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对于陆小鹏的谦虚,白楼和海西的刑警们都没怎么在意,因为仅凭传闻,没人会相信一个没有上过警校,没有经历过任何警务培训的车站派出所实习生,一个毛头小子,会真有什么本事。

他们信奉的是眼见为实。

“说到落脚点,我们其实也做了大量的排查工作,可案犯太过狡猾,反侦察能力特别强,好像还真没有固定的落脚点,临时落脚点倒是查到几个,却都没有留下足以证明他们身份的任何信息和痕迹。”何立军道。

“我们海西那边情况也差不多。”郭胜利道,“只在旅馆和几家娱乐场所发现过他们的踪迹,同样没有留下可供进一步追踪的信息。这几名劫匪太过狡猾和老练了。”

“从案卷看,他们来江南的第一起案子,是在白楼区海城街小商品城附近做下的。”陆小鹏道,“从第1起案子就看得出,他们绝对不是第1次作案,肯定早就作过不少这样的案子了,可谓轻车熟路。

可既然他们以前就作过这样的案子,后来又在咱江南做下5起,然后销声匿迹,这说明了什么呢?”

“流窜作案。”雷军道,“之所以做下5起案子以后就销声匿迹,很可能是又流窜到其他地方去作案了。”

“二位想说明什么呢?就说明他们是流窜作案?”郭胜利问。

“既然是流窜作案,他们对江南肯定不是那么熟悉。”陆小鹏道,“更不可能做到在两个半月时间里,疯狂作下5起案子,而公安机关却找不到他们的较为稳定的落脚点,甚至说没有发现他们的踪迹。

这是为什么呢?”

“他们是流窜犯,很可能他们就没有固定的落脚点呢?”来自白楼区的一名老邢警说道。

“频繁更换落脚点,被发现或者被怀疑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雷军道。

“可如果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又没有工作和正经生意,还不一样会被人怀疑?”白楼那名老邢警道。

“问题就在这里。”陆小鹏道,“无论他们是频繁更换落脚点,还是待在一个地方不动,两个半月时间里,都不可能不引起别人注意。

如果引起别人注意了,那就不可能找不到破案线索。”

“陆神探是吧?你想说明什么?”白楼的中队长何立军突然问陆小鹏。

“我的意思是,在长达两个半月的时间里,案犯会不会有合理的掩饰身份呢?”陆小鹏道。

“合理的掩饰身份?”何立军问,“能不能说明白点?”

“假设,案犯为了掩护作案,一来江南就开起了一家什么店,一边开店一边作案,这样落脚点也解决了,掩护身份也解决了,在江南待两个半月,就不是问题了吧?”

“诶,这倒是个不错的办法。”郭胜利点点头,带点欣赏地看着陆小鹏,“小陆啊,你是怎么想到这一点的?”

“好像是在一部侦探小说里看到的?”陆小鹏道,“还真记不清楚了。”

“侦探小说?这样都行?”海西的一名刑警惊讶地看着陆小鹏。

“甭管哪里看到的,只要合理,符合逻辑,那对破案就是有帮助的。”郭胜利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嘛。”

“道理是有道理。”何立军道,“关键是,从何而知,他们开的是什么店呢?”

“我觉得,应该重点排查第一起案件发生前一段时间内新开,最后一起案件结束后停开的店铺或者类似于皮包公司这样的小公司。”陆小鹏道,“重点排查这段时间内,白楼和海西开业和停业的店铺和小公司。”

“这个工作量,是不是太大了?”海西一名刑警问。

“关键是,案件发生已经四五年了,那时候开的店铺和关的店铺,相关信息还能查得清楚吗?”雷军问。

“这确实是个问题。”郭胜利道,“有的店铺已经转了多少手了,工作量确实够大的。”

“那就只有再缩小范围。”曹志豪道,“从90年代初到现在,最猖狂的劫车贼,就是出自那么几个省份和地区,可以缩小到这几个省份和地区,当年来南江开店或者开小公司的人。

这样范围就小多了。”

“曹队这个建议非常好。”陆小鹏道,“还有,我发现,歹徒在白楼和海西作案5起,他们劫车时,却没有任何群众发现并报警,而走访排摸时,竟然没有群众反映看到过疑似劫车贼,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们的劫车行为非常隐蔽。”郭胜利道。

“劫车大部分是在闹市区,不可能一上来就袭击驾驶员,把他杀死。因为这样很容易惊动周边的人。总要首先骗过或者稳住驾驶员,然后坐上他们的车,把他们载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再动手。”陆小鹏道,“我研究过不少这方面的案例,很多劫车贼的作案手法,是将驾驶员骗出城外,或者骗到偏僻地带,然后伺机用钢索勒住驾驶员的脖子,把他勒死。

这种杀人手法很有效,很安全,而且干净利落。只要凶手手劲够大,够熟练,驾驶员一般都无法逃脱,连声音都发不出来。

当然了,也有少量被钝器砸死的,或者被匕首刺死的。

钝器砸死和用匕首刺死,容易留下血迹,不是首选。

被枪杀的就更少了。

原因有两种,一是枪声容易暴露自己,再就是枪支和子弹比较奢侈,他们一般是拿来保护自己的,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用的。”

“可问题是,那5起劫车杀人案的被害驾驶员,在被专用钢索勒死前,都被用铁锤或者大板手击打过颈动脉,这跟外地的劫车杀人案只用钢索将人勒死是不同的。”郭胜利道。

“先把驾驶员打晕,然后将他勒死,这样其实更安全。”陆小鹏道,“击打颈动脉,只要位置准确,不需要太大力气,就能把人打晕。

这样也不容易造成外伤,导致流血。

而用钝器狠命击打头部,则容易造成抛甩状和喷溅状血迹、毛发和皮肤组织的脱落,留下杀人证据。”

“这么说,劫车杀人案的作案手法,比起911案件的作案手法要专业。”雷军道,“这说明,他们真的不是同一个或者同一伙凶手。”

“光凭作案手法,其实也不能确定。”陆小鹏道,“凶手在不同时期的作案手法,很可能是不一样的。随着作案经验的丰富和作案技术的增强,他们的杀人手法也会越来越高明。

我现在想说明的是,被害驾驶员不是死在车上,而是死在下车后一个隐秘的地方。可问题是,驾驶员凭什么乖乖的听从歹徒的指挥,将车开到一个安全的地方,然后下车又去到一个隐秘的地方?

这5起劫车案都是晚上,那几年劫车杀人的案子也经常发生,驾驶员单独开车的时候应该特别警惕才对,歹徒是如何稳住他们,或者说骗过他们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