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武侠修真 > 守襄樊 > 第七章 江国的夜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忙忙碌碌间,日头渐渐移至西天,已到下午申时。叶青缇等人应陛下召见,开始为进入江国皇宫做准备。江国皇宫,那是权力的中枢,亦是规矩森严之地,容不得丝毫马虎。

他们深知,进宫需万分谨慎,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外交风波。于是,众人纷纷将随身物品取下,整齐地留在行馆之中。这些看似寻常的物件,在皇宫的严苛搜查下,极有可能成为惹出麻烦的导火索。

使团中的每一个人都不敢懈怠,皆在积极准备着进宫所穿的礼服。礼服之上,一针一线皆彰显着使团的身份尊贵。张平更是格外小心,他将贴身携带的所有物品,哪怕是极为私密的物件,也都一一取下。

身为来自现代的人,张平对古代帝王的行事风格有着深刻的认知。在他的认知里,古代帝王为了达成个人目的,往往会不择手段,所谓的外交礼仪在他们眼中,有时不过是可以随意摆弄的工具。万一进宫之前,江国方面要求他们沐浴净身,那他们随身携带的物品必定会被仔细检查。

而他们今早秘密袭击慎刑司一事,一旦在行馆的物品中露出蛛丝马迹,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这不仅会让他们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更可能引发两国之间的战争,无数百姓将因此生灵涂炭。

想到这里,张平不禁打了个寒颤,再次仔细检查身上,确保没有任何可能引发危险的物品残留。在这危机四伏的江国皇宫,每一步都必须走得小心翼翼。

使团众人在准备妥当后,开始有序地朝着江国皇宫行进。一路上,气氛略显凝重,每个人都深知此次进宫意义重大,容不得丝毫差错。

抵达午门,众人便见门口站立着一排神色冷峻的搜查人员。待走近,张平心中陡然一紧,竟是慎刑司的人。他表面上不动声色,可内心却如惊涛骇浪般翻涌。好在每次与慎刑司交手,他都格外谨慎,特意让众人戴上了人皮面具。这面具制作精良,几可乱真,能在关键时刻混淆对方视听。

慎刑司的人搜查极为细致,从衣角到袖口,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张平心中默默祈祷,眼神却坚定无比。他深知,一旦被发现端倪,后果不堪设想。而此刻,每一位使团成员都保持着镇定,仿佛对这种严苛的检查早有准备。搜查持续了许久,慎刑司的人虽心中存疑,但终究没有证据,无法强制羁押外国使团。

待搜查结束,众人顺利通过午门。叶青缇不着痕迹地向张平投来一个大拇指,眼神中满是赞赏。张平微微点头,两人的默契在这无声的交流中尽显。

几人沿着宫道前行,不多时便来到了太和宫。踏入殿内,只见其中已聚集了不少江国文臣。他们身着朝服,或交头接耳,或正襟危立。而在人群之中,一位华发老者格外引人注目。他身旁围满了各部侍郎、伴读等人,手中纷纷拿着自己的书籍,满脸热切地想要对方留名。

张平心中好奇,低声询问身旁的左航:“这人是谁,怎么如此受欢迎?”左航微微侧身,同样压低声音回道:“他是南照国的文渊阁在任大学士方子。传言,待我北齐的文坛巨匠韩非仙逝后,他便能接替那至高的文坛之位,是以能引来众多追随者。只是不知江国此番请他前来,究竟所为何事?”

张平听闻,不禁再次打量起这位方子。只见他面容清癯,目光睿智,举手投足间尽显文人的儒雅风范。方子一边笑着为众人签名,一边与周围人交谈着,言语风趣,引得众人不时发出阵阵笑声。

此时,一名江国官员走上前来,向使团众人行礼后,说道:“诸位远道而来,一路辛苦。陛下稍后便至,请诸位稍作等候。”说罢,他便退到一旁。

张平心中暗自思忖,江国此番举动,看似是正常的召见,可又请来了南照国如此重要的文人,背后必定有着更深的谋划。

叶青缇则与其他几位使团成员低声交谈着,讨论着应对之策。他们深知,接下来面对的将是一场复杂的博弈,稍有不慎,便可能让使团陷入困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殿内的气氛愈发凝重。众人都在等待着江国陛下的到来,而这场即将上演的宫廷会面,究竟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谁也无法预料。

