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一个民校教师的奋斗史 > 第188章 再办硫磺厂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艾书送子到青岛回来后,请道贺亲友在家中答谢。单位局长对艾书说:“你这个事好是好,但经济是有点捉襟见肘了,一个月220元的工资,儿子去这么远,一天5块钱,一月150元的生活费少不了吧,姑娘虽在本地,但一个月50元要拿吧,这就去了200元,只剩下20元,怎么生活?你这个技术已见成效,你可以去直接领办一个磺厂,我已与树前镇领导们沟通,你去选个场地,我们局与树前镇政府和你,三方各出面集资三分之一。你去领办,给你百分之二的技术服务费,约8000元作技术入股,另每月照局发的工资给你220元。”

艾书甚是感谢,第二天就与局领导们和树前镇党政领导们去选建厂地点。地点选在大树村前,这里有炼磺敞炉、炼磺制酸、炼磺炼铁、热炉炼磺等四代遗址。艾书志在压倒它们。

艾书作为建厂常务副指挥长,把行李搬到厂里,约了原曾是学生、时是粮局秘书的胡举、老朋友金泽、二兄长、与炼磺师、建厂领头,组成指挥部工作员。国土局局长宁荣、镇党委书记田忠全力以赴蹲点协调。三天征完土地,选了个吉时进行开工典礼。一切因陋就简,前期工作半月即全面开工。

工程进展顺利,两个多月时间,控制性工程——35米高的石烟囱,已“长”到近30米,尾烟道、转化室、共烟道、分烟道(大龙),眼看即将完工,接总烟道的左右71节炼磺炉全面铺开建设,工地热火朝天,如火如荼。常言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艾书回到局里催款,办公室吉主任低声说:“你还不知道吗?局长被抓了,说他拿公款和私营老板合作办编织袋厂,这个老板给了他2000元钱。人传他得罪领导了。”艾书吃惊不小:局长挨整,一连串的问题出来了。磺厂原认股的40多万元,50多股东,有人看到此情,动摇了。如果此厂夭折,这已到账的18万元资金,怎么办?另还欠工人工资10多万,这是血汗钱啊。”

艾书思考出对策,于是拉出标语,首先,喊出口号:“大战一个月,保证建成炼炉20节,确保点火试产来过年。”二是缩短战线,资金、人力集中在总烟道左右各10节在20天内完工,便于烘炉装料。三次矿山实行联产管理。车间主任先垫资供应。四是炼磺定额承包,超产重奖,先签合同,交保证金。在此基础上,艾书一手抓基建,一手抓筹资,改原定2000元一股为1000元一股。跑破脚板皮,磨破嘴巴皮,保障了资金供应,建厂有序进行,硬是在大年三十那天,点火开炉25节。大年三十,艾书在大河磺厂上与留厂职工一起过春节。

正月十六开始,磺炉陆续灭火熄炉,两天后开柜取磺。

25节炼磺炉,全部试产成功。全厂上下欢呼雀跃。产磺率居全县之首,精炼硫磺送省检验,含硫达99.95%,人称“三个九”,达特级硫磺标准。

原认股资金全部到位。

干部群众纷纷要求入股,艾书决定,总股金50万元为限。

五月底,全厂71节炼炉全部投产。

参观的,考察的,暗访的络绎不绝。

临川撤县设市庆典那几天,外县外地区来参观的更是空前。

原省长、时任省顾委的苏主任考察最为过细,他指着那硫磺矿:“这个矿进炉一烧,会像铁水一样流出来吗?”艾书回答:“不变水,是变成烟雾,不能见明火,烟雾在磺柜里积沉下来,成初磺,从烟道一直到烟囱底部再回收。就是要密闭治炼,密闭回收,如果哪个环节搞不好,烟气冒出来,那就是污染。经过一系列回收、处理,从烟囱里冒出来的尾气就基本无害了。”苏主任竖起拇指:“你们真有办法”,随即又问:“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

艾书一笑,指指庄稼:“农业大学。”

郑耀书记从中央党校学习回来了,第一站就到大河技改磺厂视察。郑耀:“你们其他人喝茶,自由行动。老艾一人同我走走就行了。”

艾书领郑耀从北端围炉看起。站在北端尾炉炉台上,对面四代炉遗址尚存。郑耀手指那个五方炉即热炉炼硫:“那不是去年政府引进的技改炉吗?与政府引进的技术不就是一致吗?”

艾书:“这个炉不成功,开炉之日就是报废之时,已停20多年了。”

郑耀:“哦,人家从这个垃圾里拣去的,又倒卖14万元给我们,你们局长只预付了7万,就惹火烧身了。什么狗屁技术!我不在家,一个县委副书记就表态把人家抓了。政治生活不正常!”

二人边走边聊,郑耀书记看见两磺工正在出运硫磺,对艾书说:“你看这炉硫磺有多少?”

艾书下去,用手指卡卡,随口而出:“3.13吨左右。”

郑耀:“左右多少?”

艾书:“左右就是5公斤。”

郑耀:“今天在这里吃晚饭再回临川。”他其实就是等待这炉硫磺出运过磅完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