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兄弟二人说开后,很快又恢复了往日的友情。

二人朋友相处多年,又做了四年君臣,这次误会解除后,刘恒对云哥的信任已经超越了所有人。

……

刘恒现在最愁的便是粮食问题,打仗需要粮,赈灾需要粮,到处都需要粮食。

至于怎么解决嘛……

又到了我们年轻气盛的贾谊,出手的时刻了!

汉文帝前元五年(前179年),贾谊向刘恒呈上了《论积贮疏》,又一次猜对了刘恒的心思。

贾谊针对当时社会弃农经商、奢侈之风盛行的现象,提出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建议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从民间到朝廷都应该加强粮食贮备,预防饥荒。

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对于重农抑商没有那么看重,任由商业发展。

但是在封建社会,农业才是最关键的,只有土地才能笼络住农民,让他们踏踏实实的工作,不会起来造反。

商人有很多投机取巧的方式,他们在接触过深后,很有可能会动摇封建思想,影响封建王朝的统治。

因此,对于贾谊提出的重农抑商的政策,刘恒深感认同。

其实,最早提出重农抑商的是秦朝的商鞅,贾谊这里是将重农抑商全面提了出来,并系统地讲解了在重农抑商中,皇帝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贾谊提出要发展农业生产,朝廷要积存粮食,也为汉武帝时期的开疆扩土提供了物质基础。

大朝会上,刘恒让小太监宣读了贾谊的《论积贮疏》,想听听大家对这政策的意见。

贾谊写的字字珠玑,道明了如今大汉在农业上面临的问题,可以说非常细致。

“诸位臣工,如今天下已定,渐渐安稳了下来,朕的意思是这大汉天下要全面发展农业生产,鼓励百姓到田间去,自给自足。

天下年年都有灾祸,百姓民不聊生,国家每年要拿出许多钱粮来赈灾,国库实在是入不敷出啊!

朕就是要鼓励天下发展农业生产,让地方上都开始积存粮食,这样一旦有了灾祸,便可以用储存的粮食来救援。

各位,对贾谊的建议有什么看法,可以尽管提出来,这次大朝会便是商讨此事……”

刘恒话音未落,下面便传来了一阵咳嗽声……

“咳咳咳…咳咳咳……”

是陈平,尽管他尽力压制着,却还是一直咳嗽个不停。

由于灌婴不在,陈平后面坐着的是苏云,苏云赶紧上前给陈平拍了拍后背,边拍边输入了一些真气。

等咳嗽声停后,刘恒关切的问道:“陈丞相身体无大碍吧,最近一段时间,朝廷中大事不少,真是辛苦丞相了。”

刘恒说的不错,贾谊提出了各种改制,刘恒批准,具体实施还得靠陈平从中操作。

陈平脸上勉强挤出一丝微笑,“影响了大朝会,臣有罪,臣的身体已无大碍,还请陛下继续。”

刘恒点点头,示意大臣们继续。

群臣都看出来了,刘恒对这件事很赞同,况且发展农业也是好事,贾谊说的又一点错没有,大家也就也找不出反驳的话来,纷纷表示同意。

贾谊又一次出了大风头,虽说在刘恒那里又大露了一次脸,却也因此得罪了更多人。

————————

大朝会散后,群臣陆续离开,只有陈平、苏云没有走。

陈平知道,刘恒一定会来找他的。

苏云知道,刘恒找陈平,一定会叫上自己的。

果不其然,刘恒走下台阶,走到陈平身旁,“陈丞相、苏太尉,你们跟我来。”

二人跟着刘恒走到后面,等两人行过礼后,陈平率先开口了:

“陛下,臣实在是年老矣,如今陛下处处改制,臣的这脑袋,已经老的跟不上陛下的思维了,臣请求辞去丞相,回家养老。”

刘恒一时间难住了;

“这……”

虽说陈平为人狡诈,但陈平很有政治头脑,能力很强,做事又谨慎,任谁都不可能放任陈平这种人回乡的。

当年陈平用计除掉范增后,刘邦就感慨过:“陈平此人虽然诡计百出,却很好用,又是能臣,吾得此人,得天下矣;项羽失此人,失天下矣!”

刘恒每每想起此话,便觉得高祖真是有识人之明啊!

“陈丞相虽然年事已高,却是有大能力的人,您辅佐了我五年,是安我大汉社稷的臣子啊!

您要走了,朝廷上下那么多国事,该如何是好啊?”

“可臣实在是老了,力不从心矣,许多事情都很难处理,况且臣交出权力来,陛下便可以大展身手,展现新朝气象了。”陈平眼神中满是乞求,说话的声音也在发颤,再也不似当年意气风发、计策百出了。

陈平不是周勃,周勃交出相权,也意味着交出了所有的兵权,刘恒皇位的威胁就小了许多。

陈平手中只有相权,做事能力又强,刘恒是真的不忍心放陈平离去……

刘恒看向苏云,希望从云哥那里可以得到答案。

苏云点了点头,陈平确实年纪大了,既然他肯交权,说明是真心实意的。

见云哥也这么想,刘恒只能答应了下来:“丞相先别急,再干一年可好?一年里,您好好看看有谁能做你的接班人,你把手里的活交接一下,让朕也适应适应。”

刘恒这么说,实际上就是松口了,陈平当然不能再说什么,高兴地答应了下来。

陈平告辞离去,走了两步,突然像是想到了什么,又折返了回来。

“咦?丞相,还有什么要说的吗?怎么又折返了回来?”

陈平脸上写满了忧虑,缓缓开口道:“臣观如今朝中局势,实在不放心陛下,特有一言相告啊!”

见陈平那么认真,刘恒也竖起了耳朵,仔细倾听。

“陛下想培养一批新的臣子,想要改制,建立一番大功勋,这老臣理解。

可陛下还年轻,千万不要把事情想的那么简单,切不可操之过急啊!

那贾谊是有大才,可朝堂之上的事情,哪有他想的那么简单呢?

在朝堂之上,看似我和绛侯风光无限,可实际上,我们代表着整个功臣集团,要考虑功臣里大多数人的利益,有些事情是我的们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我们才能做好。

这贾谊刚得到陛下宠信,便急不可耐地提出改制,又出尽了风头,必然会成为大家的眼中钉、肉中刺。

以他的性子,若不收敛,怕是走不长远,陛下怕是用不得此人啊!

只有让他经过足够的磨练,磨合住他的性子,这样陛下用起来才会顺手,他也不会太过恃宠而骄。

臣该说的都已经说过了,望陛下好好考虑,臣告退……”

在陈平看来,刘恒有手段,有能力,但还是太过年轻,许多事情处理得略欠火候。

年轻人,往往就是比较激进,比较急躁,在陈平看来,刘恒这次对贾谊的宠信确实太过头了。

陈平这发自肺腑的一言,便是陈平为这大汉朝廷做的最后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