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日军的举动,让李志坚更加有了底气,这明显就是不愿意和43军再次发起大战。

日军当下在华北的实力不济,只能自己咽下这份不甘。

在井陉县消灭了一个完整的日军旅团,让43军在这一片名声大噪。原本有些不愿意移民到山西的青年,此时也纷纷来43军主动要求参军,有的甚至从沧州越过封锁线来寻求入伍。

河北之地是抗战以来最先沦陷的土地,当地在两年内深受日军的荼毒和压榨,所以反抗热情非常高。

43军原本有五万人,已经是晋绥军系统内人员最多的军,此次出战后,虽然有所伤亡,但是周围青年想要参军入伍的远超过43军的损失。

为了避嫌,李志坚向阎锡山发去报告,请求派人前来以二战区名义招收接纳新兵。

自从开战至今,晋绥军已经从山西青年中征召了几十万人入伍,对民力的攫取挖掘已经比较厉害。阎锡山虽有心继续扩充部队,但是却始终未敢继续实施。

今年大力引进外省移民,就是有扩大兵源的考虑。

现在有河北之民自愿入伍,阎锡山自然欣然同意。不过对于李志坚所说的派人前去接收新兵的建议,阎锡山没有采纳,一方面派人前去,会导致和43军和李志坚的嫌隙,另一方面李志坚素有练兵之能,派人去训练远不如让43军进行操练。

所以给43军回电,由43军代为进行。

有了阎锡山的同意,李志坚也就再无顾忌,在河北各地愿意入伍的青年,经过政治筛查后,全部召入军伍之中。

9月初,传来消息,日苏诺门罕战役停战,日军惨败。

李志坚知道日军在北上试探失败后,在此之后一段时间的主要关注点又将转回中国,华北最近太过空虚,那么未来一段时间肯定要给华北增加力量。

于是就命令出征的各部开始收缩,做好逐渐撤回山西的准备。进入10月后,天气慢慢转寒,向山西移民的人数已经少了很多,且野外的作战活动也少多了,部队无法在野地冬季常驻,并且冬季后勤基本上都得从山西运出,这样补给压力大,并且容易因为气候的原因导致队伍作战失利。

继续驻扎下去绝对是以小失大,李志坚就开始率领主力撤回山西,只在河北留下一定的侦察留守人员。

本次出征河北的主要目的就是打开走廊吸纳河北移民,消灭日军的有生力量,现在这几个主要目的都已经实现。在4个月的时间里,几乎将整个冀西搬空,消灭日军一个旅团。

并且此时43军各部又在河北累计招收新兵一万九千人左右,可以说此次出征收获不小。

对于在中国的日军而言,1939年却不是一个有收获的年份。

这一年首先在山西作战大败,之后和苏联在诺门罕的冲突中也惨败。在华北又被傅作义的35军和李志坚43军占了几次大便宜,损失不可谓不大。

虽然在中国南方的作战还是居于进攻态势,但是也露出了疲态。

年内发动了南昌会战和第一次长沙会战,成功占领了南昌,不过未能占领长沙。

日军现在发动一次大型会战需要的准备时间更长,战斗的持久力和爆发力都和开战之初已经无法相比,虽然国民政府已经被压缩到只有西南一隅,但是对日军的外强中干的认识也更加清晰,抵抗住日军的自信心和决心也较开战之初要强,蒋委员长在冬季还发起了一次冬季会战,更是显露了中国军民顽强抵抗的决心和能力。

在中国北方,日军则颓势表现更加明显。

对于三次对以太原为中心的进攻的失败,令日军在损兵折将之外,信心也折损了不少,虽然从日军高层到基层都认为山西战略位置重要,必须拿下,但是对于在此发起进攻,都是避之不谈。

山西的地形,太多军队根本无法展开,且后勤压力巨大,兵力少了完全既是追求无谓的玉碎,晋绥军全军都显示出来很强的战斗力和韧性。

随着傅作义部的发展壮大,绥远和山西形成了彼此夹击,协同配合的格局。山西是根本,不占领山西而只是攻占绥远,战略意义不大,而难度不小,且容易引起苏联的戒备,甚至是介入,如果攻击山西,傅作义必然从后方进行攻击,会断了攻击队伍的后路。

还有43军在冀西的作战又狠狠的扇了华北方面军一个耳瓜。这个新成立起来的43军,更是表现出了不弱于日军的战斗力,有极强的进攻性和作战的灵活性。有这样的部队在山西驻守,想要继续强攻山西,无论从那个方面考虑,暂时看都是不明智的。

并且各方势力向作为敌后的北方苏鲁地区派出了较大实力的游击部队,重庆方面成立了专门的苏鲁战区来展开敌后斗争,延安方面在此的游击力量也比较强。这些游击部队令后方占领区的日军焦头烂额,疲于应付。

这时,日本高层终于从开战之初的狂热冷静了下来,纷纷意识到开战之前石原莞尔说得中国会是一个泥潭的确一点也没错。

日军兵力和资源不足的问题已经非常明显的凸显了出来,饶是日本的国力和人力已经被极力挖掘,情况仍然没有好转。

开战之初占领上海、南京等大城市,还会获得较大的收获,到了1938年之后,尤其是1939年时,已经完全陷入了一个大的消耗战中。

每一战的消耗巨大,但是占领地根本无法获得补充,中国绝大多数的地方只是纯农业区域,最多可以补给一些粮食,其他的诸如弹药、药品等完全无法进行补给。

越往中国内陆走,受到的抵抗就越激烈,中国人也在战争中学习和日军的战争方法,而日军由于损耗巨大,以及更无法支撑最初的战争方式,进入了39年后,消灭一名中国军人或者占领一片中国土地要付出的代价,是开战之初的几倍。

战争走到现在,日军高层越来越意识到中国未必会亡国,但是日军绝对会被拖垮。

39年年底,虽然在中国南方的战场上还偶有枪炮声,但是在北方则基本稳定了下来,严寒的天气不光不利于中国军队的机动,也不利于日军的远距离行动,于是双方都默契的暂停了厮杀的脚步,来迎接40年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