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狗腿子 > 第41章 新的篇章 纯手工制作转向半机械化制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1章 新的篇章 纯手工制作转向半机械化制造

大明农业大学内,大明高级官员几乎齐聚了。

文官本着偷师的心思而来,一路上左顾右盼。

这帮人除了问东问西,大部分人对着大学的林园布局,一顿鄙夷,颇有些不屑。

他们很多人沉迷于大学内的林园风水,而忘了他们的初始目的。

这也是张山风明知他们不怀好意,却不加阻拦的原因。

儒家官员,学不会这么超前的模式。

比起科研,儒家官员更懂赏花、赏月、赏园林!

就像后世少数人,拿着大把的资金,打着学习的旗号,去调研,去参观,去考察,实际也就看了个热闹。

学会一种先进模式和技术,根本不可能一两次观看能学到的。

就算勉强模仿,也可能形似而神不似,似是而非!

很多技术,尤其是农业,这种需要长周期才能展现结果的技术,是需要像后世的先辈那般,用一次次的尝试种植,经过无数失败数据,用无数的排列组合,淘汰残次品,最终才能得到最优良的品种。

这个过程,艰苦而漫长!

参观,对于前辈来说,根本不在于学到多少东西!

其真正的意义,是开拓视野!

参观的意义,是让人知道有这么个东西,明确大致方向罢了。

很可笑!

这帮儒家的文官,重点都搞错了。

不少人还在纠结园林的布置,嘲笑幼苗的长势,甚至有人讨论起布局。

一群从未下地耕耘的文人,搜肠刮肚的找出几篇农耕文章,开始一本正经的教起了旁边的学子。

对此,张山风只是报以冷笑。

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既然如此,那么也就无所谓他们来搞所谓的学习。

反正,儒家已然腐朽,根本没有包容心去接受先进技术。

就这样的学习方式,来多少次,结果都是一样的学不会,根本没有防备的必要。

……

此时,午膳几近尾声。

饭后的水果,显然又是一顿物理暴击。

各种眼花缭乱的水果,大明民间从未出现过的奇异之果,许多朝臣见都没见过的美味果实,纷纷呈上。

这场视觉和味觉的盛宴,自然免不了一众学子的登场解说。

朱佑樘一一询问家世,赐举人,赏金银,勉励一众学子再接再厉,继续为大明盛世添砖加瓦。

甚至,其中数人,被当作典范,御赐墨宝,以示嘉许。

眼见敲打文官,以及奖励学子都差不多了。

此时,朱佑樘提出了他最关心的问题:“小麦增产事宜,你们琢磨得如何了?”

重点,来了!

一众兴致缺缺的文官,终于来了精神。

有人整肃衣着,正襟危坐,凝神静听;

有人眼神微眯,身体不自觉的前倾,进入快速记忆模式……

这些人能经过科举的层层选拔,脱颖而出,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和理解力,都是出类拔萃的。

他们都明白一点:偷师,可不是偷几个甜得像蜜一样的枣,也不是偷晶莹剔透的梨,更加不是爽口的番木瓜!

花生也好,辣椒也罢,都是开胃菜,小麦才是真正的压轴菜!

这些都只有在吃饱了饭,才会去考虑的事情。

当权者,想的是天下,是万民!

天下无饥饿之民,天下百姓丰衣足食,国泰民安,太平盛世,首先要吃饱!

吃饱,才是当权者谋之,肉食者谋之!

无论大明农业大学准备了多么丰富的午膳,或者展示了多么甜美的水果,都不是重点,都是没有意义的。

最终都要回到原点:五谷!

南稻北麦,这是万民之生计!

京城,地处北方,自然是以小麦为主。

儒家这群文官虽然腐朽,虽然不懂农业科技。

但是,让老百姓吃饱饭,这个核心,肯定是懂的!

否则,大明将进入末世!

那么要吃饱,就要增加粮食收入。

而能让粮食增产,除了化肥,还有什么呢?

这个问题,无疑成为所有人关注的唯一焦点。

宋景赶紧从怀里摸出一本秘籍,恭恭敬敬的递给萧敬,然后回答道:“启禀陛下,经过数载育种,以及对不同地方土地的实验。

而今,我等对比相同地方的土地,根据产量高低,已经选出一批优质种子!

并且,通过我等反复琢磨,对不同土地情况,分别做出十余种应对方式,来改善土地。

除此之外,我等还认为,轮耕、半旱式耕种,以及不同地方的推迟播种时间,都可以增加亩产!

所用方法,以及我等数年的苦心研究,都一一记录在书中。

以今年的收成来看,通过使用优质种子和正确的改善土地方式,配合最新改进的几种化肥,今年每亩增产三十斤!”

一亩地,增产三十斤,对于后世来说,连零头都不配提。

然而,在这个时代,小麦亩产也就两石左右,两百来斤的亩产,居然一口气增产三十斤!

这是百分之十以上的增产!

妥妥的,王朝之幸,万民之幸!

对于数千万亩的小麦种地,这三十斤的亩产,代表大明每年将多出数百万石粮食,百万人脱离挨饿!

一时间,全场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清楚,这将是什么概念。

哪怕是平时不关心这些破事,钻研喝茶遛鸟,青楼艳俗的武将,此时也陷入了沉默。

他们也有地,而且是成百上千亩!

这要是一亩地能多产几十斤,那不得多收成上万斤,数百石!

数百石粮食,对于张山风来说压根拿不上台面,对于一二品官员来说,还算可观,却也不是天大的大手笔。

但是!

这是白送的,地里长的!

每年白给的,不要白不要!

一时间,宋景手中的那本薄薄的书,成为绝世秘籍,所有人眼中精光闪动。

这本书,记录的东西太重要了!

