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观音,乃是李建成的发妻,自玄武门之变后,一直居住在深宫之中,青灯古佛。
长生殿!
原本是皇帝斋戒之地,郑观音搬进来之后,就彻底成了这位隐太子妃的居所。
明明有着杀夫之仇,可郑观音和长孙皇后的关系却是不错。
或许,是因为两人之间本就有一定的姐妹之情,又或许,是因为郑观音想要让孩子们都有个好的成长环境。
李建成的儿子们早就丧生在那场宫廷剧变之中了,如今,郑观音膝下除了李青竹这个长女之外,还有好几个未成年的女儿,最大的也才十三岁而已。
长孙皇后来到长生殿的时候,郑观音正在织布,她拒绝了一切皇族的供奉,日常的衣食住行都靠自己,她的宫殿之中也只有一个当初她嫁到皇宫时就已经跟着她的侍女。
可以说整个长生殿的花销,都是靠着郑观音织布来维持,一般都是织出来之后,再由她的贴身侍女去卖给宫舆司,换取一定的生活物品。
“姐姐何止于此呀…”
一看到郑观音辛苦的织布,长孙皇后就忍不住心酸。
想当年,她们之间的感情极好,男人们南征北战的时候,家里只有她们两个相互扶持,才最终迎来了李家夺取天下,个种的心酸不足为外人道哉。
郑观音好像早就想到长孙皇后会来,丝毫没有感觉到意外。
她放下手里的梭子,抬起头来笑盈盈的看着长孙皇后,道:“现在的日子要比以前清静多了,不管怎么说,起码落得个安宁,不用像从前一样提心吊胆。”
长孙皇后幽幽一叹,来到郑观音身边,帮着她一起疏拢凌乱的线头。
“姐姐,青竹如今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柳叶对她很好,妹妹也时常去看她,只是时至今日,青竹还是不肯开口说话…”
郑观音浑身一颤,眼中闪过一抹黯然之色。
她沉默了许久,才开口说道:“罪妇不可插手到皇族的姻亲之中,青竹的事情,就劳烦皇后娘娘费心了。”
长孙皇后轻咬了一下嘴唇,道:“青竹是姐姐的女儿,你这么长时间青灯古佛,总该为青竹着想一下,她成亲的时候,一定很想看见母亲坐在高堂之上。”
郑观音眼中的黯然之色更浓了。
“皇后娘娘也知道我向来素净惯了,不喜欢热闹……只是有一点还请皇后娘娘转达给陛下,这件婚事,罪妇没有任何异议,不过假若未来青竹和柳叶忤逆了陛下,亦或者是陛下因她们而感到恼怒,千万不要为难孩子,罪妇愿意代他们一死!”
这句话一出口,长孙皇后几乎要落下泪来。
“何至于此,何至于此呀…”
郑观音摇了摇头。
“皇后娘娘还是不要搅扰罪妇的清静了,青竹那孩子懂事,罪妇织几匹布,倒也养活得了婉顺她们…”
长孙皇后无奈的苦笑一声。
她跟郑观音之间的情分,早就随着那场宫廷巨变,消失的干干净净了。
……
回到紫宸殿,长孙皇后将她去找郑观音的经过,跟皇帝说了一遍。
李世民慨然而叹。
“这才是好母亲啊…”
“她这么做,完全避免了旁人对青竹的指摘,再也没有人敢说青竹的不是,为此大嫂不惜斩断了母女之间的情谊。”
“看似狠心,实则对青竹关爱到了极点!”
长孙皇后幽幽的说道:“长此以往,只怕大嫂的身体会受不住呀!”
李世民叹了一口气,“以后再想办法吧,既然青竹的婚事打算定下来,朕也不打算再为难他们,让礼部出来一个好日子,该给青竹的也一并都给她,公主该有的份例,一样都不能缺!”
长孙皇后勉强一笑。
“如果让礼部来挑选日子的话,怕是还要多等几天。”
李世民点点头,道:“总该选个吉祥的日子才是,青竹的身份又不是偷来的,每一步都需要符合典制,就按照其他公主出嫁的流程来做就好。”
…
四月份确实没什么好日子,除了几位菩萨的诞辰之外,再也找不到别的喜庆理由了。
李家毕竟是道祖的子孙,不管别人认不认,反正他们家自己是认,闺女出嫁自然不能选择佛教的庆典节日。
一来二去的,竟然还真就挑不出合适的日子来了!
李渊每天都会派人来质问李世民,为什么还不赶快把日子定下来!
每次李渊质问完李世民,李世民就会把礼部的人叫过来,劈头盖脸一顿臭骂。
再后来,前来询问情况的就不只是李渊了,丹阳公主、万老贵妃、荥阳郑氏的家主郑善果,乃至房玄龄,都过来旁敲侧击的打听。
李世民被搞得不厌其烦,还一点办法都没有。
他不想亏待李青竹,因此在日期的选择上慎之又慎,偏偏李渊他们还都不是听劝的主……
“房卿,你说说,朕该找谁说理去?”
“难道朕就不是为了青竹考虑吗?!”
“好日子才有好兆头,有了好兆头,生活才能过得富足!”
房玄龄干笑几声,打了个哈哈,说道:“陛下,老臣也觉得您说的对,只不过,您所说的富足,对于柳家而言好像并不是多大的问题,他们家的钱,已经多到几辈子都花不完了。”
李世民脸一黑。
朝廷马上就要宣布,房玄龄会成为当朝首辅,因为下一次大朝会,老王珪就该请辞了。
可是到临头,房玄龄也不知道跟谁学的,竟然开始跟他说俏皮话了!
房玄龄跟柳叶相处久了,不自觉的有点被他带歪,也知道自己说错了话,连忙转移话题。
“陛下,老臣从朝廷的发展来考虑,虽说太子殿下和越王殿下明天就要去柳家居住,但毕竟还少了个由头,如果柳叶真的娶了公主的话,到那时候自然成了皇家的外戚,朝廷给柳家的投资也才更加稳妥,您说…是不是这么个道理。”
李世民想了想,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之所以迟迟不下定决心,未必没有这种莫名其妙的心态从中作祟。
“看来,不下定决心是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