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西法炮学着作凡六种,包括:
何良焘《祝融佐理》,天启间成书,现存道光间抄本,约字。
孙元化《西法神机》,未定稿,编纂止于崇祯四年,现存光绪二十八年刻本,约字。
张焘、孙学诗《西洋火攻图说》,天启年间成书,现已佚。
何汝宾辑《兵录·西洋火攻神器说》,现存崇祯元年刻本,约5800字。
韩霖《守圉全书》崇祯八年成书,现存崇祯十年刻本,共8卷,首末各1卷,被分成40册予以保存,是目前国内可以核实的较为完备的版本。
汤若望、焦勖《火攻挈要》,崇祯十六年成书,现存莫友芝跋清抄本,道光二十一年、二十七年刻本,约字。
其中后面的五本书都引用过《祝融佐理》的内容。
孙元化《西法神机》引用《祝融佐理》最多,
现存的《祝融佐理》70%的内容与现存的《西法神机》基本相同,约占《西法神机》之半。
韩霖《守圉全书》卷首“采证书目”列有“《祝融佐理》何良焘”。
其卷2《设险篇》引用“筑造卫城台铳说”四百余字,署名何良焘。
崇祯十一年成书的,范景文辑《战守全书》,卷10《守部》载何良焘《铳台说》两千余字。
汤若望、焦勖《火攻挈要自序》中评价《祝融佐理》说:
“其中法则规制,悉皆西洋正传。”
既然西洋传教士汤若望也是《火攻挈要》的作者之一,那么这个评价应该是十分中肯的。
观其现存文字,也不难发现其与西班牙炮学颇有渊源。
其中一些内容明显是出自西班牙人柯拉多的《实用炮学手册》和普拉多的《炮学指南》。
其实除了记录西班牙炮学的精髓外,《火攻挈要》里还有一些作者何良焘独创的技术,
主要体现在铸铁炮技术之上。
欧洲生铁冶炼工艺发展相对缓慢,生铁铸炮出现较晚。
16世纪中期,英国首先大量铸造铁炮。
17世纪20年代开始,西欧其它国家才开始陆续掌握铸铁炮技术。
中国生铁冶炼技术传统悠久,一旦与欧洲火炮设计理论结合,就催生出铁炮铸造行业。
明末清初各政权大量仿造红夷大炮,就传世实物而言,铸铁炮远多于铸铜炮。
英国以外的欧洲国家,特别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铸铁炮技术明显是源自中国。
《祝融佐理》中还有结合铸造、锻造工艺的双层铁炮、铁芯铜体炮技术,
为其它欧洲炮学着作及明朝西法炮学着作所未见,明显是何良焘的独创。
这类炮通常都是以锻铁为内层,铸铁或铸铜为外层,巧妙地规避了当时铸铁炮容易炸膛的问题,极大提高了火炮的安全性,降低了生产成本。
由此可见《祝融佐理》的作者何良焘,是一位学贯中西,才智出众的炮学大家。
然而与上述引用过《祝融佐理》内容的西法炮学着作的作者相比,
何良焘声名并不显着,流传至今的生平事迹也很稀少。
这可能是因为他不是科举出身的缘故。
根据现代学者的考证,其生平事迹大略如下:
何良焘,字烈候,浙江仁和人,天主教徒,
天启间崇祯初,在澳门充任通译,习得造铳、筑台之法。
崇祯八年在温处巡道副使薛邦瑞麾下任军前赞画,于浙江沿海清剿海寇刘香的残部。
薛邦瑞的叙功题稿中称赞他“谋能料敌,计谙火攻。”
可见此人不但是个技术型人才,还有谋略,是个能当策士的人物。
崇祯十一年,在卢象升麾下为赞画,驻防九边重镇中的宣府镇和蓟州镇,专长为制造、使用西洋火器。
也许正是因为在澳门当过通译,才使何良焘有机会接触欧洲炮学的一手资料。
至于其他西法炮学的作者,更多的只能接触二手资料。
这是何良焘与他们的本质区别。
令人遗憾的是,即使是跟随过卢象升这样的名将,何良焘的才能依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否则在宣大和蓟镇那样的九边重镇,就应该出现很多由他指导建造的棱堡,而不是只有他参与铸造的火炮。
所以对于何良焘,李国助志在必得。
因为李国助需要何良焘这样的人才为永明城邦建造大量可靠的棱堡以巩固地盘,
也需要他为永明城铸炮厂研发先进的铸炮工艺。
此外《祝融佐理》目前还没有成书,现代遗留下的抄本也只有字,肯定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所以李国助也很想一睹完全版的《祝融佐理》。
既然何良焘在天启间崇祯初,在澳门当过通译,那么李国助完全可以专程去澳门聘请他。
不过在澳门的这段经历,是何良焘学习西法炮学和创新技术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候让他离开澳门,对他的成长未必有什么好处。
再说他在澳门的时间也只有个大概,并不确定,若要专门去找他,很有可能会扑空。
不过何良焘在浙江沿海清剿过刘香残部的事迹,说明他很可能与郑芝龙有过合作。
这对李国助来说,便是一个得到他的绝佳契机。
对于郑芝龙,李国助也是有安排的,会帮助他成为明朝的海防游击,
但不会让他杀害许心素,也不会任他放弃对台湾的开发。
不过何良焘在浙江清剿刘香残部的时候,是在温处巡道副使薛邦瑞麾下,显然并非直属于郑芝龙。
而这个薛邦瑞跟郑芝龙有交集的可能性不大,毕竟一个是浙江的司法检察官,一个是福建的武官。
虽然协同地方武官维持社会秩序,镇压地方叛乱、土匪等不稳定因素,保障地方的安全与稳定也是巡道副使的职责之一。
但薛邦瑞的管辖范围只是浙江的温州和处州两地,还管不到福建去。
不过既然他要对付的,是刘香的残部,那么跟郑芝龙也并非没有可能存在合作。
总之到时候,肯定是要费一些心思去找这个人的。
如果错过了这次机会,放任他去了卢象升麾下,机会可就渺茫了。
因为他很可能会在崇祯十一年十二月与卢象升一起战死于河北巨鹿的贾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