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朱元璋到现代 > 第100章 空印案引起的朱元璋吐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0章 空印案引起的朱元璋吐槽

刘伯温突然皱起了眉头,抬手打断了楚兰心的讲述,道:“陛下与我等都是起于微末,老夫更是在前朝当过县丞,对这官场中的诸多事儿也算了解一二。”

“韩国公更是一直给陛下管理后勤保障的关键职责,皇后娘娘当初更是对诸多事宜都有过问,陛下怎么可能不知晓此事。”

“这空印现象在元朝就有了,可咱们在这过程中,多少也该有所耳闻才是,怎会毫不知情呢?”刘伯温说着,目光中透着思索的光芒。

朱元璋微微摆了摆手:“伯温,等兰心讲完再说。”

他的目光依然落在楚兰心身上,示意她继续往下讲。

“是陛下。”

刘伯温应了一声,便不再言语,只是神色间仍带着些许疑惑,静静地等着楚兰心接下来的讲述内容。

楚兰心得到朱元璋的示意后,继续有条不紊地说道。

“当时,各地衙门为应对繁琐的钱粮统计与上报工作,便采用了预先准备盖有官印空白文书的做法。”

“这种做法,随着时间推移,成了官场心照不宣的惯例。”

“此处省略……”

“处死和流放的人数,后世一直诸多争议,处死的可能有数百人,流放的没有确切记录,其中不乏清正廉洁、兢兢业业为朝廷效力之人。”

说完,楚兰心看向朱元璋,恭敬道:“陛下,奴婢讲述完了。”

朱元璋微微眯起眼睛,仿佛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神色平静,可眼底却难掩那抹曾经的忧患。

过了片刻,他缓缓开口道:“当时,咱刚刚起步,百废待兴,各地管理尚在摸索中逐步完善。”

“咱当时,需要倚仗大量旧有官员,来维持地方行政的正常运作,在政权根基尚不稳固的情形下,为了顾全大局,暂时对制度执行中的这类瑕疵选择了容忍。”

“咱也知道这做法不妥,可当时实在是没办法,要是一下子把那些人都处置了,地方上怕是要乱了套,这刚建立起来的大明,可经不起那样的折腾。”

朱元璋的声音里透着一丝无奈,回想起那段艰难的时光,心中也是感慨万千。

众人皆知,建国初期,局势错综复杂,内忧外患交织,稳定才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

朱元璋继续道:“可到现在,形势发生了巨大转变,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与精心治理,我大明统治渐趋稳固,国家走上正轨,根基越发深厚。”

“咱深知,要实现大明的长治久安,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刻不容缓。”

刘伯温眼中闪过一丝思索,道:“陛下所言极是。这空印之举,虽看似方便行事,却暗藏巨大隐患。”

“一张盖有官印的空白文书,一旦落入心怀不轨之人手中,便可能被肆意篡改,滋生出诸如虚报账目、中饱私囊等诸多贪腐乱象,到那时,后果将不堪设想。”刘伯温说着,脸上满是严肃的神情。

朱标微微皱眉,有些担忧地说道:“可听闻此案牵连众多,其中不乏清正廉洁、兢兢业业为朝廷效力之人,如此大规模惩处,会不会寒了一众官员的心?”

“毕竟这些人可能只是遵循以往的惯例,并无贪污腐败的心思。”

朱元璋神色一凛,目光锐利:“标儿,律法乃国之根本,一旦制定,便要坚决执行。”

“咱也知晓,或许有一些官员并无恶意,只是被旧有的惯例所误导,但法不容情。”

“若是今日因为这些看似情有可原的理由而姑息,那日后律法的威严何在?其他人又怎会敬畏律法,认真执行呢?”

朱元璋说完,神色又是一缓,道:“但是,咱现在只想杀几人意思下,剩下的全都流放到辽东,有这些官员和胡惟庸去开发建设,辽东的发展想必能上一个新台阶。”

“这样一来,既维护了律法的尊严,又能让这些官员为国家的建设发挥作用,也算是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吧。”

朱元璋的眼神中透着一丝权衡利弊后的果断,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在整顿吏治和利用人才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刘伯温微微点头,称赞道:“陛下此举,可谓深谋远虑。既彰显了律法的威严,又能充分利用人才,为辽东的发展谋取福祉。”

朱标道:“父皇,这让罪犯去开发偏远地区,在现代也有类似的做法。”

“不过,为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一般会制定一些奖励机制,比如表现优秀的可以减免刑期,或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朱元璋听后,沉思片刻:“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

