方向,思索破城之策。他派出细作,混入城中,刺探军情,得知城中粮草将尽,人心渐有动摇,嘴角不禁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然而,就在秦军即将发动总攻之际,燕国内乱突起。燕惠王听信谗言,临阵换将,以骑劫取代乐毅。田单敏锐捕捉到战机,施展连环妙计。他先以反间计让骑劫掘齐人祖坟,激起城中军民滔天怒火;又筹备火牛阵,千余头公牛角缚利刃,尾系火把,在夜色掩护下冲向燕军。一时间,燕军营地火光冲天,哭喊声、惨叫声交织,秦军在旁见状,虽未直接参战,却也借机调整部署,准备坐收渔利。

火牛阵大破燕军后,田单乘胜追击,齐国收复部分失地,局势稍有缓和。但秦国怎会放过这大好时机,秦王再次增兵,令白起务必一鼓作气,拿下齐地。白起领命,亲率大军与田单对峙。

战场上,秦军甲胄鲜明,戈矛如林,军阵严整,气势如虹;齐军虽衣衫褴褛,却因复国希望燃起,个个奋勇当先。白起纵马阵前,高声呼喊:“齐国已衰,降秦可保百姓安宁!”田单亦在城头回应:“我齐国军民,宁死不屈,誓守家园!”言毕,双方战鼓齐擂,杀声四起,短兵相接,血肉横飞。

秦军凭借精良装备与丰富作战经验,渐渐占据上风。白起用兵如神,迂回包抄,切断齐军后路,齐军陷入绝境。田单见大势已去,仰天长叹,率残部突围而去。

秦军趁胜席卷齐国剩余疆土,正式设立郡县,委派官吏。齐地百姓在秦法统治下,起初苦不堪言,严苛的律法、繁重的徭役赋税,让他们怀念往昔齐国的宽松。田间劳作的农夫,常对着荒芜的田地叹气;市井中的商贩,因苛捐杂税,生意难做。但秦国带来的也并非全是苦难,郡县制的推行让政令畅通,水利工程得到修缮,道路拓宽,一些荒地在官府组织下得以开垦。

年轻士子李斯,随秦军入齐,负责教化民众、推行秦篆。初时,齐人抵触情绪强烈,认为秦篆破坏了他们的文化传承。李斯不气不馁,在集市、学堂等地耐心讲解秦篆的便捷与统一文字对国家交流的重要性。他亲自示范,一笔一划教孩童书写,时日一长,部分人开始接受并学习秦篆。

在秦国统治稳固后,齐王族后裔不甘心失败,暗中联络旧贵族,策划叛乱。消息泄露,秦军迅速镇压,诛杀为首者,流放相关人员。经此一劫,齐地彻底平静下来,秦国势力范围大幅扩张,东达海滨,控齐鲁大地,南接楚境,北望燕赵,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秦王站在咸阳宫高处,俯瞰版图,志得意满。他深知,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将士的鲜血、百姓的泪水,而这大一统的进程,才刚刚拉开序幕。齐国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秦国迈向巅峰的关键一步。从此,秦的铁骑将继续驰骋,向着华夏统一的终极目标,一往无前,任由岁月的洪流,淘尽兴衰荣辱,镌刻下这波澜壮阔的帝国崛起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