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抄家王 > 第330章 李岩曲线救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昆明,原沐王府。

李定国组织高级将领召开军事会议。

周遇吉和刘文秀站在李定国的左右手位置。

周遇吉再往下是龙腾军的一众高级将领。

刘文秀再往下是苗寨、彝寨等少数民族将领。

由此也不难看出龙腾军下一步的军事方针。

周遇吉会带着龙腾军主力出征四川。

而刘文秀则会带着寨兵收复云南全境。

李定国巡视众将后开始发布军令。

“周将军率三万龙腾军和两万寨兵入四川。

阿普为副将。

你部需一路平推至成都西面。

然后与右都督刘文耀共同夹击成都。

直至将蜀王府势力被连根拔起为止!”

“末将领命!”周遇吉和阿普抱拳说道。

周遇吉入四川的第一站就要路过彝族聚居地凉山州。

阿普和那里的土司有血缘关系。

如果阿普足够给力的话。

周遇吉很可能兵不血刃地取得开门红。

李定国多嘱咐了周遇吉一句。

“一旦攻克了成都你必须在那里站稳脚跟。

不要担心兵力不够的问题。

云南这边的局势稳定之后吾会再给你增兵三万!”

“明白!”周遇吉会心地说道。

蜀王府覆灭之前周遇吉和刘文耀是合作关系。

大家要齐心协力把蜀王府势力干废。

一旦攻克了成都周遇吉和刘文耀之间就会变成竞争关系。

四川这个钱粮重地、天府之国沈战是不打算让给崇祯的。

沈战实控四川之后有办法搞定税收的问题。

崇祯却没有这样的能力。

所以在沈战看来四川让朝廷实控相当于是白瞎了。

崇祯和刘文耀会按照沈战的思路行事吗?

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崇祯为什么要花大力气攻打四川,说白了不就是为了将此地据为己有嘛。

既然双方都不肯退让,那么最后还是得拿实力说话。

要么你将我从四川打出去。

要么我将你从四川打出去。

而龙腾军这边显然是做好了一言不合就开战的准备。

李定国第二个看向刘文秀。

“云南尚有十三个州县未纳入朝廷版图。

个别沐氏的旁系子弟亦隐藏于各州县之中。

本帅命你领兵两万光复各州县。

顺便肃清沐氏子弟。

苗锦峰为副将。

你们要多跟云南的各个寨子交朋友。

将来这些人都是我们统治云南的帮手,懂吗?”

“末将领命!”刘文秀和苗锦峰齐声答道。

让刘文秀亲自平定云南各州县,这是李定国的私心。

只有让各个寨子亲眼见识一下刘文秀的武力值。

才方便刘文秀将来对云南的统治。

苗锦峰的存在是为了减少沟通成本,化解不必要的矛盾。

少数民族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让苗锦峰出面跟各个寨子沟通更适合。

刘文秀又带走了一万龙腾军和一万寨兵。

留给李定国的兵马就非常吃紧了。

李定国泰然自若地说道:

“本帅会亲自坐镇昆明城等待各路大军的捷报。

在此期间本帅会整编俘虏并加大募兵力度。

尔等不必操心兵源的问题!”

“大帅辛苦了!”周遇吉和刘文秀带头说道。

沈战浑身是铁又能碾出几根钉呢。

像李定国这种能够独当一面的帅才真的很宝贵。

就好比现在,虽然沈战不在南方,但他的意志却能得到坚定的贯彻和执行。

吴三桂可以帮沈战看好东北。

高文采可以帮沈战看好漠南蒙古。

李定国可以帮沈战看好西南诸省。

阎应元可以帮沈战看好东南沿海各省。

郑芝龙可以帮沈战看好大明东部海域。

类似的人才可谓是多多益善。

在李定国的运筹帷幄之下,云南和四川的局势正在朝着有利于龙腾军的方向发展。

十月十四。

周遇吉率五万大军入川作战。

同一时刻,刘文秀率两万大军平定云南各州县。

李定国则坐镇昆明统筹全局。

同样是十月十四这一天。

出使陕西的李岩返回了京师。

大都督府。

沈战、李岩、宋献策三人坐在一起谈事情。

李岩很想劝沈战放弃出兵西域的想法。

但是他不能说得太直白。

沈战为攻打西域做了太多准备。

他的决心肯定不是哪个人随便说几句话就能动摇的。

即使这个人是沈战的首席军师李岩也不行。

于是,李岩决定走曲线救国的路子。

“大都督,陕西总兵张士仪已归附龙腾军。

从此陕西省就是我龙腾军的实控地盘。

不过那张士仪有不小的疑虑!”

“他有何疑虑?”沈战关心地问道。

李岩摆出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

“据张士仪描述,陕西人口较农民起义之前锐减一半!

还好陕西原先的人口基础够大。

最新数据显示陕西境内现有四百万人口!”

“四百万不少了,以吾的估计也就两百万!”宋献策唏嘘道。

宋献策真不是瞎说。

崇祯初年的时候陕西确实有过800万人口。

但是经历了连年旱灾、蝗灾和十多年的农民军起义之后。

陕西全境早已被祸害得不成样子。

大量土地荒废,水利设施损毁严重。

有太多吃不上饭的百姓跟着农民军四处流窜。

就算是有一部分老实人想留在家里种地,他也不一定能养活得了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陕西的800万人口能剩下200万就不错了。

那为什么此时的陕西却恢复到400万人口的规模呢?

这正是李岩接下来要铺垫的话题。

“陕西人口恢复如此之快。

这主要是得益于龙腾军的威武和朝廷的政策。

其一,龙腾军剿灭了各路农民军。

陕西百姓的生命有了基本保障。

其二,朝廷大量赊给百姓口粮、种子和土地。

这让陕西百姓看到了生的希望。

其三,大都督和陛下共同出资为陕西兴修水利设施。

这一举措让土地的收成有了基本保障。

正是因为朝廷推出了如此多的利好政策。

陕西百姓才纷纷返回家乡安心种地。

不过目前的陕西隐患也不小!”

“陕西最大的隐患是什么?”沈战追问道。

这个问题的答案直接关系着沈战解决西北问题的态度。

李岩忧心忡忡地说道:

“据陕西总兵张士仪描述。

九成以上的陕西百姓皆身背巨额债务。

他们的口粮和种子都是从朝廷这里赊的。

若无战事这些债务两三年便能还清。

一旦陕西地区再起战事那么百姓的生活恐怕又要崩了!”

李岩虽未明说但沈战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

陕西是距离西域最近的一个省。

一旦沈战对西域用兵。

那么陕西必然要出动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援龙腾军作战。

战争一起无数陕西百姓的生活立刻就会崩掉。

打仗最终苦的还是百姓!

沈战眉头紧锁,他的意志不会轻易动摇。

“西域事关东北和蒙古。

没有充足的棉花东北和蒙古就发展不起来。

吾不可能轻易放弃对西域用兵!”

李岩当然知道沈战对棉花这东西的执着。

“大都督,属下知道您非要得到棉花不可。

但得到棉花的途径不一定非要发动战争。

其实我们还有其它的选择!”

“什么样的选择?”沈战好奇地说道。

李岩坏笑着说道:“大都督不是最擅长趋虎吞狼之计嘛!”

“噢~~!”沈战顿时来了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