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重生大明1635 > 第135章 出兵在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殿中朝臣悉数散去,内阁诸公等人则转道乾清宫。

而刚刚走到皇宫门口的黄蜚,倍感失落。

奉旨兴冲冲来,天子却对他不冷不热,还遇到龙体欠安。

如今再遇北面战事,皇帝显然没功夫理他,进言的想法落空了。

正情绪低落间,一小太监赶上他,小声耳语几句,黄蜚猛地精神一振。

其实要不是昨日与内阁议事太晚,皇帝昨晚就召见他了。

有些事可以在朝堂上说,某些事却不一定可以,而且即将出征,水师的事儿得尽快安排。

东暖阁中。

黄蜚紧张地行着君臣礼仪。

见五位阁老及兵部王侍郎都在,还有个三品官不认识,锦衣卫与宦官更不知晓。

作为武将,见文官内臣就行礼,一点都没错。

“赐坐!”

天子神采奕奕,明明就精神抖擞,哪像个感染风寒之人。

黄蜚拘谨地坐下,能心随所愿进言了,除了很激动,也阵阵拨浪鼓直敲。

“黄爱卿。”

崇祯笑眯眯望向他。

“臣在!”

黄蜚连忙起身。

“给朕说说登莱与皮岛的形势吧,大明水师荒废多年,不能再继续如此了。”

黄蜚很紧张,梳理几息思路,拱手道:

“陛下,臣自十二岁便追随舅父大人,在皮岛长大,当年东江镇兵强马壮。

然自毛帅身死,奸贼屡次兵变,东江镇四分五裂,建奴夺得盖州复州,孔贼一干人认贼作父,形势堪忧也。”

说完一副痛心疾首。

提到了毛文龙,皇帝有些难堪。

王承恩想提醒黄蜚君前慎言,不过还是忍住没说。

黄蜚是直性子,典型的武将作风,他也不懂得顾及那些。

“陛下,臣已派船护送锦衣卫往皮岛传旨,若无差池,想必几日前已经到达,沈副总兵所部必然军心大振。”

崇祯微微点头,皮岛的圣旨让锦衣卫去传,效果自然不一样。

各地军饷早已补发,唯独落下皮岛。

这次顺道送了30万两银子去,沈世魁只有感念皇恩的份儿,明白自己并非弃子。

那些锦衣卫也将在皮岛安顿下来,进一步打探辽东与朝鲜情报。

黄蜚接着道:

“皮岛已成为孤岛,临近海域常有建奴出没,臣此次派大船三十,兵卒2000,能确保无忧。”

崇祯闻言,心中一阵感慨,护送都要用这么多人,可想局面该有多颓废。

要不是责任重大性质不一样,黄蜚也不敢轻易冒险。

想了想,问道:

“黄爱卿。”

“臣在!”

“依你对皮岛之了解,岛上有多少人,平时给养从何而来?”

“陛下...”

黄蜚顿了顿,有些硬着头皮地说道:

“皮岛兵卒应该在5000上下,百姓或许万余,多年来从事有对外贸易,不然早已举步维艰。”

崇祯听懂了,所谓对外贸易,说白点就是走私。

那些西洋或大明物件大部分流向朝鲜,建奴也会得到一部分,朝廷根本无力去管。

别人要生存,不能完全怪人家,要是朝廷多用用心,谁又会去干掉脑袋的事儿。

见皇帝表情无异样,黄蜚接着道:

“皮岛相关讯息相信不日就会查明,现宁锦至登莱海防糜烂,臣虽有心去改,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大量战船老旧失修,兵卒缺乏训练,臣难辞其咎,请陛下治罪!”

说完,黄蜚跪地叩首。

“哎,此事罪不在你,乃朕与士大夫之罪过,快快平身。”

天子摆手,黄蜚很感动,连忙谢恩起身。

“如今北面战事将近,朕要你确保海防无虞,时刻提防建奴海上动向。

朕会让兵部拨银50万两予你作为储备,爱卿尽可招兵买马,总之有求必应!”

“臣多谢陛下!”

黄蜚又要行大礼。

崇祯打住,指向一旁的王徵。

“此乃大明科学院王院正,爱卿要什么枪炮弹药,尽管向他提。

朕已命科学院制造局立即在天津重开船厂,爱卿务必与制造局好生配合,朕还会抽调训导官去军中,助爱卿重振水师!”

“谢陛下天恩!”

黄蜚神情激昂,他这一趟收获太大了,完全在意料之外。

在他的想象中,大不了说向朝廷要个十来万,简单修整一下船只,将日常操练搞起来。

不曾想皇帝出手就是50万,还重开船厂,听说那训导官也是个好东西,实在大善也。

为让他更安心,顺便给他描绘一下蓝图,崇祯接着道:

“辽东水师之荣光,朕就寄托在你身上了,未来就算十万二十万兵卒,朕绝不嫌多!

爱卿须一步一个脚印,超越三宝太监当年雄姿,大明水师要踏遍天下每一个角落!”

“陛下英明,臣万死不辞!”

“别给朕说死不死的,朕要你好好活着,亲领水师教化四夷!”

“臣定不辱使命!”

“甚好,你先下去吧。”

“臣告退。”

黄蜚满意地离去,像是获取一场大胜仗。

崇祯也很欣慰,抿了口茶,问向王徵。

“王爱卿。”

“臣在!”

“制造局兵器运送情况如何了?”

“陛下,五天前两百余工匠已赶赴宣府,民夫与禁军部分辎重兵今日一早便向边关进发。”

“甚好,爱卿辛苦了!”

“多谢陛下褒奖!”

“爱卿也回去忙吧。”

“臣遵旨!”

接下来,天子与内阁及王业浩,就出征召开最后一次御前会议。

议事过程中,收到卢象升塘报,曹操所部三万人马被灭,剿贼战事顺利进行之中。

这更加坚定了崇祯北征的信心。

......

几乎同一时刻,朝臣们在值房都看到了今天的华夏日报。

今日报纸很特别,绝大多数篇幅,都是尚书与阁臣的署名文章。

通通针对抗税事件予以强烈谴责,还嘲讽钱某人当年科举贿赂官员之举,可谓狗血淋头。

那些暗自蓄力之人被弄得懵懵的,天子不是在街上维护钱牧斋吗?并没有恶意啊。

可朝中大佬们如此这般,仅为表面现象,还是天子与臣子唱双簧?

朝廷出兵在即,事情绝没这么简单,令他们心思一度变得复杂起来。

而崇祯呢,出发前自然得与家人告个别。

作为大明第一男人,必要的儿女情长不可或缺,即使身为君王,同样得有血有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