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开局曝光,唐高宗喜欢小妈 > 第85章 武则天:我可不是男人的附庸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5章 武则天:我可不是男人的附庸

唐太宗时空

李世民和李渊的目光紧盯着直播上的讲解,两人的脸上都露出了震惊的神色。

李世民的的眉头紧锁,声音中带着难以置信:“这武则天居然想将皇位传给侄子?”

大殿上的程咬金,脸上的惊讶之情溢于言表,他带着一丝不解和不满,率先开口道:“这家业当然是传给儿子,毕竟儿子更亲啊!”

尉迟敬德也是点头附和,他的眼中闪烁着疑惑:“这侄子固然同姓,但与武则天毫无关系,为何要传给侄子?”

一时间,大殿上议论纷纷,每个人都在交头接耳,讨论着武则天的这个决定。

······

【武则天的这个抉择,要是搁到现在任何人面前,都会觉得是个很奇怪的问题,偌大的江山,为啥要传给侄子,儿子那可是血脉相连的呀?

但倘若,咱们站在武则天的角度来琢磨这个问题,大家的想法或许就不一样了。

从武则天的角度来说,她首先不是李显、李旦的母亲,而是武周的开国帝王,要是武周能传承下去,那武则天就是周太祖!

但很明显的问题是,李显或者李旦,不管谁即位,都会恢复唐朝,那武则天就只能作为皇后,依附在唐高宗李治身边,这显然是武则天没法接受的。

老娘辛辛苦苦,打拼了一辈子,背着千古骂名,最后居然还是男人的附属?

所以,武则天最纠结的地方可能就在这儿。

但现实的情况是,心向李唐的势力还是更多一些,那怎样给武氏一族增添资本呢?

营州之乱就是武则天给武氏一族的机会,营州的契丹,实际上是个影响力很小、人力和物力很难跟中原抗衡的对手。

于是武则天不分是非,兴师动众,大张旗鼓地去讨伐,目的就是要通过把事情闹大,给武氏子弟创造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为立他们为嗣铺平道路。

但让武则天失望的是,武氏子弟在平叛中的表现,充分暴露了他们的无能,根本没能力继承大统。

尤其是武懿宗对百姓的残酷镇压,更是体现了武氏子弟毫无君王的样子。

在古代,帝王都讲究个天命所归,那武周的天命从哪儿来的。

是武则天几十年辅佐唐高宗,治理天下,开创了一个盛世,天命从李唐转到了武周,而不是简简单单地靠什么弥勒佛转世。

而唐朝的天命又是从哪儿来的,是李世民安抚百姓、讨伐有罪,平定天下,开创贞观之治立下的。

甚至李世民那句 “君舟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就是大唐的天命所在,李世民自己都说了,天命在于百姓。

那武懿宗在河北的暴行,已经向天下人表明,武氏子弟没资格承接天下。

于是没过多久,就有了狄仁杰解梦复唐的故事。

有一天,武则天梦到一只大鹦鹉,两只翅膀全断了,于是她找狄仁杰求解。狄仁杰说:“武是陛下的姓氏,两翼说的是您的两个儿子。陛下现在只有庐陵王、相王两个儿子,只要让他们重新得势,两翼就能振作起来。”

狄仁杰解完梦境,又说道:“太宗皇帝历经风雨,亲自上阵杀敌,这才平定天下,传给子孙。先帝把两个儿子托付给陛下,陛下现在却要把天下交给外姓吗?况且,姑侄和母子哪个关系更亲近?陛下立儿子当太子,千秋万代之后还能在太庙享受祭祀。要是立侄子,从来没听说有把姑姑配享宗庙的。”

武则天听了很不高兴,说:“这是朕的家事,你不该插手。”

狄仁杰却说道:“王者以四海为家,天下的事都是陛下的家事。君王是头,臣子是四肢,就像一个整体,况且臣担任宰相,怎能不管呢?”

狄仁杰的这句 “从来没听说有把姑姑配享宗庙的”,打破了武则天的幻想,她突然明白了,就算自己把皇位传给武氏子弟,这个武周开国之君的荣耀,还是落不到自己头上。

于是武则天派使者去房州,把李显秘密接回洛阳。

她把李显藏在帐子后面,然后召见狄仁杰,故意说起庐陵王的事。

狄仁杰恳请情真意切,以至于哭个不停。

武则天就把李显叫出来,对狄仁杰说:“朕现在把皇太子还给你。”

狄仁杰叩头跪拜,又说:“太子回朝,可却没人知道,众说纷纭,怎么才能让人相信呢?”

武则天便先把李显安置在龙门,然后按照礼节迎回宫中。满朝文武、天下百姓无不欢喜。

这宣告了武则天立嗣的态度已经从支持武氏变成支持李氏,为后来李氏光复大唐政权能够恢复奠定了基础。】

······

秦时明月时空

嬴政站在大殿之上,目光远眺,口中喃喃自语:“君舟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扶苏,嬴政的长子,听到这句话后,眼神中闪烁着对治国之道的向往和渴望。他从人群中走出,向嬴政恭敬地行了一礼,然后开口道:“父皇,后世之人对于这唐太宗如此推崇,可见他治国理念确实值得学习,我大秦不妨······”

嬴政转过身来,目光锐利地看向扶苏,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考量:“扶苏,你认为我大秦应该如何学习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扶苏挺直了身子,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父皇,唐太宗之所以受到后世的推崇,是因为他能够吸取民智,重视民生,用人唯贤。我大秦若能借鉴这些治国之道,必将更加稳固和强大。”

李斯在大殿中站得笔直,他的声音清晰而有力,打破了大殿中的宁静:“陛下,工匠已然制造出纸张和印刷器具,不若先在关中之地建立学院,日后关中子弟,自然可以替陛下治理六国。”

嬴政的目光落在扶苏身上,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和严肃。他缓缓点头,声音中透露出对扶苏的信任和重托:“扶苏,你就去主持建立学院,亲自体会下诸子百家,看看日后大秦的道路究竟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