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开局曝光,唐高宗喜欢小妈 > 第162章 糊裱匠司马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刘备面色凝重如铁,双眸紧盯着直播上的文字,仿佛要将那一行行字看穿。

许久,他缓缓将手置于案上,重重地叹了口气,说道:“瞧瞧这西晋的所作所为,实在令人痛心疾首。为了袒护士族门阀,竟弄出如此多的歪门邪道,把好好的一个国家搅得乌烟瘴气,不成体统。”

关羽立于一旁,剑眉紧锁,右手不自觉地轻抚长须,一脸愤然地说道:“大哥所言极是!想那九品中正制,本是为选拔贤才而设,如今却沦为士族门阀手中的玩物,成了他们垄断仕途的工具。那些真正有本事的寒门子弟,空有一身才华,却报国无门,被无情埋没。如此选才之道,国家又怎能治理得好?”

张飞一听,顿时瞪大了如铜铃般的环眼,猛地一拍身旁的桌子,“砰”的一声,桌上的杯子都被震得跳了起来。

他怒目圆睁,大声吼道:“哼!那些士族官僚,简直贪得无厌!他们肆意侵占土地,掠夺劳动力,全然不顾百姓死活。司马炎身为皇帝,却对此不管不顾,如此懦弱无能,这皇帝当得实在窝囊!”

诸葛亮手摇羽扇,神色忧虑,微微摇头叹息道:“这司马炎又岂会不知制度的弊端?只是为了维系自身统治,对士族一味地纵容包庇罢了。杜预所制定的考课法,本是合理良方,却只因触动了士族的利益,便被司马炎轻易否定,如此短视之举,实在可悲可叹。”

赵云微微颔首,一脸正色地说道:“不错,正因如此,西晋吏治腐败不堪,社会陷入不公之境,国家根基已然动摇,这般下去,又怎能长治久安?”

刘备目光坚定地扫视众人,长叹一声后说道:“我等务必以此为鉴。日后若能成就大业,选拔人才定要唯贤是举,绝不能让西晋这般不公之事,在我等身上重演!”

******

【西晋那时候啊,国内士族门阀的势力虽说在慢慢壮大,不过呢,由于天下刚刚统一,这其中的弊端还没彻底显现出来,就像藏在暗处的小毛病,暂时还没疼到让人受不了。

可西晋实行的民族政策,却成了率先影响西晋生存的大问题。

咱把时间拉回到魏晋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些少数民族,就像潮水一样,陆陆续续往内地迁徙,这在历史上叫做“五胡内迁”。

到了魏末晋初,归附的各族人口那叫一个多,竟然达到了“八百七十余万口”。

司马炎统治期间,以匈奴为主的少数民族内迁又迎来了一个高潮。

这些内迁的“五胡”,大部分分布在北方,还有东北、西北一带,特别是关中、并州这些地方,慢慢地就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

这情形,就像江统在《徙戎论》里说的:“关中地区的人口,有一百多万,算一算比例,戎狄差不多占了一半”,“西北各个郡,基本都成了戎人的聚居地”。

为了管理这些进入边塞的少数民族,司马炎在汉魏制度的基础上,做了些调整。

就说对待内迁的匈奴吧,司马炎继承并发展了曹魏的“五部分治制”,既保留匈奴原来的部落组织,选他们当中地位尊贵的人当首领,又派汉人去当司马,负责监督。

而移入关中的氐族呢,因为势力相对弱小,所以部落组织还能保留,受部落里的豪帅管理,不过同时也得接受郡县的管辖。

对于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贵族,司马炎采取的是安抚策略。

比如说南匈奴左贤王刘豹的儿子刘渊,他在洛阳当人质,汉化程度相当高,和出身太原王氏的重臣王浑关系特别好。

大臣李憙曾经举荐刘渊去统领军队,平定秦凉之乱,司马炎没采纳这个建议。

但后来,齐王司马攸说要除掉刘渊,司马炎也没听。

刘豹死后,司马炎任命刘渊为匈奴左部帅,后来又改成北部都尉。

除此之外,西晋的君臣对刘宣、刘聪、慕容廆、李特等一些少数民族的上层人物,也都采取笼络的手段,希望能缓和民族矛盾。

大批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民族融合的进程也加快了。

可那些士族门阀,一个个自认为是高高在上的“天龙人”,连汉族的普通老百姓都瞧不上眼,更别说这些少数民族了。

这些士族经常强迫少数民族给他们当田客,甚至把人掳去当奴婢。

政府呢,也经常征调少数民族的骑兵,让他们去打仗。

在泰始、太康年间,大臣傅玄、郭钦等人都提出了“徙戎”的建议,啥意思呢?

就是把内迁的少数民族迁回他们原来的地方。

但这个建议,一来实施起来难度太大,二来这么做的话,统治者就会失去大量的劳动力和兵力来源,所以司马炎没采纳。

司马炎刚上台的时候,针对压迫少数民族的行为,下诏禁止豪强招募田客,还限制佃客的数量。

可士族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偏见根深蒂固,官吏对他们的欺压、剥削一直没停过,民族矛盾越来越尖锐。

结果呢,司马炎一死,西晋上层就没人能把控住局势了。

就这么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一下子全爆发了,北方从此陷入了五胡十六国长期的混乱割据之中。

这就好比一座摇摇欲坠的大厦,一根柱子一倒,整个就塌了。】

******

曹操紧盯着直播中的画面,他面色沉郁,良久,缓缓将书卷重重地拍在案几上,声音低沉道:“这西晋!表面上一统天下,实则内里早已千疮百孔。就说这民族政策,看似是个局部问题,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暴露出整个制度的腐朽与短视。”

荀攸微微皱眉,目光深邃,手不自觉地轻抚着胡须,缓缓说道:“确实如此。西晋在管理少数民族方面,虽借鉴了汉魏的制度,却未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有效革新。就拿对待内迁匈奴的‘五部分治制’来讲,表面上看,既保留了匈奴的部落组织,又安排汉人加以监督,似乎考虑周全。可实际上呢,两边都没能真正掌控,反而在无形中埋下了诸多隐患。”

钟繇神色冷峻,身姿挺拔,抱拳说道:“主公,西晋不听徙戎的建议,白白错失了缓和矛盾的绝佳机会。我们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潜在的危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