等梁国使团依次入座,殿内气氛在烛火摇曳下愈发显得庄重而热烈。众人刚一坐定,身着华丽锦袍的司仪便迈着稳健的步伐走上前来,手中拂尘轻轻一挥,高声宣布:“夜宴,开始!” 声音在太和宫的穹顶下回荡,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此时,江国皇帝从侧门稳步走进,身姿挺拔,龙袍在走动间微微飘动,绣着的五爪金龙仿佛也在烛火中跃动。他神色平静,不悲不喜,让人难以捉摸其内心想法。

江帝登上皇位,缓缓落座,目光在众人身上一一扫过,而后举起手中酒杯,声音沉稳有力:“今日设宴,旨在庆祝江梁两国睦邻友好,于日前达成休兵养息协议,还恩于天下百姓。值此良辰,大家共饮此杯!” 言罢,仰头一饮而尽。

众人赶忙起身,纷纷举杯,随着皇帝的动作一饮而尽。酒水入喉,辛辣中带着丝丝暖意,仿佛也在为这表面和谐的氛围增添一份热度。首杯过后,皇帝放下酒杯,脸上浮现出一丝淡淡的笑意,说道:“今夜只谈风月,不论政事,诸位务必尽兴而归。” 众人纷纷应和,气氛也随之轻松了些许。

然而,这轻松的氛围并未持续太久。江国的工部大臣和侍郎们仿佛得了某种暗示,开始频频向梁国使团众人敬酒。他们笑容满面,言辞恳切,一杯接一杯,仿佛要将所有的热情都融入这酒中。鸿胪寺主事方舟本就酒量有限,几轮下来,渐渐不胜酒力,面色酡红,眼神也有些迷离。

就在这时,江国礼部尚书见时机已然成熟,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朝服,迈着不紧不慢的步伐上前,恭敬地启奏皇上:“陛下,日前在江国广场上举办的两国文化联谊活动,北梁使团确实展现出了非凡的文采,其诗作独树一帜,令我江国众人赞叹不已。只是,众人在取回作品细细研读之后,发现了些许问题。”

皇帝听闻,脸上假意浮现出不悦之色,微微皱眉道:“此等小问题,也好意思在这夜宴之中提及?还不退下,日后再报不迟!” 说罢,摆了摆手,似乎对这种打断夜宴氛围的行为颇为不满。

可一旁的谏议大夫却性格耿直,见此情形,毫不犹豫地直言进谏:“陛下,饭可少吃一餐,但理不辨不明,此事若不弄清楚,恐让天下人都蒙在鼓里,有损我江国公正之名啊!” 谏议大夫言辞激昂,丝毫没有退缩之意。

皇帝见谏议大夫如此直接地怼自己,一时之间有些下不来台。但在这满朝文武和梁国使团面前,又不好意思强行回避此事。无奈之下,只得叫住正要退下的礼部尚书,略显无奈地说道:“且说来听听,究竟是何事。”

礼部尚书见状,心中一喜,赶忙从怀中取出张平所写的两首诗词,双手呈给一旁的侍从,由侍从转呈至皇帝面前。他恭敬地说道:“陛下,正是这两首古诗存在问题。”

梁国使团众人见对方竟然说自家副使写的诗有问题,皆是面露惊讶之色。使团中的很多人都直接参与了梁国夜宴,亲眼目睹张平当场作诗的全过程,深知那绝对是他的即兴之作,绝无造假可能。

张平本人此刻倒是显得颇为镇定,他微微皱眉,心中暗自思忖江国此举的意图。他明白,这背后恐怕不仅仅是诗词的问题,更可能隐藏着江国对梁国的某种试探或更深层次的政治目的。

皇帝拿起诗词,佯装仔细查看,随后微微皱眉道:“这两首诗,乍一看文采斐然,意境深远,不知爱卿所言问题在何处?”