朱佑樘大喜,当即拍板:“特赐宋景举人功名,赏六品司农主事,继续负责增产五谷增产一事。

其余参与之人,皆赐举人,赏官爵七品,听候调任!

从即日起,对于大明农业大学,凡所应求,不过六部,不经通政司,直抵内阁。

一应所求,朕特赦之,竭力满足!”

这一封赏,对于几个毫无家世之人,几乎是史无前例的秀才童生,简直是一步登天!

虽然官小,但是凡所事务,直接上达天听!

基本上,宋景等几人,地位等同钦差!

“臣等遵旨!”

几乎在朱佑樘说完的一瞬间,正厅和前院整齐的声音响起。

但是!

朱佑樘眼神略微一扫,就看见无数双眼睛,盯着他从萧敬手中接过的书,他的脸色变得古怪。

农书,啥时候比四书五经,大儒注释,或者传世名着还吃香呢?

只有一种可能:利益!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

天下攘攘,皆为利来!

这本书,可以让天下之地增产,可以让天下之民不再挨饿。

但是,这并不妨碍它也同时可以让在场之人,财富大增!

这是天大的利益,如何能不让人心动呢?

在场的都是大官,都是士绅,都是地主!

他们手中的土地,不在少数,最少的几百亩,最多的数万亩,甚至少数几个大世家拥有数十万亩,要是有这本绝世秘籍,那还不得上天!

所以,宋景与这本记录了改良方法的书,瞬间成为了香饽饽。

然而!

张山风和朱佑樘并没有因为他们眼中的贪婪而生气,而是不着痕迹的笑了。

这难道不就是此行的目的吗?

人才的培养,技术的推广,不能只靠他们两人用海量的钱粮去堆叠!

他们可以抛砖引玉,构建起雏形。

他们也可以做先锋,披荆斩棘的去研究。

但是,真正能将这种科技研究成果,这些农耕技术投入到千家万户,最终还是需要国家这台机器来实现!

朝廷,应该去承担,它该承担的部分!

甚至,后续继续扩大研究,继续探索,在没有科技产权,收取不了专利费的年代,研发任务,还是要回归朝廷身上。

因为,张山风和朱佑樘还有更重要的事情!

高速发展的大明,有太多的地方需要钱粮了。

他们需要逐步将各种科技探索类的大学,慢慢的将研究成果推广。

这就需要让海外银矿和海外贸易的收入,用作其他方面,去承担更有意义的部分。

比如:最紧要的事情,就是建设医疗体系!

人,活得久,科技才能进步更快!

活得久的顶级科技人才,都是国之瑰宝,损失一个,都是国之伤!

所以,医疗水平必须跟上!

否则,以先秦平均三四十岁的寿命,刚刚完成学业,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了,还能做啥研究,科技又如何进步呢?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

在成化朝以前的大明,五十岁的时候,你就要掰着手指头,数数自己还能活多久了!

六十岁须发皆白,已然满目沧桑,已经是嗝屁的边缘,科研已经不可能了。

至于七十岁,古稀两个字,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

哪怕如今的大明,相当一部分的人不愁温饱,依旧难以长寿。

这个阶段,医疗就需要大力普及了。

与农业不一样,农业科技的普及,事关千万人的温饱,乃农民立命根本。

一旦切实可行,一旦能增产,一旦有收益,只要朝廷稍加引导,就可以迅速普及。

而且,亩产增加,事关税收,事关父母官的乌纱。

所以,官员会非常重视!

而普及医疗技术,就困难得多!

开放大明医科大学,大量培养人才,下放学业有成者去四方传授医学,鼓励药材人工养殖,平抑药价……

医疗的普及措施,极其艰难。

因为,地方上不会因为有人病死而责怪府县官员,老百姓不会因为看不起病而造反。

这些简单的医疗普及举措,在后世看似极其简单易行的事情,而今却充满了不可行的因素。

最直接的要面对的,就是宗教!

医馆的大肆推广,势必影响跳大神,巫医,开坛做法,念经驱魔。

这里面阻力非常大!

所以,朱佑樘要册封张山风为国师,就是冲着这帮人去的。

后世是因为建立在完整的工业系统,有无数前辈几十年打下的科学普及基础,还有伟人振臂高呼,扫除封建迷信,才艰难的建立起医疗体系。

在如今的大明,医疗落后,百姓愚昧,生病了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鬼怪,让简单的事情显得无比艰难。

要改变这些东西,在缺少伟人那种绝对号召力的情况下,只能用魔法打败魔法。

国师说,病了要看大夫,要吃药,不能喝符水,你信不信?

国师说,小孩子要做体操,身体才能强壮,不用去寺庙烧香,你信不信?

国师说,念经是骗自己,驱鬼是骗别人,山精鬼怪怕官府,有事就要找公务员,大夫能从阎王手上抢人,你信不信?

……

虽然,目前张山风的国师法令发出去收效甚微,很多人一时之间还无法接受。

但是,随着大明医科大学的学子逐步成才,他们走出学校,将医馆开遍各地,这一切都将会慢慢改变。

并且,不仅仅是农业技术和医疗技术,各类大学多年研究的成果,也将慢慢普及民间。

缝纫机,已经在批量赶制了,准备取代传统的纯手工缝补。

手摇式洗衣机,冬天妇女不再被冻的手指红肿。

飞梭织布机,张山风的丝绸厂,已经用上了,不仅速度快,使用简单,正在大量淘汰传统织布机。

……

这些简单的半自动机械,已经在计划走进千家万户。

这些研究成果,便民的同时,也在翻开大明新的篇章——纯手工制作转向半机械化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