朱元璋看向楚兰心“兰心,记录下,凡是空印案流放到辽东的官员,若在垦荒戍边中表现出色,为辽东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可酌情减免流放期限。表现特别优异者,还可获得良田、财物等赏赐。”

宋濂建议道:“陛下,除了物质奖励,也可给予他们脱离贱籍的奖励。”

朱元璋听了宋濂的建议,思忖片刻:“宋学士所言有理,那些流放辽东的官员,若真能洗心革面,为辽东建设倾尽全力,脱离贱籍这一奖励,对他们而言想必极具吸引力。”

朱元璋说完,目光缓缓扫过众人,问道:“都说说,还有对空印案的想法么?”

众人闻言,皆陷入了思虑之中。片刻之后,大家都纷纷摇头,表示暂时没有更多的想法。

只有朱标,一脸疑惑地问道:“父皇,后世为何会认为您对此事并不知情呢?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朱元璋没好气,道:“咱后面杀了多少官员,你又不是不知道。”

“后世把咱形容成个乾纲独断,疑心极重的人,可他们哪能体会到咱当时的处境和心境呢?咱平日里行事虽果决了些,但也不是糊涂人呐。”

朱元璋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无奈与愤懑,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继续说道。

“咱若是真是乾纲独断,疑心极重的人,谁会跟随咱建立了大明!咱这一路走来,靠的是兄弟们的齐心协力,大家同甘共苦,才建立一个太平盛世。”

“更是说咱,狡兔死,走狗烹……娘的,就不想想,那些勋贵都干了什么!”

朱元璋越说越激动,声音也不自觉地提高了几分,“他们之中,有人恃功而骄,肆意妄为,侵吞民田,欺压百姓,这难道是咱想看到的吗?咱惩治他们,是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为了天下百姓能有个公正清明的环境,怎么就成了咱的不是呢?”

“历史上咱洪武朝的四大案,除了蓝玉案咱还在寻思问题,剩下的三个,咱到现在都觉的没有任何过错!”

“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明的根基稳固,为了让律法能够真正地施行,让这个国家能够走上正轨。”

“可后世之人,却总是曲解咱的用意,实在是让人气愤。”朱元璋的脸上满是怒色,胸膛剧烈地起伏着,显然是被这些误解深深地刺痛了。

“父皇莫要生气,气坏了身子可如何是好。儿臣自幼便在您身边,深知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明江山的稳固,为了天下百姓的福祉。”

“只是后世之人不明就里,未曾体会到您治理国家的艰辛与难处,才会妄加揣测,做出那些不实的论断。”

朱标一边说着,一边轻轻拍着朱元璋的后背,试图让他的情绪平复下来。

刘伯温也上前拱手说道:“陛下,微臣追随您多年,亲眼见证您为大明的呕心沥血。那些流言蜚语不过是无知者的妄言,陛下不必为此介怀。”

朱元璋长叹一口气,缓缓道:“咱这一辈子,从一个放牛娃走到如今,历经多少艰难险阻,才打下这大明江山。”

“咱所做的每一个决定,大到治国方略,小到民生琐事,都是为了让这天下百姓能过上好日子,让我大明长治久安,绵延万代。”

“可如今,却被后世之人这般误解,实在是让人痛心呐。”

朱元璋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疲惫与无奈,仿佛又回到了那些艰苦创业的岁月。

宋濂微微欠身,和声说道:“陛下,您的功绩我们都看在眼里,铭记于心。那些后世的误解,只是因为他们没有亲身经历过您所经历的一切。”

“他们无法想象在乱世中崛起,建立一个全新王朝的艰难困苦。微臣相信,只要我们把真实的情况详细记录下来。”

“让后人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您的治国理念与丰功伟绩,后世总会有人理解您的良苦用心的。”

宋濂作为一代大儒,深知历史记录的重要性,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朱元璋正名。

徐达也在一旁附和道:“是啊陛下,您别往心里去。那些流言蜚语,不过是过眼云烟,不值一提。咱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一起把大明建设得更好,让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等到那时,那些流言自然会不攻自破,您的功绩也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朱元璋缓缓摆了摆手,那动作里透着一种释怀与豁达,神色也随之逐渐平静下来,目光中多了几分坦然,语气沉稳地说道。

“名不名的,咱不在乎。咱本就是穷苦出身,打小从泥地里摸爬滚打过来的,这一路历经无数坎坷,好不容易才打下这大明的江山社稷,所图的从来就不是那后世的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