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会的风波刚刚平息,皇宫像是被一层无形的寒霜笼罩,满是肃杀之气。大臣们带着各异的神情,脚步匆匆,或因逃过一劫暗自庆幸,或为朝堂突变而心有余悸,三三两两从大殿退出,彼此间的交谈也压得极低,生怕再惹出什么祸事。
这时,高力士抬手将拂尘轻轻一甩,高声喊道:“诸位留步,陛下有旨!”
原本喧闹的朝堂瞬间安静下来,大臣们像是被施了定身咒,纷纷停下脚步,转身面向龙椅,整齐跪地。高力士神色庄重,双手捧着明黄色的诏书,缓缓展开,声音洪亮且清晰,划破了寂静的空气:“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查明杨国忠及其党羽叛国通敌,罪大恶极。其党羽已尽数落网,朕深感痛心。然大唐根基深厚,不容奸佞撼动。即日起,将叛臣之罪行昭告天下,以正视听,警示万民。”
他微微一顿,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位大臣,继续念道:“李庚忠勇可嘉,于危难之际,力挽狂澜,查得证据,揪出朝中蛀虫,特封其为太子太傅,望你日后悉心教导太子,传授治国理政与军事谋略,辅佐太子成材,保我大唐江山永固。”
听到自己的名字,李庚心中猛地一震,脸上闪过一丝惊讶与激动,随即单膝跪地,抱拳谢恩:“臣李庚,承蒙陛下错爱,获此重任,必当倾尽毕生所学,教导太子,不负陛下所托,不负大唐百姓的期许!”他的声音坚定有力,带着十足的底气,在大殿中久久回荡,满是不容置疑的决心。
高力士接着宣读:“太子李亨,心怀天下,于国事多有建言,朕心甚慰,日后需多向太傅请教,历练自身,为将来治国理政做好准备。”
李亨跪地领旨,身姿端正,神色恭敬:“儿臣遵旨,必当虚心向太傅学习,不负父皇期望。”
诏书宣读完毕,高力士将诏书小心卷起,放回锦盒。李隆基看着下方的大臣们,神色凝重,声音里带着几分疲惫却又充满力量:“诸位爱卿,如今外敌当前,朝堂初稳,正是我大唐上下一心、共御外敌之时。朕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击退赤凤妖主,守护我大唐的江山社稷!”
大臣们齐声高呼:“陛下圣明,吾等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声音响彻大殿,气势磅礴,一时间,整个朝堂都被这股忠心与决心所感染。
退朝后,李庚脚步匆匆,来到高力士面前,抱拳行礼,诚恳说道:“高公公,此次能顺利揪出叛国贼,多亏了您的协助。若不是您在旁出谋划策、协调各方,事情绝不会如此顺利。”
高力士笑着摆摆手,眼中满是欣赏:“李将军客气了,这都是为了大唐,你我职责所在。如今你身为太子太傅,这责任可就更重了。既要训练士兵、加固城防,又要教导太子,可得多费些心思。”
李庚郑重点头,目光坚定:“公公放心,我定当全力以赴。训练士兵与加固城防之事,我已在加紧推进,至于教导太子,我也会将自己所知倾囊相授,争取早日让太子独当一面。”
与此同时,太子李亨在东宫焦急地踱步等待李庚。见到李庚前来,他连忙快步上前相迎,脸上带着谦逊的笑容:“太傅,日后还请多多指教。”
李庚回礼,神色温和:“太子客气了,臣定当竭尽全力。咱们先聊聊当下局势,商讨如何应对赤凤妖主。”
二人在东宫书房中,就军事防御、治国策略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李庚时而站起身,在地图前比划着城防部署;李亨则认真倾听,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眼神中满是对知识的渴望与对国家的责任感。
而在长安城的大街小巷,皇帝的诏书被张贴在显眼之处,百姓们纷纷围拢过来观看。老人们眯着眼,听识字的年轻人念着诏书内容,得知叛国贼已被惩处,众人皆拍手称快,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孩子们在人群中钻来钻去,虽然不太明白发生了什么,但也能感受到大人们的喜悦。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感慨道:“有陛下和这些忠臣在,咱们大唐肯定能挺过去!”众人纷纷附和,对大唐的信心也愈发坚定。然而,他们也明白,真正的考验还未到来,赤凤妖主的威胁如同高悬的利剑,随时可能落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