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新世纪道士讨生活指南 > 第60章 我要打死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我弟弟是死在你的手里的?”冉祸冷冷地盯着冈杰,声音低沉而充满杀意,仿佛每一个字都带着刺骨的寒意。

冉族与柏灌、鬼娑、巴族的三族联军交战已经持续了一个月,双方死伤惨重,仇恨早已深入骨髓。冉祸作为冉族的首领,心中积压的怒火早已无法遏制。他精心策划,亲率一支五百人的精锐部队,埋伏在冈杰运输粮草的必经之路上。冈杰的运输队不到二百人,经过一番惨烈的厮杀,此时已十不存一,残存的几十名巴族士兵被团团围住,浑身是血,眼中满是绝望。

“是有如何!有胆的和我单挑啊!”冈杰抹去嘴角的血迹,狞笑着吼道。他自知今日绝无生还的可能,索性豁了出去,想要在死前拉一个垫背的。他一把扯下身上那件早已被刀劈斧砍得破烂不堪的兽皮,赤裸着上半身站了出来,肌肉虬结的身躯上布满了新旧伤痕,显得格外狰狞。

“行啊,我给你这个机会,你若赢了我,便放你们一条生路,如何?”冉祸冷笑一声,挥手示意冉族的士兵停止进攻。他缓缓下马,赤手空拳地走向冈杰,眼中闪烁着复仇的火焰。

“好,来啊!”冈杰大吼一声,猛地冲向冉祸,拳头带着呼啸的风声直击冉祸的面门。冉祸身形一闪,轻松避过,随即一记重拳狠狠砸在冈杰的肋下。冈杰闷哼一声,踉跄后退,但很快稳住身形,再次扑了上来。

两人拳脚相交,招招致命。冈杰的拳头势大力沉,每一击都带着开山裂石的力量,而冉祸则身法灵动,拳脚之间带着一股阴柔的劲力,专攻冈杰的要害。冉族擅长御水之术,但今天冉祸却并未使用任何功法,而是纯粹以肉身之力与冈杰对抗。他要以最原始、最暴力的方式,活活打死这个以肉身强横着称的仇敌。

战斗持续了许久,冈杰的体力逐渐不支,呼吸变得粗重,动作也慢了下来。冉祸却越战越勇,拳脚如雨点般落在冈杰的身上。冈杰的胸口、腹部、脸上,早已布满了淤青和血迹,但他依然咬牙坚持,不肯倒下。

“你就这点本事吗?”冉祸冷笑一声,突然一记鞭腿扫在冈杰的膝盖上。冈杰惨叫一声,单膝跪地,还未等他反应过来,冉祸的拳头已经重重砸在他的太阳穴上。冈杰眼前一黑,整个人重重摔倒在地。

冉祸没有给他任何喘息的机会,一脚踩在冈杰的胸口,拳头如铁锤般砸向他的面门。一拳、两拳、三拳……冈杰的脸早已血肉模糊,鼻梁断裂,牙齿脱落,甚至连惨叫声都发不出来。他的双手无力地抓挠着冉祸的脚踝,试图挣脱,但力量早已随着血液流失殆尽。

“这一拳,是为我弟弟!”冉祸怒吼着,拳头狠狠砸在冈杰的胸口,肋骨断裂的声音清晰可闻。冈杰的口中喷出一口鲜血,眼神逐渐涣散,但冉祸并没有停手。他像疯了一样,一拳又一拳地砸在冈杰的身上,直到冈杰的胸膛彻底塌陷,内脏破裂,鲜血从口鼻中涌出,染红了地面。

终于,冈杰的身体彻底瘫软,再也没有一丝动静。冉祸喘着粗气,缓缓站起身,看着脚下那具血肉模糊的尸体,眼中没有一丝怜悯。他抬起头,冷冷地扫视了一眼被围住的巴族士兵,挥了挥手。

“杀一半,放一半。”他淡淡地说道,仿佛在吩咐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冉族的士兵立刻行动起来,刀光闪过,惨叫声此起彼伏。片刻之后,一半的巴族士兵倒在血泊中,另一半则瘫坐在地上,浑身颤抖,眼中满是恐惧。

“滚吧,把冈杰被活活打死的消息带回去。”冉祸冷冷地说道,转身走向自己的战马。那些幸存的巴族士兵如蒙大赦,连滚带爬地逃离了战场,心中却永远留下了这场血腥屠杀的阴影。

冉祸翻身上马,看了一眼冈杰的尸体,随即吩咐道,

“把他们的头颅割下来,带回去祭我弟弟。”

冈杰的死讯如同一阵狂风,迅速席卷了各族领地,激起了无数波澜。这位巴族的练炁士,曾是战场上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却在与冉祸的对决中惨败,最终被活活打死。消息传开,各族震动,尤其是巴族,士气大受打击。冈杰的死不仅意味着巴族失去了一位顶尖战力,更让其他族人开始质疑这场战争的代价是否值得。

