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某在拆迁棚户区寻宝捡漏 > 第412章 还差点拿不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常顺把老皮包手提包拿下来看了下,面上写着“bei京”字样标志,打开看了里面,也有一个小标示——“天坛,京城皮件二厂”。

从一些80年代怀旧影视剧里,经常能看见身穿中山装,胸前的衣服荷包挂着一只钢笔,戴着眼镜,提着这种皮包的人。

当然,还有“Shang海”牌、“中华”牌皮包。

那个年代,用得上这种皮包的人,都不是一般人。

这个包里装着的有少量物品,都是纸类。

他简单看了下,有一些发票,另外还有电视机说明书、缝纫机说明书、两张年历卡片等。

缝纫机年代是七十年代,电视机晚一些,是八十年代。

两张年历卡片,一张是跳芭蕾舞的外国美女,年份1985年。

另外一张是老寿星,这个年份是1987年。

皮包的品相很好,常顺试着拉了一下拉链,严丝合缝,没有任何问题。

这个皮包,他打算一会儿带走。

把它放到旁边,他又把老帆布手提包拿下来看了下。

这个是本地制作的,八十年代,很普通,里面也没有东西,不过可以用来装物品用。

随后,常顺又看起了柜子里面其它的物品。

找了会儿,他在里面找出来了一个奶瓶、一个老存钱罐。

奶瓶是鸽子的形状,浅绿色,瓶子的表面有“和平奶瓶”以及“沪市中华玻璃厂”字样。

透过玻璃,能看到里面一些大小不同的气泡。

这样的瓶子,这样的形式,一看就有些年头,应该是50年代。

老存钱罐,塑胶材质,福娃不倒翁的造型,年份看上去是六七十年代。

两样物品,常顺把它们放到了老帆布手提包里。

柜子底部的那个老木箱子,里面同样装有东西,他找了下,发现有两个自行车铃铛盖子,一个麦乳精铁罐子,以及一把折叠刀可以要,就把它们都拿了出来。

两个自行车铃铛盖子,一个是“永久”牌,一个是“凤凰”牌。

都是当年“二八大杠”上面用过了的。

麦乳精铁罐子,是笔筒形状。

在拿起它时,看见旁边倒出来的有不少的小螺丝、小铁钉、垫片、铁珠、玻璃珠等。

之前肯定是装在这个罐子里面的。

关于麦乳精,也是一个年代的特色,就像“脑白金”。

折叠刀,手柄是木头材质,或许是为了防滑,面上刻有几道沟壑。

看刀片,为人工锻打。

其制作也是手工制作,刀的年份看上去很久,至少民国时期。

常顺把这几样东西也拿上放到了帆布手提包里,反正也是顺手牵羊。

在阳台又看了会儿,发现没啥能要的其它东西,他就去了另外的卧室。

这户人家的住宅,是三室一厅,带一个后院。

把另外两间卧室以及院子寻找完,他又找出来了一个老镜子、一个笔筒、一个烟灰缸、一本八十年代结婚的礼册以及一个老花盆。

老镜子是手镜,圆形,很小,直径约6公分。

它的背面是红色,有伟人图案、语录。

语录是: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这样的镜子,一看就是特殊年代。

笔筒是六七十年代的陶瓷动物笔筒。

这个笔筒一半是猫、一半是圆筒。

烟灰缸是瓷的,龙泉窑,椭圆形。

八十年代的结婚礼册,具体年份是83年五月,上面有很多人名以及送礼的金额。

他整体看了一遍。

礼金最大的是50元。

其它的有20元、10元、5元等。

以5元最多。

毕竟在80年代初,一个鸡蛋就两三分钱,一个月的工资也就几十块钱。

花盆是在院子里面发现的,院子虽然种着菜,但靠近院墙边上,依然摆放着一些花盆。

这个花盆是紫砂的,六边形,面上有花卉、文字图案。

花卉是梅、兰、竹、菊。

上面的诗句为:

“盆中景色各千秋,盘根错节雅韵留。

巧夺天工成独好,如诗似画个中求。”

它的年份是五十年代。

卫生间有一个木式老搓衣板以及一个木头制作的老脸盆架,这两样东西,常顺想了想,最终没有拿走。

主要是它们材质一般、比较普通,虽然也有年份。

要是搓衣板有造型,像鱼、或者刻着图案、“福”字、“囍”字等,他当然会带走。

老脸盆架也是一样,太普通没有价值。

寻找完,把之前找到的物件都装好,他把它们直接拿到了面包车里。

要是单从使用价值来讲,里面的很多东西都可以带走。

比如说老柜子、床头柜、老橱柜、那些瓶瓶罐罐、盘子、碗等。

在05年这个年代,这类东西,特别是一些瓷器,要是送到乡下小镇,一块两块出售,还是有很多人愿意花钱购买的。

毕竟瓷器可不便宜,你去超市看看,随便一样都是十块、八块,几十块、甚至上百块,一套几百块的都很常见。

就这一户人家找出来的东西,都够他辛苦跑一趟面包车那边了。

还差点拿不下。

这算是物件比较少的。

有时遇到那种有钱人家,他们搬迁,东西基本上不带走,拆迁的人进去拿走一些,后来的人进去了再拿,往往几三轮车都装不下。

住户发了财、拆迁房子的人跟着发财,包括捡东西的人,多少也跟着发了小财。

当然,这些钱财,也都是国家赋予的,征迁是国家给特定区域的人发福利,这是本质。

常顺寻找、带走的民俗物品,基本上都是同一个时代的人生活使用过的典型物件。

从这些生活用品中,他也感受到了时代的特征。

每个时代的人都不一样,从特定的实物就能看出来。

所以很多人总结过,历史上任何年代的人,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文化、衣着风貌、使用的物品各具特色。

另外他又一次的想到:

“在拆迁区,千家万户,哪一家搬走多少都会留下物品。

只要细心寻找,不论是在这个年代,还是往后,都能够发现不少有价值、可以出售换米的老物件。

虽然它们单个或许不值钱,但数量多了,依然能够卖出去一些钱。

数量完全能够弥补单价的差距。

要是运气好,遇到了好货,发财也不是没有可能。

哪怕再不济,也能留着自己用,反正没花本钱。

往后,有很多怀旧的人,他们搞民俗博物馆或者开酒店、饭店,在一些景区或者其它公共场所,摆上这类东西当做装饰,也是一大特色与看点。

甚至有专门的乡村风格、年代特色,用真正的民俗物品当做装饰摆设。

购买这类民俗物品,比瓷器、玉石等,便宜了太多,也划算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