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明末:懒汉的逆袭人生 > 第52章 奉皇命跨海勇勤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汉阳军手下将士无不翘首以盼,期望着凌卫明带他们继续向北打过去,毕竟通过近几次与金兵作战,发现他们的战斗力低的要命,甚至连江东军都不如。

凌卫明对那所谓的荣耀与官职似乎提不起丝毫兴致,他的目光淡淡地扫过那崭新的指挥使官服,那官服上精致的纹理与鲜亮的色泽,在他眼中仿佛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布料,他甚至连去触碰一下的想法都没有,更别说将其穿上身了。

遥想那毛文龙,起初不过仅仅是个练兵游击,在那乱世之中机缘巧合地打了一场胜仗,竟生擒了后金守将佟养真,收纳了辽民四万之众,由此兵力也扩充至万人。

随后驻军皮岛,便被赐予尚方宝剑,风光无限地被封为东江镇总兵。

而如今,自己所统领的汉阳军,兵力早就超过了万人,并且每日都有近千人如同潮水般前来投奔,所管辖的地盘也远比毛文龙当年的更为广袤。

只是那崇祯皇帝,出了名的吝啬小气,凌卫明心中暗自思忖,就算此刻自己有能力将沈阳攻打下来,依照惯例本应封王,可就眼下这形势,能侥幸捞个总兵当当恐怕就已经是极限了。

凌卫明神色冷峻,果断下令各军全力投入练兵之中,严令无令不得轻易出动,务必保持高度的戒备与纪律。

同时,他又调拨出大量的钱粮,用以雇佣当地百姓打造战船,并且不惜以高价悬赏,吸引福建广东一带经验丰富的工匠前来定居造船,只为增强自身的水军力量,以备日后的战事所需。

郑集看到凌卫明这般雷厉风行的安排,心中虽有不满情绪暗暗滋生,但出于对军令的敬畏,还是强压下内心的抵触,积极地辅助各项事务的推进。

只是对面的金兵,其种种行径实在是让人捉摸不透,仿佛被一团迷雾所笼罩,透着无尽的诡异,郑集自己也难以说清这其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阴谋与变数。

就这样,在看似平静的表象下相安无事地度过了几个月。正当袁崇焕踌躇满志,积极谋划如何攻打辽阳之时,一道犹如晴天霹雳般的军情突然传来,瞬间让他如坠冰窟窿——皇太极竟带领着十万金兵入关了!

袁崇焕身一生历经无数大场面,即便是往昔与努尔哈赤的生死对决,他亦是沉稳自若,从未有过丝毫慌乱。

然而,此刻听闻黄台吉竟率领金兵从喜峰口长驱直入,冲破长城多处关隘,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相继沦陷,那震天的喊杀声仿佛已在耳边回响,警报如长鞭抽打着他的心,金兵已然如乌云般逼近蓟州。

此刻仍强自镇定,匆忙间仅率领九千精悍骑兵,连夜从宁远疾驰而出。

与此同时,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毫不犹豫地率先带领四千铁骑风驰电掣般奔赴驰援,决心要在蓟州将黄台吉的进军之路截断。

赵率教所率部众马不停蹄,连续在荒野中奔驰了三个昼夜,人和马皆疲惫到了极点。

他们抵达三屯营时,满心期望能入关休整,却不想驻守在此的总兵朱国彦竟紧闭关门,无情拒绝其部入关。

无奈之下,赵率教只得强撑着疲惫之躯,率部转向临近的遵化。

遵化城下,他们遭遇了贝勒阿济格率领的蒙古铁骑的重重包围。

四千骑兵毫无惧色,他们紧咬牙关,挥舞着手中长刀,与蒙古人、金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血战。

呐喊声如雷霆万钧,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但终究因敌众我寡,力量悬殊,在苦苦支撑数日后,全军覆没。

赵率教身中数箭,坠马身亡,他的英勇与忠诚,在这一刻被无情的战火吞噬。

消息如丧钟般传至袁崇焕处,他悲痛欲绝,泪水夺眶而出。

赵率教可是他多年来最为倚重的心腹爱将啊,战场上的生死与共,往昔的并肩作战,那些画面如刀般割扯着他的心。

但此刻,他深知局势危急,已无暇沉浸于悲伤之中。他一面快马加鞭继续向前赶路,一面紧急传令凌卫明带兵前来勤王救驾。

凌卫明接令后,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即命早已整装待发、严阵以待的五千士兵迅速登船,向着天津卫扬帆起航。

大海之上,他们正巧碰到崇祯颁发给各地军队的勤王令。

此前还在为此次出兵名不正言不顺而略有担忧的凌卫明,此刻彻底放下心来。

大军顺利在天津卫登陆,郑集因与天津官吏等人相熟,使得登陆过程颇为顺利,并未遭遇不许入关的刁难之事。

步兵方队迅速在岸边集结,整理队形,如钢铁方阵般整齐有序。舰船上的马匹辎重如长龙般络绎不绝地往下运送,那沉重的马蹄声、搬运的呼喊声交织在一起,整整两日,才将所有物资装备全部卸下完毕。

崇祯派来的太监心急如焚,在一旁不停地催促凌卫明快速驰援,那尖锐的声音如利箭般刺耳:“凌大人,您可得快些啊,晚了可就来不及了,陛下的安危全系于此啊!”

凌卫明眉头微皱,镇定自若地安慰道:“公公莫急,且宽心。北京城城墙高大坚固,仿若铜墙铁壁,那金兵远道而来,攻城器械必定来不及准备齐全,又怎能如此轻易就将城池攻下?

我这汉阳军大多都是步兵,若只是一味地赶路,累得人困马乏,到了战场也不过是白白送死,给金兵送去毫无价值的人头罢了。”

太监闻言,顿时怒目圆睁,气急败坏地吼道:“凌大人,陛下危在旦夕,您还在此处磨磨蹭蹭,这般拖延,若是到了御前弹劾之时,您难道就不惧怕吗?”

凌卫明心中怒火腾起,双眼圆睁,怒喝道:“你个狗东西,军旅之事岂容你这阉货在此多嘴多舌!若不是看在陛下的份上,你若在我军中,我定将你的嘴给打烂了!若是不想在此处待着,就立刻给我滚远点!”

太监何曾遭受过如此赤裸裸的侮辱,他手指颤抖地指着凌卫明,结结巴巴地骂道:“你!你!你粗鄙!”

凌卫明冷冷地瞥了他一眼,不再理会,果断下令大军出发。为避免重蹈赵率教的覆辙,他精心部署,规定汉阳军每日行军路程不得超过四十里。

行军之时,大军分作五个军团,彼此之间保持着五里的间距,如一条蜿蜒的长蛇在大地之上缓缓前行。

每隔两个时辰,各军团便相互往来传递消息,确保信息畅通无阻。

一旦行军走够四十里,便立即安营扎寨。遇到民居、树林等可能隐藏危险之处,必定派遣士兵仔细搜索,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