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胡伴伴呈上笔纸,腰弯得极低。

刘备接过笔纸,神色专注,他的手微微颤抖着,仿佛将全身的气力汇聚在笔尖之上,周围的朝臣屏住呼吸,静静地看着这一幕。

只见他洋洋洒洒地写下两个大字。

公嗣。

笔停后,刘备凝视着这两个字,眼中闪过一抹笑意。

他转过身,看向刘禅温和道:“吾儿刘禅,字公嗣,此乃为父对你的期许,望你日后继任大统后,能公义守嗣,为匡扶汉室鞠躬尽瘁。”

刘禅拱手拜道:“谢父王赐字。”

刘备点点头,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刘备的一生共有四个儿子,一个养子三个亲子,前两个儿子的名字非常有意思,分别叫做刘禅和刘封,名字合起来就叫做“封禅”。

封禅仪式一般指的是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者天降祥瑞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从起名也可以看出刘备的野望以及对于两个儿子的期许。

所谓“封”字,寓意养子刘封将来能封妻荫子,而“禅”字的含义便是禅让,刘备欲让刘禅继承自己的位子,守住蜀川基业。

可惜历史上的刘封性格刚烈,关羽败走麦城时见死不救,后被刘备逼死。

刘禅也并没有守住蜀川,最终落得“乐不思蜀”的诟病。

此时,法正从班列中走出,似笑非笑的认真道:“恭喜太子殿下得字,殿下的第二句‘踏破东吴志必酬’当真豪气十足,相信我等将士在陛下的带领下,必定为蜀川再添新功,夺荆州,破东吴,剑指天下,居奇功而耀千古!”

“好!哈哈,孝直说得好!”刘备高声大笑道。

殿内的气氛被渲染起来,众朝臣相互对视一眼,那些目光仿佛在说,好清新脱俗的马屁。

诸葛亮手挥羽扇,含笑不语,刘禅则是悄悄翻了一记大白眼。

真是受不了这种虚伪的气氛,还是回世子府躺着舒坦......

刘备扫视众朝臣一眼,笑容逐渐收敛,目光中散发出久违的锐利锋芒。

“诸位,剑指东吴是朕必定要做的事,如今天下已三分,倘若蜀川只知固守,诸公只知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那蜀川被曹魏和东吴取代是迟早的事。”

“东吴撕毁盟约在先,偷袭荆州在后,致使荆州将士屠戮被害,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朕既为蜀川之主,此仇若是不报,怎可对得起战死沙场的将士亡魂?”

说完,殿内所有朝臣躬身喝道:“吾等愿助陛下收复荆州,平定东吴!不报此仇,绝不回川!”

“不报此仇,绝不回川!”

“......”

强烈的战意,自殿内骤然而起,在场的诸位将军面色冷峻,眼眸中充斥着如寒星般的光芒,周身散发着令人胆寒的杀伐气。

殿外枯黄萧瑟的梧桐树上,几只鸟雀被惊动振翅飞去。

刘禅心中微微一凛,皇帝这种职业可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所谓帝王之术,既要学会平衡朝臣间的关系,又要懂得给朝臣们洗脑,一句“踏破东吴志必酬”,就能煽动众人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

东征已定!

无人再敢撼动,即使是诸葛亮也不行!

刘备是蜀川之主,是这摇摇欲坠的汉室最正统的帝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既然东吴敢招惹,那便铲平它!

......

......

东征前要做的准备很多,出发前,刘备必须将后方稳固,以保证他在东征时毫无后顾之忧。

成都,安乐殿外,夜宴。

刘备此次举办的酒宴比较独特,他并没有邀请重臣参加,只是请了太子刘禅,皇后吴苋,世子刘理、刘永以及吴家的吴班和吴懿前来赴宴。

很明显,这是家宴。

夜幕降临,中庭的梧桐树下,一张张矮桌整齐排列,充满香味且极具诱惑的饭菜被端上,微弱的灯光下,映照的是众人略显尴尬的脸庞。

座次的排序非常讲究,位于正中间的自然是刘备,他的旁边是太子刘禅和皇后吴苋,吴苋之后分别是吴班和吴懿,刘禅的后面则是刘理和刘永。

众人神情恭谨地跪在各自的矮桌前,矮几上甚至还摆有几坛蜀小白烈酒。

这次家宴,气氛不太寻常,每个人的表情里,似是透着掩饰不了的局促。

没有所谓的美人和歌舞,更没有琵琶丝竹勾成的仙乐。

众人正襟危坐,即便是年纪尚小的刘永,也一丝不苟的端坐着,他们静静等待刘备先开口说话,绝不敢露出丝毫的不敬。

刘禅觉得气氛有些尴尬,而刘备依然表现的风轻云淡,表情里看不到任何的端倪,他慢慢端起酒盏,对着众人道:“今日乃家中宫宴,大家不必拘束。”

说着,众人端起酒盏陪同饮尽。

一盏酒下肚,刘备笑着看向刘理问道:“理儿,近日你课业如何?”

刘理生得白净,身材消瘦,但看面相像是憨厚的孩童,令人一生见喜。

“回父皇,夫子近日教习孩儿读《礼记》。”

刘备笑着问道:“学到哪里了?”

刘理想了想,认真道:“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

“何以解?”刘备饶有兴致的问道。

刘理继续答道:“国家的兴衰,个人祸福,都是可以提前预知的。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最终葬送周朝江山,而褒姒便是国家的妖孽......”

“秦朝时宦官赵高弄权,指鹿为马,致使秦二世而亡,此为妖孽......”

“昔日桓灵二帝在时,国家就有小人奸佞作祟,卖官售爵屡禁不止,最终大汉变得风雨飘摇,引无数豪强入京,致使国力倾颓......”

刘备目光微闪,沉声道:“吾儿什么想法?”

刘理面朝刘备,大声道:“国有妖孽便是祸乱的开始,父皇想要蜀川长治久安,民心所归,朝政清明,必必须要清除朝中奸邪妖孽。”

刘备双眸微眯,轻声道:“那依你看,如今蜀汉的朝堂,谁是妖孽?”

“这...”刘理迟疑,尴尬的挠了挠头,低声道:“儿臣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