在战事的前线,一座临时搭建的帐篷内,各族首领正齐聚一堂,商讨着接下来的对策。柏灌族的族长崇明、鬼娑族的族长高康大、巴族的族长邰睿宝、前晖山族的族长防风大门以及大商的使节殷弼,围坐在一张粗糙的木桌前。烛火摇曳,映照出众人凝重的面容。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仿佛连呼吸都变得沉重起来。

然而,这场战争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鬼娑族的族长高康大,才是挑起这场争端的始作俑者。他暗中策划了一切,甚至秘密囚禁了高原,以此作为控制局势的关键筹码。高原的失踪,正是高康大一手导演的戏码,目的是为了挑起各族之间的矛盾,削弱他们的力量,从而让鬼娑族在乱世中崛起。高康大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希望通过这场战争,彻底改变各族之间的力量平衡,让鬼娑族成为这片土地上的主宰。

巴族族长邰睿宝的脸色铁青,拳头紧握,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开战仅仅一个月,巴族便损失了四名练炁士,这几乎是他们巴族一半的巅峰战斗力。在之前围攻冉萤的六人中,崇山和奇犽属于柏灌族,而另外四人都是巴族的精英。然而,除了冈杰以外,其余三人都死在了冉萤的手中。邰睿宝的心中充满了愤怒与悲痛,他无法接受这样的损失,更无法接受冈杰的死讯。他猛地一拍桌子,声音低沉而愤怒:“冉祸……此仇不报,我邰睿宝誓不为人!”

防风大门皱着眉头,向传信兵确认道:“你确定冈杰是在一对一的对决中被冉祸用拳头活活打死的?”传信兵恭敬地回答:“是的,根据逃回来的士兵回报,当时冉祸并没有使用其他能力,仅凭拳头就打败了冈杰。”防风大门闻言,眼中闪过一丝震惊。他深知冈杰的实力,能够在纯肉搏战中击败冈杰,冉祸的实力究竟达到了何种地步?他不由得开始重新评估冉族的威胁。

各族之间的功法与能力各有千秋。冉族擅长水术,能够操控江河湖海,甚至在干旱之地召唤出水源;柏灌族御风而行,身形如鬼魅,能够在战场上穿梭自如;晖山族修行太阳神术,掌控火焰之力,能够焚烧一切敌人;巴族则以土遁之术闻名,能够在地下自由穿行,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而鬼娑族的功法虽然不擅长战斗,但他们能够以炁孕养青铜器,使之能随意变幻形状与大小,隐隐有了后世炼器与御物的雏形。鬼娑族的青铜器不仅是武器,更是他们族人的象征,每一件青铜器都蕴含着族人的心血与灵魂。

与此同时,高欢、李琰和顾清三人已经与冉祸见过面。在简单的叙旧与交流之后,高欢决定作为使者前往鬼娑族,劝说高康大与冉祸联手。在他们看来,高康大并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关于高原的下落,鬼娑族目前给出的说法依然是失踪。高欢有信心说服高康大倒戈,加入他们的阵营。她深知,鬼娑族的青铜器在战场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若能争取到他们的支持,战局将大大有利于己方。

然而,高欢并不知道,高康大才是这一切的幕后黑手。他早已布下天罗地网,等待着高欢自投罗网。为了行动方便,高欢决定独自一人走水路前往鬼娑族,而李琰和顾清则留在冉族等待她的归来。临行前,高欢来到了冉萤的墓前。冉萤的尸身在他死后落入了柏灌族的手中,后来被冉祸高价赎回,葬在了冉族的族冢里。高欢站在墓前,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她轻轻抚摸着墓碑,低声说道:“冉萤,你的死不会白费的。我一定会屠了巴族和柏灌为你报仇的。”

高欢的眼中闪过一丝决然,她知道此行凶险万分,但她依然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鬼娑族的旅程。她纵身入水,顺着河流而下,心中盘算着如何说服高康大。然而,她并不知道,高康大才是一切的始作俑者,她的到来,正是他计划中的一环。

而李琰和顾清在冉族等待着高欢的消息。他们心中隐隐有些不安,总觉得此行不会顺利。顾清低声对李琰说道:“高欢一个人去鬼娑族,会不会太冒险了?”李琰摇了摇头,叹道:“高欢一向行事果断,她既然决定独自前往,必然有她的道理。我们只能相信她,并在这里做好接应的准备。”

而在鬼娑族的领地内,高康大正站在一座青铜祭坛前,手中握着一件青铜面具,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他低声自语道:“小欢,我们终于又要见面了。”他的嘴角勾起一抹笑意,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站在权力巅峰的那一天。

