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短篇中草药故事集 > 第52章 黄药子谜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暮秋,山风裹挟着丝丝凉意,穿过古老的青岩镇。镇中,有一座颇为气派的药庐,牌匾上“济世堂”三个大字苍劲有力。药庐内,药香弥漫,层层木质货架上摆满了各类药材。

药庐的主人名叫宋鹤年,五十开外,身形清瘦,留着一撮山羊胡,眼神中透着医者特有的沉稳与敏锐。他在这青岩镇行医多年,凭借精湛医术和仁心善举,备受镇民敬重。

这天清晨,宋鹤年像往常一样,在药庐后院整理药材。后院不大,却种满了各种草药,在这渐凉的秋日里,仍透着勃勃生机。他正专注地修剪着几株草药,药童小福急匆匆跑来,神色慌张:“先生,不好了!镇西的刘阿婆突然病重,她家人来请您去看看。”

宋鹤年闻言,立刻放下手中活计,收拾好药箱,随小福快步赶往镇西。刘阿婆家中,一片愁云惨雾。阿婆躺在床上,面色苍白如纸,嘴唇干裂,气息微弱,时不时发出痛苦的呻吟。其家人围在床边,满脸焦急。

宋鹤年赶忙上前,为刘阿婆搭脉。脉象紊乱,细数无力,再看舌苔,黄腻厚重。一番仔细诊断后,宋鹤年心中疑惑丛生,这病症怪异,他一时难以断定病因。他先开了几副调理脾胃、清热化湿的药方,嘱咐家人按时煎药,便返回了药庐。

回到药庐,宋鹤年陷入沉思。他坐在书桌前,翻阅着一本本泛黄的医书,试图从古籍中找到类似病症的记载。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一种名为黄药子的药材上。

黄药子,多生长于山谷、溪边或杂木林边缘,喜欢温暖湿润、半阴的环境。其块茎呈卵状球形,外皮棕黑色,断面黄色,茎左旋,叶互生,宽心状卵形。这味药苦、寒,有小毒,具有化痰散结消瘿、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甲状腺肿大、咳嗽气喘、疮疡肿毒等病症。但使用时需格外谨慎,剂量过大易引起中毒,损害肝脏等器官,孕妇更是禁用。

宋鹤年心中一动,他想起前几日在镇郊山林采药时,看到过黄药子的踪迹。难道刘阿婆的病与黄药子有关?他决定次日再去山林,寻找黄药子,深入研究一番。

第二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宋鹤年便背着药篓,手持药锄,前往镇郊山林。山林中,雾气弥漫,落叶在脚下发出“沙沙”的声响。他沿着熟悉的路径,仔细寻找着黄药子的身影。

就在他拨开一丛茂密的灌木时,眼前突然出现一片熟悉的叶子,正是黄药子。他蹲下身子,小心翼翼地挖掘黄药子的块茎。就在这时,不远处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宋鹤年心中一惊,抬头望去,只见一个陌生的身影在树林中一闪而过。他站起身,大声喊道:“谁?”然而,回应他的只有寂静的山林。

宋鹤年心中疑惑,他加快速度挖好黄药子,匆匆赶回药庐。回到药庐后,他将黄药子洗净、切片,开始仔细研究其药性和药理。他尝试着将黄药子与其他几种草药搭配,制成药丸,准备进行一些药理实验。

与此同时,镇里又陆续出现了几个类似症状的病人,病情都十分严重。宋鹤年一边忙着为病人诊治,一边加紧研究黄药子。他发现,这些病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近期都在镇里的一家小饭馆用过餐。

宋鹤年心中隐隐觉得,这家小饭馆可能与这场怪病有关。他决定去小饭馆一探究竟。傍晚时分,他来到小饭馆。饭馆里人不多,老板是一个胖胖的中年男子,看到宋鹤年进来,连忙热情地招呼。

宋鹤年点了几个小菜,边吃边观察着周围。他发现,饭馆的后厨有一个小窗户,从那里可以看到里面的情况。趁着老板不注意,他悄悄走到窗户边,向里望去。只见后厨的一个角落里,放着一些奇怪的草药,仔细一看,竟然是黄药子。

宋鹤年心中一惊,他立刻明白了,这黄药子肯定是导致镇民生病的罪魁祸首。他找到老板,严肃地问道:“你为何在后厨放黄药子?这可是有毒的药材。”

老板起初还想狡辩,但在宋鹤年的逼问下,终于道出了实情。原来,前段时间有个神秘人找到他,说黄药子可以增加菜品的风味,还能提神醒脑,让顾客吃得开心,便给了他一些,并教他如何使用。老板贪图利益,便在菜品中偷偷添加了黄药子。

宋鹤年得知真相后,怒不可遏。他责令老板立刻停止使用黄药子,并将此事告知镇民。同时,他开始全力研究解毒之法。

经过几天几夜的钻研,宋鹤年终于找到了一种解毒的药方。他将甘草、绿豆等药材按照一定比例搭配,制成汤药,给中毒的镇民服用。村民们服用后,病情逐渐好转,最终康复。

这场药祸终于平息,青岩镇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宋鹤年也因为这次事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医者的责任。他在药庐前立下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医乃仁术,用药如用兵,慎之慎之。”时刻提醒自己和药庐的每一个人,对待药材和病人都要心怀敬畏,不可有丝毫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