礼部尚书向前一步,恭敬地说道:“陛下,此诗中所用典故,虽看似巧妙,却与我江国所传承之经典略有出入。且其中某些用词,在我江国的文化语境中,有着别样的含义,如此使用,恐有误导之嫌。” 他说得头头是道,仿佛真的是在为文化传承和严谨性而担忧。

梁国使团中的一位翰林学士忍不住起身反驳道:“尚书大人此言差矣。诗词之道,本就讲究百花齐放,不同地域文化对典故的解读和用词习惯自然有所差异。我梁国文化源远流长,诗词创作向来不拘泥于一方之见。张副使所作之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实乃佳作,怎能因与贵国些许文化差异,便被指摘有问题?”

礼部尚书却不慌不忙,微微一笑道:“学士所言虽有几分道理,但在这天下文化共通之处,典故与用词应有一定之规。此次文化联谊,本就是为了促进两国文化交流,消除误解。若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恐不利于文化的良性发展,也辜负了陛下举办此次活动的美意啊。”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一时间,太和宫内气氛变得剑拔弩张起来。江国的大臣们大多站在礼部尚书一边,纷纷附和;而梁国使团众人则坚定地维护张平的作品,据理力争。

皇帝坐在皇位上,看着这一幕,心中暗自思量。他举办此次夜宴,本就有着多重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展示江国的大国风范,与梁国维持表面的友好;另一方面,也想借此机会试探梁国的态度和底线。如今这场关于诗词的争论,恰好成为了他观察梁国使团反应的绝佳契机。

张平看着这紧张的局势,心中明白,若不妥善处理,这场夜宴很可能会演变成一场外交冲突。他深吸一口气,起身向皇帝恭敬行礼,说道:“陛下,尚书大人与翰林学士所言,皆有其道理。文学之事,本就多元,不同见解实属正常。此次在贵国参与文化联谊,我也是抱着学习交流的心态。若诗作真有让贵国同仁产生误解之处,我愿虚心受教,日后加以改进。但诗词创作,本就融入了创作者当下的心境与感悟,或许正因文化差异,才让同一首诗有了不同的解读,这也不失为文化交流中的一种乐趣。还望陛下能以更广阔的胸怀看待此事,莫让这小小分歧影响了两国的友好情谊。”

张平一番话说得不卑不亢,既展现了梁国的谦逊态度,又巧妙地强调了文化交流的本质。皇帝听后,心中暗暗点头,觉得张平此人颇为聪慧,能在如此紧张的局势下,说出这番得体的话语。

皇帝微微一笑,缓缓说道:“张副使所言极是。文化交流,本就该求同存异,相互包容。今日这场争论,也算是为这夜宴增添了几分别样的色彩。此事便到此为止,大家继续享用晚宴,莫要辜负了这良辰美景。” 皇帝的话,如同给这场争论画上了一个暂时的句号,众人纷纷应和,气氛也逐渐缓和下来。

然而,这场看似因诗词而起的风波,背后隐藏的复杂局势,却让梁国使团众人深知,此次夜宴之行,恐怕不会如此简单地结束,还将面临更多的考验。在这看似平静的夜宴背后,一场没有硝烟的外交之战,或许才刚刚拉开帷幕。

在太和宫夜宴的紧张氛围稍稍缓和之际,众人的目光却又被江国礼部尚书的举动所吸引。只见礼部尚书迈着沉稳的步伐,径直朝着南照国的大学士所在方向走去。他的神情严肃且庄重,仿佛正进行着一项极为重要的仪式。

抵达大学士面前,礼部尚书微微躬身,以示敬意,随后小心翼翼地从大学士身后侍从手中接过两幅画轴。他先是轻轻展开其中一幅,一幅画面便缓缓呈现在众人眼前:一位老人病卧在简陋的屋舍之中,屋内四下里尽显寂寥破败之相。墙壁上的泥灰已有多处脱落,露出斑驳的墙体,窗户纸也破了几个洞,冷风呼呼地灌进来。老人身上盖着的被褥打着补丁,显得破旧不堪。而画的上方,题着这样的诗句: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句字体苍劲有力,虽历经岁月,却依然清晰可辨。每一个字仿佛都在诉说着画中老人即便身处如此困境,却依旧心怀报国之志的高尚情怀。这画面与诗句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孤寂却又饱含壮志的氛围,让在场众人不禁沉浸其中,心生感慨。

