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秦始皇荡平六国 > 第70章 临淄末章 齐国的余晖与落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0章 临淄末章 齐国的余晖与落幕

公元前 221 年,华夏大地的纷争在漫长岁月的淘洗下即将尘埃落定。秦军的黑色浪潮,裹挟着百战之威,自西向东滚滚推进,所过之处,诸国的旗帜纷纷倒下,如今,这灭顶之灾降临到了齐国的头上。

临淄城外,秦军的营帐连绵数里,仿若一片钢铁铸就的森林,在日光下闪烁着冷硬的光泽。军旗猎猎,上面绣着的“秦”字随风舞动,仿佛是宣告胜利的招魂幡。秦军将士们甲胄齐整,戈矛如林,沉默而肃杀地伫立着,只等一声令下,便要将这座齐国都城踏于足下。

临淄城中,齐王宫内早已乱作一团。齐王建,这位在太平幻梦中沉溺多年的君王,此刻面色惨白如纸,瘫坐在王座之上,双手颤抖地扶着扶手,眼神空洞而绝望。往昔那巍峨的宫殿、精美的雕梁画栋,此刻在他眼中都成了虚幻的泡影,随时可能破碎。

朝堂之上,大臣们面面相觑,平日里的阿谀奉承、高谈阔论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惶恐与无措。主张投降的大臣们,此刻纷纷出列,为首的是后胜。他身着华丽朝服,却难掩眉眼间的谄媚与心虚,上前一步,低声道:“王上,秦军势大,我齐国如今已无招架之力。且多年来,秦齐交好,若主动投降,或可保我君臣性命,不失富贵。”他的声音虽轻,却如重锤敲在众人心上,朝堂内顿时响起一片窃窃私语,有几人暗暗点头,似是赞同这怯懦之见。

“住口!”一声怒吼打破了短暂的嘈杂,老将田光挺身而出,他虽须发皆白,却身姿挺拔,目光炯炯地直视齐王建,“王上,齐国自太公封疆以来,历经数百年,岂有不战而降之理!秦军虽强,我等尚有临淄城高墙厚,粮草、兵卒亦可募集,只要坚守,以待时日,未必不能寻得转机。”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引得一些年轻将领和热血之士纷纷响应,一时间,朝堂内分为两派,争吵不休。

齐王建望着眼前乱象,心中一片迷茫。他想起往昔齐国的繁华昌盛,稷下学宫诸子争鸣,商业繁荣,百姓富足,那时的他,以为齐国的太平盛世会永远延续。却未曾料到,因着他的短视、懈怠,对秦国的野心浑然不觉,未曾整军备战,任由国内奢靡之风盛行,到如今,国势衰微至此。

城外,秦军统帅王贲见临淄城内迟迟未有动静,冷笑一声,下达了攻城的命令。刹那间,战鼓擂动,惊天动地,秦军如潮水般涌向临淄城。城墙上,齐国守军匆忙张弓搭箭,可多年疏于操练,许多弓手连弓弦都拉不满,箭矢歪歪斜斜地射出,未及秦军阵前便纷纷落地。为数不多的投石车也因年久失修,难以发挥威力,巨石滚落,仅在秦军阵前砸出几个浅坑。

秦军迅速架起云梯,蚁附攻城。先锋士卒们身手矫健,不顾城头矢石,奋勇攀爬。一名秦军小卒,脸颊被流矢划破,鲜血直流,却仿若未觉,单手抓住城垛,大吼着挥刀砍杀身边的齐兵,为身后战友开辟道路。齐国守将在城楼上焦急指挥,可士卒们或胆怯退缩,或慌乱无措,防线渐渐松动。

街巷之中,百姓们惊恐地奔走呼号。孩童们躲在父母身后,哭声震天;老人们瘫坐在地,眼神绝望。店铺纷纷关门闭户,平日里繁华的集市如今一片狼藉。有的年轻人试图拿起武器反抗,却被家中长辈含泪拉住:“孩子,齐国败局已定,莫要白白送死。”

随着秦军的攻势愈发猛烈,齐王宫内的争吵也达到了白热化。主张投降的大臣们愈发急切,甚至有人开始暗中联络城外秦军,准备献城。田光等主战派虽悲愤交加,却独木难支,无力回天。

眼见城破在即,齐王建在绝望之中,终于点了点头,默许了投降之事。他身着素服,手捧玉玺,在一众大臣的簇拥下,缓缓打开城门。那一刻,临淄的天空仿若也黯淡了下来,齐国数百年的国祚,在这一刻走到了尽头。

王贲率军入城,他骑在高头大马上,俯视着这座曾经辉煌无比的都城,心中并无多少胜利的喜悦。他深知,这是历史的必然,秦国以虎狼之师、变法图强,扫平六国乃大势所趋。他约束士卒,严禁劫掠,张贴安民告示,试图让这座饱经战乱的城市尽快恢复平静。

齐王建被押解至咸阳,秦王政高坐朝堂,俯视着阶下这位末代齐王,眼中满是轻蔑:“齐王建,你坐拥齐国沃野,兵甲之士众多,却拱手将江山相送,何其愚也!”齐王建伏地,颤栗不敢言。秦王政一摆手,将齐王建废为庶人,流放蜀地。这位曾在齐国尊位尽享的君王,余生只能在荒僻之地,伴着无尽悔恨度过。

在齐国故地,秦军全面推行秦法,度量衡、文字皆归秦制。起初,百姓们惶恐不安,对严苛秦法多有抵触,但随着时间推移,在秦吏治理下,秩序逐渐恢复,道路修缮,水利兴通,商贸往来也慢慢复苏。只是那往昔齐国的繁华昌盛、百家争鸣,终究随着硝烟散尽,成了史书上泛黄的记忆,唯有残垣断壁、坊间传说,还隐隐诉说着那段跌宕起伏的末代悲歌,供后人凭吊、叹息,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抹深沉的沧桑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