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九年的长安,十月的寒风裹挟着终南山的霜气掠过宫墙。
太极殿屋檐下的铜铃在风中摇晃,发出细碎的呜咽,仿佛在为即将消逝的一代鸿儒奏起挽歌。
十月初七这日,晨雾未散,宫人们便见一辆素白马车从国子学缓缓驶出,车轮碾过青石板的声响,惊起了朱雀大街梧桐树上的寒鸦。
消息传入太极宫时,李世民正批阅着征高句丽的战报。
朱笔悬在半空,墨汁滴落在奏疏上晕开,他盯着那团墨迹良久,忽然将笔重重掷在案上:
\"备车,去国子学。\"
龙辇穿过薄雾笼罩的街巷,皇帝望着车窗外翻飞的落叶,恍惚间想起二十年前初见孔颖达时的场景 ,那时的经学家尚是两鬓乌青,在弘文馆讲学时,目光如炬,声音清朗,连房玄龄、杜如晦都曾执经问难。
国子学内,灵堂已设。
孔颖达的棺椁停在讲堂中央,四周堆满了弟子们敬献的经卷。
李世民踏入门槛的瞬间,守灵的老仆伏地痛哭:
\"圣人啊,先生临走前还握着《尚书正义》的残稿......\"
皇帝缓步上前,望着灵柩上覆盖的素锦,颤抖的手抚过棺木上雕刻的云纹。
那是他亲自下旨为这位三朝元老打造的寿材,此刻却成了阴阳相隔的见证。
孔颖达的一生,几乎与贞观盛世的脉络交织缠绕。隋末乱世时,他便因精通五经名动天下。
李渊入主长安后,特意将他召入朝廷;
待到李世民即位,更是委以重任,命他执掌国子学。
彼时的大唐,虽已平定四海,但经学分立、注疏繁杂的乱象仍在。
李世民深知,要想实现文化一统,需有一部权威典籍。
于是,贞观十二年,皇帝将编纂《五经正义》的重任交到了孔颖达手中。
接到诏令的那个清晨,孔颖达站在国子学的讲台上,望着台下数百名学子,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
他深知,这不仅是学术使命,更是治国安邦的大计。
此后的七年,他带领一众学者,日夜钻研。
书房里的油灯从未熄灭,案头堆满了批注的典籍,纸张上的字迹写了又改,改了又写。
遇到分歧时,他常与弟子们争论至深夜,声音穿透窗棂,惊起栖在屋檐下的夜枭。
编纂《五经正义》的过程充满艰辛。儒家经典历经千年传承,版本众多,注释各异。
孔颖达既要博采众长,又要去芜存菁,确立统一标准。
以《周易》为例,自汉魏以来,就有王弼、韩康伯等大家的注本,各有千秋。
他反复研读,结合自己的理解,最终选定以王弼注本为基础,加以疏解,既保留了玄学对《周易》的深刻阐释,又融入了儒家的治世思想。
在注释《尚书》时,他更是严谨。当时流传的《尚书》版本存在真伪之争,孔颖达查阅大量古籍,结合出土文献,仔细考证。
他发现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存在诸多疑点,但考虑到其在当时已广泛流传,且对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便将其与《今文尚书》并行,并在注释中详细说明源流。
这种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每完成一卷,孔颖达都会亲自誊抄,字迹工整如印。
他常对弟子说:
\"经学者,国之根本,治学不可有丝毫懈怠。\"
《诗经正义》定稿那日,他捧着沉甸甸的书稿,眼中满是欣慰。
这部汇集了三百零五篇诗歌注释的着作,不仅解释了文字含义,更深入探讨了诗歌背后的政治、文化内涵,将《诗经》从简单的文学作品提升到了治国安邦的经典高度。
《礼记正义》的编纂,则体现了孔颖达对礼治的深刻理解。
他详细梳理了古代礼仪制度的演变,结合唐朝的实际情况,对礼的内涵进行了新的阐释。
他认为,礼不仅是外在的仪式,更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伦关系的根本准则。
书中对《大学》《中庸》的注释,更是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进行了系统阐述,成为后世学子必读的经典。
随着《五经正义》的完成,一场文化革新在大唐悄然展开。这部着作被颁行天下,成为各级学校的教科书,科举考试也以其为标准。
从此,学子们不必再为不同的经注而困惑,儒家思想在统一的解释下,更加深入人心。
它不仅促进了学术的繁荣,更在思想层面上巩固了大唐的统治,为贞观盛世的文化昌盛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长期的辛劳早已拖垮了孔颖达的身体。贞观十九年春,他便卧病在床。
即便如此,仍心系《五经正义》的修订。
临终前几日,他强撑病体,让弟子将未完成的《尚书正义》残稿读给他听,听到疑惑处,仍要逐字逐句推敲。
当弟子念到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的注疏时,他微弱的声音里带着欣慰:
\"此句甚妥,治国之道,莫过如此......\"
李世民站在灵堂中,想起这些往事,不禁老泪纵横。
他命人取来《五经正义》,翻开泛黄的书页,看着那些熟悉的批注,仿佛又看到了孔颖达伏案疾书的身影。
\"朕失一良师矣!\"
皇帝的声音在空旷的讲堂里回荡。
他下旨厚葬孔颖达,追赠太常卿,谥号 \"宪\",以表彰其在学术和文化上的卓越贡献。
孔颖达的离世,如同一颗巨星陨落,震动了整个文化界。
长安的文人墨客纷纷前来吊唁,国子学的弟子们更是悲痛欲绝。
他们自发为老师守灵,诵读《五经正义》,声音在夜色中回荡。
远在江南的学子们听闻噩耗,也设坛祭奠。这场哀悼,不仅是对一位学者的追思,更是对一个时代文化精神的致敬。
此后的岁月里,《五经正义》继续发挥着深远影响。
它不仅影响了唐朝的学术和教育,更对后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宋、元、明、清各朝,这部着作始终是儒家经典的权威注本,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孔颖达以其毕生心血,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他的名字,也永远镌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