紧接着,礼部尚书又徐徐展开另一幅画卷。这幅画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手持宝刀,旁边架子上还有一杆红缨长枪,老人身姿虽因年迈而略显佝偻,但眼神却无比坚毅,他奋力摇往北方,那姿态仿佛在向世人宣告,自己誓要帮助君王平定天下,收复失地。然而,从他脸上深深的皱纹以及那微微颤抖的手臂,不难看出岁月的无情,他已年老力衰。尽管如此,他却依旧得不到朝廷的赏识,满心的抱负无处施展。无奈之下,老人只能无奈地坐在桌前,拿起桌上的浊酒,试图以酒来麻醉自己那颗壮志未酬的心。画的旁边,同样题着一首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同样写得气势磅礴,与画面所呈现的意境完美契合,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老人虽有满腔热血,却最终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无奈。众人看着这两幅画,都能感受到画作所传达出的深厚情感,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画中老人的一生。

这两幅画显然历经了不少年景,纸张微微泛黄,边角处也有了些许磨损,但正是这些岁月的痕迹,更增添了画作的韵味。它们的存在,仿佛在夜宴的平静湖面投下了两颗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

此画作一出,很显然张平所作的两首诗早就问世,他很有可能是抄袭别人作品!

而此时的张平,依旧默默坐在位置上,自斟自饮,不紧不慢地喝着酒,脸上没有丝毫慌乱之色,仿佛眼前发生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他似乎并不着急反驳,只是静静地观察着众人的反应,等待着合适的时机。

太和宫夜宴的这场围绕诗词的风波之中,当礼部尚书展示出那两幅与诗词契合的画后,现场气氛已然紧张到了极点。就在众人都等着看张平如何辩解之时,大学士方子缓缓起身。他身形清瘦,一袭长袍在身,举手投足间尽显文人的悠然气度。只见他迈着沉稳的步伐,从容不迫地朝着江国众人所在的方向走去。

方子目光平和却又带着几分审视,在人群中扫视一圈后,开口询问:“请问张平副使!”声音虽不高,却清晰地传遍了殿内的每一个角落。

张平见状,不慌不忙地站起身来。他身姿挺拔,神色坦然,丝毫没有因被质疑而露出慌乱之色。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微微抱拳,说道:“区区不才,愿意领教前辈教诲。”说罢,他先是看了一眼那两幅画,目光在画面与题诗上停留片刻,而后又缓缓转头看向方子。那眼神中,既有对眼前状况的洞悉,又带着几分从容与淡定。随后,他竟笑着说道:“我承认,那两首诗是我抄的,那又怎样?”

此话一出,如同一颗重磅炸弹投入人群。江国满朝文武皆面露震惊之色,有的大臣甚至忍不住轻呼出声。他们本以为张平会矢口否认,或者极力辩解,却没想到他竟如此干脆地承认。

而梁朝的使团众人同样惊愕不已,使团中的成员们面面相觑,眼中满是疑惑与不解。他们实在不明白,张平为何要做出这样的举动,这岂不是将自己置于极为不利的境地?

然而,张平似乎并未在意众人的反应。他脸上依旧挂着那抹淡淡的笑容,又笑着问方子:“请问这两副画卷你是从哪弄来的,这两首诗词是你自己的,还是谁的?”

方子见张平如此反问,神色依旧从容,大大方方地说道:“这两幅诗句乃是家师所留。家师一生醉心文学,所作诗词众多,只是大多未曾公开流传,所以外界鲜有人知。前番得知张副使在梁国使用了这两首词,为了让大家明辨是非,还原真相,才不得不在江国夜宴上,将原本的出处展现出来。张副使你乃大才,相信经过此番事情之后,必能潜心于文学创作,将来定有更大的一番作为。”方子的这番话,表面上言辞恳切,既点明了诗词的出处,又给张平留了几分颜面,实则是一击必杀!坐实他抄袭之名!

张平听后,微微点头,却并未就此罢休,而是继续追问:“敢问大学士,令师名讳为何?是姓陆还是姓辛?”