高欢渐渐靠近鬼娑族的领地,她抬头望向远方,心中默默祈祷着此行能够顺利。然而,命运的齿轮早已开始转动,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各族之间的恩怨情仇,将在不久的将来彻底爆发,而高欢的命运,也将在这场风暴中迎来最终的结局。

这里科普一些商周时期的小知识。

骑兵最早出现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左右。以下是关键点:

1. 亚述帝国:公元前9世纪,亚述帝国率先组建了有组织的骑兵部队,用于侦察和快速突击。

2. 斯基泰人:公元前8至7世纪,斯基泰人等游牧民族广泛使用骑兵,擅长骑射。

3. 波斯帝国: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在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4. 中国:战国时期(公元前5至3世纪),中国开始使用骑兵,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显着提升了骑兵的战斗力。

总结:骑兵最早于公元前9世纪在亚述帝国出现,随后在多个文明中得到发展。

商朝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已经有马,但主要用于车驾而非骑乘。以下是关键点:

1. 马的使用:商朝的马主要用于拉战车,战车是当时的重要军事装备,常用于战争和狩猎。

2. 考古证据:安阳殷墟出土的马车和马骨表明,商朝已有成熟的马车使用技术。

3. 骑乘的缺乏:虽然商朝有马,但缺乏直接证据表明当时已广泛用于骑乘。骑兵的出现要晚得多,大约在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才逐渐普及。

总结:商朝有马,但主要用于车驾,骑乘的广泛使用要到更晚的时期。

简单说就是商朝还没有大规模的骑兵,主要是步兵和战车。

马鞍和马镫的发明对骑兵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们显着提升了骑乘的稳定性和战斗力。以下是它们的发明时间线:

马鞍

1. 早期马鞍:公元前9世纪左右,亚述人使用简单的布垫或毛毯作为马鞍。

2. 硬质马鞍:公元前4世纪左右,斯基泰人开始使用带有木质框架的硬质马鞍,提供更好的支撑。

3. 成熟马鞍: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人和帕提亚人进一步发展了带有高鞍桥的马鞍,增强了骑手的稳定性。

马镫

1. 早期马镫: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出现了单边马镫,主要用于辅助上马。

2. 双边马镫:公元4世纪左右,中国发明了双边马镫,使骑手能够更稳固地坐在马背上,大幅提升了骑兵的战斗力。

3. 传播:马镫技术随后传入欧洲和中东,对中世纪骑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

- 马鞍:早期形式在公元前9世纪出现,成熟形式在公元1世纪左右。

- 马镫:单边马镫在公元3世纪出现,双边马镫在公元4世纪发明并迅速传播。

这些发明极大地提升了骑兵的作战能力,推动了军事技术的进步。

关于商朝的人口,由于缺乏详细的史料和考古数据,目前只能进行大致的估算。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商朝的人口可能在500万至1000万之间。

推测依据:

1. 地理范围:商朝的核心区域主要位于黄河流域,包括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这些地区的农业条件较好,能够支持较多人口。

2. 生产力水平:商朝以农业为主,青铜器工具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但整体技术水平仍较低,人口密度不会太高。

3. 考古发现:商朝的都城(如殷墟)规模较大,表明其人口集中度较高,但整体人口规模仍受限于当时的农业和社会组织能力。

学界观点:

- 一些学者根据商朝的城邑规模和农业生产力,推测其人口在500万至700万之间。

- 也有学者认为,随着商朝疆域的扩展,人口可能接近1000万。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字仅为推测,具体人口数量尚无定论。

关于商朝的军队规模,由于缺乏直接的史料记载,我们只能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中的零星记载进行推测。商朝的军队规模可能在数万人左右,具体数字尚无定论。

推测依据:

1. 甲骨文记载:

- 甲骨文中提到商王经常进行征伐活动,军队规模通常以“师”为单位。一“师”可能由数千人组成。

- 例如,甲骨文中有“王师”“三师”等记载,推测每师可能有3000人左右,因此商朝军队的总规模可能在1万至数万人之间。

2. 考古发现:

- 商朝的都城殷墟(今河南安阳)出土了大量兵器、战车和祭祀坑,表明商朝拥有一支规模可观的军队。

- 战车是商朝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一辆战车配备3人(车夫、弓箭手、持戈者),并辅以步兵。

3. 生产力与人口:

- 商朝的人口规模可能在500万至1000万之间,按照古代社会的兵民比例(通常1%至5%),商朝的军队规模可能在数万人左右。

4. 战争规模:

- 商朝经常与周边方国(如羌方、土方等)发生战争,这些战争的规模通常不大,可能涉及数千至数万人。

学界观点:

- 一些学者认为,商朝的常备军规模可能在1万至3万人之间。

- 在重大战争或征伐时,商王可能会临时征召更多的兵力,军队规模可能达到5万人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字仅为推测,具体军队规模尚无确凿证据。商朝的军队以战车和步兵为主,后期可能逐渐发展出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