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重生大明1635 > 第24章 未雨绸缪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然而,作为朝中重臣,读书人的那份迂腐气告诉他们,如果不说点什么,似乎有失身份。

无论君王对与错,反正都要发表观点,此乃臣子“本分”也。

兵部尚书张凤翼抢先一步,拱手道:

“启禀陛下,如此荒废朝政,老臣甚觉不妥,望陛下三思!”

崇祯望了他一眼,非常鄙夷。

装个锤子的清高,都八十几了,咋没摔死在路上!

按照历史轨迹,这家伙明年将被派往前线,一上任就开始吃慢性毒药。

直到建奴抢完准备回家了,他也差不多毒发身亡

博得一个善终。

当初原主真是眼瞎,让这种老不死的当兵部尚书,还一当就是五年。

本欲发怒,想想还是作罢,缓和些许,没啥好气地说道:

“张爱卿,你都这么大岁数,身子骨怎样?是否吃得消?

朕这般革新,好与歹,众卿心中自有计较。

你年岁大了,朕以为你应该去颐养天年,此等好事少驳为妙!”

张凤翼老脸憋得通红,想长长脸结果被数落。

皇帝好像也不想让他再当官儿了,弓着腰有点不知所措。

温体仁赶忙上前作揖:

“禀陛下,大司马乃出于担忧,一时思虑不周,望陛下明察!

陛下此番革新,并非荒废朝政,相反让臣子养精蓄锐,必然事半功倍,实乃体恤百官之善政也。

臣等感恩戴德,谨遵圣上旨意!”

其余诸臣纷纷拱手,算是附和默认。

“温爱卿所言,朕心甚慰!”

说完假惺惺点头,报以一个善意的笑容。

温体仁大喜,在皇帝抛出这个话题时,就已打算奉承一番,不想被张凤翼抢先,还说错了方向。

老家伙是他的人,就是太老了,有时候难免犯糊涂。

先前早朝,老温的几个喽啰被除,心里就慌乱了一阵。

皇帝那般暴怒,又强行推出言官上奏新制,顺手再灭他一员大将。

若再不于君前表现,真不敢保证未来怎样。

皇帝究竟给老唐看了什么,他心里是虚的。

反正笑脸相迎乃当下必须,表示稍后就去昭告百官,立即按新制执行。

瞄了老温一眼,这个苟日的,就是条哈巴狗。

崇祯随后宣布,身心不佳需要静养。

从明日起罢朝七日,还装出一副满面愁容的样子。

啥?众人大惊,该没听错吧?皇帝自登基以来,可从未如此罢朝啊。

转念一想,圣上以孝治天下,祖坟被毁,愧对祖宗实属应该,静心几日未尝不可。

众臣只得欣然受命。

崇祯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想将时间浪费在朝会上。

今日算给了一个下马威,也别想着靠杖毙几个人,就能把所有官员都吓住。

大明文官尿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观。

所以不上朝则罢,一旦上朝就得解决实际问题。

面前这群人实干家没几个,但新班子没形成之前,该做的还得做。

于是假装强打精神,与方才朝堂上的生龙活虎,完全两回事。

随令侯恂、张凤翼、刘遵宪、张至发分别禀报。

就户部太仓库、兵部常盈库、工部节慎库、光禄寺银库粮钱几何,一一进行梳理。

情况很不乐观。

其中户部存银40余万两,粮米七万余石,粮食仅比他的西苑官地多点点。

兵部12万两白银,工部6万余两,光禄寺60余万两。

也就是说,如今国库仅130万存银。

现最迫切的前线欠饷就高达90万,还别提其它边镇那三四百万。

前线五省总督洪承畴25万两,郧阳卢象升5万两,蓟辽丁魁楚60万两。

年前陕西、山西、河南等地上报的灾情,那里还需要百万银钱赈灾。

前日让内阁就欠饷问题,拿出具体方案。

内阁五人至今无果,这些都在预料之中。

其实关于军饷及赈灾粮饷,自己早有打算。

万一不成就由内帑硬撑一段时日,这是最后底线。

但光自己出钱,贪官勋贵一旁看戏,那不是他想要的,

历史上几次劝饷,响应者寥寥无几。

准备几日后上朝,趁机抛出这个话题,看苟日的些如何表现。

顿了顿,安排如下几个事务,且开朝前就得落实:

其一,商讨赴凤阳祭陵正副使,顺道详查杨吴二人失职之事。

其二,廷议兵事人选,陕西需要更换巡抚,蓟辽需更换总督,宣大总督空缺两个多月,须及时就位。

另推出两名新总督,一正一副,在五省三边之外,增加江西、南直隶、山东防区;

剿贼不能再各自为政,以两位新总督领衔,统筹三边及数省联合剿贼事务。

其三,廷议出礼部、户部尚书,督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左侍郎。

其四,必须拿出欠饷及救灾钱粮方案。

一口气安排完,不想再跟他们废话了。

让张凤翼、侯询、孙传庭去阁外候着,其他人都散了,单独留下温体仁。

老温心里泛起一丝波澜,有那么多位置需要推定人选。

皇帝单独留下他,显然要与他商量。

崇祯让王承恩赐坐,还赐了一张大饼一碗米粥,温体仁感动不已。

如此说来皇帝还是信任他的,这是老温此刻最真实的想法。

待他别别扭扭地用过膳,崇祯才非常“温和”地与老温沟通,有意无意进行点拨。

算是对接下来几日进行未雨绸缪,更确切地讲,是在擦掉以往屁股上的屎。

也可以说为暂时稳住温体仁。

方才自进暖阁起,老温就心有余悸。

唐世济看那份奏章后反应那么大,上面写了些什么,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但见当下皇帝对他与往日无异,还赐坐赐食。

心中那份忐忑,才慢慢平息下来。

崇祯明示和暗示了一些人选,也假装征求他的意见,表现得像个小学生。

看来皇帝还是以前那个皇帝嘛。

或许只是前几日受了刺激,让他步伐有些凌乱,从而不易揣摩出心境。

温体仁精明得很,对于皇帝提出的人,一点就通。

他这条老狗也只有附和的份儿,崇祯也故意给他留出想象空间。

在君臣的一番其乐融融中,谈话结束。

老温深吸一口气,满意地作揖离去。

廷推会遇到啥难处,如何去平衡诸党利益,那就是他这首辅要做的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