方子神色平静,坦然答道:“家师尊讳陈。”

张平得到回答后,嘴角微微上扬,似乎在印证着自己心中的某种猜测。他没有过多纠缠于此,而是转身,几步转到礼部尚书面前。此时的张平,眼神中闪过一丝锐利,他直视着礼部尚书,问道:“请问阁下,倘若我的诗词真是假的,又当如何?”

礼部尚书听闻,微微一愣,随即将目光投向江国皇帝,恭敬地回禀道:“陛下,若诗词确系造假,此人混入使团,意图不明。为防有诈,自然应当扣下此人,细细查证,看他究竟意欲何为!”

张平听着礼部尚书的话语,没有丝毫畏惧。他微微仰头,高举左手的酒瓶,眼神坚定地回头看了一眼梁国使团众人。只见他血色上涌,脸颊渐渐涨红,不知是因为愤怒,还是因为心中憋着一股劲儿。紧接着,他大声说道:“拿笔来!”

梁国使官们深知张平之才,见他又要提诗,虽心中担忧这夜宴的局势,却也对张平充满信心。一位使官赶忙上前,将笔递到张平手中。而江国的侍从们,听闻张平要当场作诗,也都好奇不已,纷纷围拢过来。他们或许是想亲眼目睹这被质疑之人到底还有何本事,也许是想一睹精彩的诗作风采,竟纷纷要求代笔,让张平口述即可。

张平见状,乐得自在,也不管那么多。他略作思索,脑海中思绪如电,随后镇定自若地开口:“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声音清朗,在殿内回荡。

随着张平的吟诵,众人先是一愣,随即陷入了短暂的沉默。这首诗意境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短短二十八个字,描绘出了一幅清晨细雨中,友人即将远行的送别场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江国的大臣们脸上露出复杂的神情,有的暗自赞叹,有的则依旧心存疑虑。礼部尚书皱了皱眉头,心中思忖着张平此举的意图。他虽被这首诗的文采所打动,但仍觉得张平之前承认抄袭之事疑点重重,不能轻易放过。

而梁国使团众人,在短暂的惊愕后,脸上渐渐浮现出欣慰与自豪的神情。他们深知,张平这是在用实力回应质疑。使团中的一位翰林学士忍不住低声说道:“张副使之才,果然名不虚传,这临场作诗的本事,岂是一般人能及。”

方子听到这首诗,眼中也闪过一丝赞赏之色。他微微点头,心中对张平的才情又多了几分认可。但他同样明白,这夜宴上的纷争,绝非仅仅是诗词真假这么简单,背后或许还隐藏着更深的政治博弈。

张平吟诵完后,环顾四周,看着众人各异的表情,心中明白,这还远远不够。他深吸一口气,准备再次展现自己的才华,以彻底扭转这不利的局面。他定了定神,开口说道:“诸位,一首或许不足以证明什么,那就听个够吧!”说罢,他目光坚定,再次开口吟诵:“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诗气势磅礴,将边关将士们出征前的豪情壮志与战争的残酷描绘得淋漓尽致。众人听后,皆被诗中的意境所震撼。这一次,殿内响起了一阵低声的赞叹。

此时,江国皇帝坐在皇位上,看着这一幕,心中也在权衡着利弊。他本想借此次诗词风波,试探梁国皇室对张平这一介布衣的态度,若为弃子可以趁机打压一下梁国的气焰,却没想到张平如此有胆有识,接连作出两首佳作。若此时再执意追究,反而显得江国不够大度,且可能引发梁国的不满,影响两国关系。

皇帝思索片刻后,脸上露出一丝微笑,缓缓开口说道:“张副使果然才思敏捷,这两首诗皆为佳作。今日这场关于诗词有假的争论,显然不可信,但也让朕看到了两国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诗词本就无国界,能在这夜宴之上,欣赏到如此精彩的诗作,实乃幸事。大家继续享用晚宴吧。”

皇帝的话,如同给这场激烈的纷争画上了一个句号。众人纷纷应和,气氛逐渐缓和下来。但在场的众人心里都明白,这夜宴上的风云变幻,不过是两国关系的一个小小缩影,未来,江梁两国之间,或许还会有更多的挑战与考验。而张平,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才华,在这场风波中,成功地为梁国使团挽回了颜面,也让江国众人对梁国的实力有了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