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 > 第27章 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7章 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如今,可行性比较高的测量经度的天文方法,是月距法。

这种利用月亮的移动来测量时间和经度的方法,

是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尼斯·沃纳在1514年提出的。

可惜月距法依然存在计算复杂、观测条件要求高的问题。

即使由专业的天文学家进行观测和计算,也难以达到非常高的精度。

总体而言,在航海钟发明前,无论是陆上还是海上,

准确测量经度都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

往往耗费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得到相对不太准确的结果。

“航海钟啊……”

李国助不禁满眼忧伤地仰天长叹,

“就算我是穿越者,我也搞不出来啊……”

穿越者不是万能的,特别是没有系统的草根穿越者。

李国助在四百年后的现代也只是个二本废物大学生罢了。

他连985废物都算不上。

如果不是上天让他逆向转世成了李国助,成了一个富二代,

那么别说是改变历史,他甚至都会怀疑自己能不能在这个时代活到跟前世一样的岁数呢。

与古人相比,他的优势不过是知道未来四百年,人类的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趋势罢了。

对于这四百年中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发明,他基本上都是只知道原理而已。

就以造船为例,前世的他只是知道西式船体是以龙骨和密集肋骨搭建船体框架的。

可涉及到龙骨、肋骨、桅杆的选材和拼接等细节问题,他就两眼一抹黑了。

今生要不是拜了三浦按针为师,这些问题可能还要困扰他很久。

他也不可能在8岁时,就能亲自指导船工们造出仁王号这样的斯库纳帆船来。

再以燧发枪机为例,他也只是知道其发火原理而已。

至于其结构,他在前世却是不怎么了解的。

今生要不是约翰·赛里斯送了他一把燧发手枪,他又找翁翊皇帮忙拆解研究了一番,

他是怎么也不可能画出燧发枪机的零件和装配图的。

比起燧发枪机,钟表的结构要复杂得多。

在古代,钟表妥妥的是属于最精密的一类机械。

别看李国助前世的大学专业是工业设计,可他对机械钟的结构却知之甚少。

至于航海钟之于普通机械钟都有哪些改进,他更是一无所知。

所以别说是航海钟,就是普通的机械钟,凭现在的他也是搞不出来的。

哪怕是现在转去做个钟表匠学徒,他有生之年的最大成就恐怕也只能是搞出航海钟了。

可是作为穿越者,他又怎么可能不想做一些能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大事呢?

所以哪怕航海钟对于大航海时代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他也不可能允许自己把有限的生命倾注在这项发明之上。

然而航海钟对他的百年大计又确实是必要的。

所以为了催生这项伟大的发明,他最可能的做法,是在永明城邦成立以后,

利用政策和政府投资,大力扶植钟表业的发展。

千万不要小看钟表业的价值!

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每当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有所提升时,人类的文明就会向前迈进一大步。

历史已经证明,钟表匠为人类文明贡献了许多重大的发明。

他们对钟表本身的各种改进就不提了。

事实上在不少与钟表无关的领域,一些重大的突破也是由钟表匠贡献的。

比如燧发枪的雏形,簧轮枪,就是在1515年,由德国钟表匠约翰?基弗斯发明的。

到了1547年,法国人马汉对簧轮枪做了颠覆式的改进。

他取消了簧轮枪的发条钢轮,发明了撞击式燧发枪。

这一发明奠定了燧发枪机的基本结构。

而这个马汉也是一个钟表匠,还兼职锁匠和枪炮工匠。

到了1620年,又一位法国人马林?布尔吉瓦进一步改进了燧发枪机。

他将燧发枪机的底火盘盖和弧形击砧制成一体 。

射手扣动扳机后,击锤向前落下,夹在击锤上的燧石和弧形击砧摩擦产生火花,

同时迫使底火盘盖向前打开,飞进底火盘内的火花引燃发射药,完成击发。

凭借零件少,结构简单,易于加工,且性能可靠,

这种燧发枪机逐渐被欧洲军队广泛接受,从而逐渐取代了火绳枪和簧轮枪。

它开启了燧发枪大规模装备军队的时代,在枪械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地位。

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才逐渐被击发枪取代。

饶是如此,燧发枪的结构依然深刻影响了早期击发枪的结构。

跟马汉一样,马林?布尔吉瓦同样是出生在一个枪炮工匠、锁匠和钟表匠家庭。

再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期的1768年,

又有一个叫纪南的法国钟表匠用粘土棒搅拌的方法制得了均匀的光学玻璃,

从此开创了独立的光学玻璃制造工业。

再比如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夕的1854年,

一个叫海因里希?戈贝尔的德国钟表匠发明了一种使用碳化竹丝作为灯丝的白炽灯泡。

由此可见,大力发展钟表业,对未来的永明城邦绝对是很值的!

不过这是造福未来的长远之计,对眼下李国助要做的事情却没有任何帮助。

就凭当下那繁琐的天文观测和计算公式,到永明要塞建成之时,

别说是精确的南海边地海岸线地图,就算是不怎么精确的地图,他也是拿不出来的。

还好近几年内,地图其实并非急需之物。

所以李国助如今测量当地的经纬度,

首先是为了实践自己所学的制图学知识。

其次是为了详细考察南海边地的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以便为将来的发展做规划。

再次是为将来制成精确的南海边地地图做准备。

最后就当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了。

如今国际上还远远没有形成公认的本初子午线。

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定为本初子午线,是1884年的事情。

所以为了方便测绘,李国助便把通过永明要塞中轴线的那条经线权且定为了本初子午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