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妙法莲华经 > 第115章 第115集《妙法莲华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5章 第115集《妙法莲华经》

丑三、明未来益物 分二:寅一、正明非灭唱灭以益未来;寅二、释须唱灭意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百七十二面,我们看丑三的“明未来益物”。

这一科是讲到<如来寿量品>,也就是本门的正宗分。这当中讲到一个重要的观念,是说十方诸佛度化众生的方法有很多。因为他可以现佛身,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的佛身;他也可以现菩萨身,比方说观世音菩萨,他现出了鱼篮观音或者送子观音等等;他也可以现一般的凡夫身,乃至于畜生道的身。只要能够有利于众生的,菩萨是可以在十法界现身来度化众生。这个是方法,是多元化的,所谓的普门示现。但是,十方诸佛度化众生的模式,那就是共同的。那在<如来寿量品>里面讲到,佛陀度化众生的模式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叫做机感现形,第二个叫做说法教化。就是这两个重点而已。

首先我们谈机感现形。十方诸佛之所以成佛,主要是证得法身,清净法身。但清净法身他不能够直接度化众生,因为法身是无相的,所以我们凡夫不能用六根来跟他接触,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见闻觉知。所以佛陀度化众生必须怎么样呢?从本垂迹,从法身而转成应化身的模式,才能够有办法跟我们互相地接触、共同地生活,从中来教化我们。

佛陀从法身转成应化身,他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要机感,你要用你的善根去感应他现身。佛陀不能主动现身。十方诸佛都是一样,没有一个佛陀能够主动地去教化众生,不可以。他只能够怎么样?被动地配合。

那么,什么因缘能够去感应佛陀现身呢?按照经典里面的说法,就是你的皈依的善根。就日常生活当中,你的功课当中,有没有把三皈依放在你的定课里面。比方说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名、意业的恭敬、皈依等等。如果你内心当中、在日常功课当中,没有把拜佛、念佛,还有对佛陀的皈依放进功课,那从这个因缘法来推论,你未来见佛的机会就很少很少了,除非你前生修得很好。因为你今生没有栽培这种见佛的机感。所以,你能够判断你未来有没有可能跟佛接触,就是看你皈依的善根,这第一个。

第二个,你未来的因缘,能不能够被佛陀说法教化。比方说我们生长在末法时代,我们没有见佛的因缘,但是我们可以跟佛法接触。这个就是另外一个善根,叫做出世的善根——你是不是过去生有栽培这种闻思的智慧,而有出离心跟菩提心的善根。这种出世的善根如果套到净土宗,那就是往生的善根,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其实,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跟我们一般说的出离心、菩提心是相合的;他也是为了了生死,为了成佛而往生,所以这两个是相合的。

所以,在法身的不断的变现、教化众生当中,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你是否能够见佛;第二个,你是否能够闻法。而这两个,佛陀是不得自在的,是你自己的善根决定的。你有皈依的善根,你招感见佛;你有这种出世的善根,你招感能够闻法;你两个都具足,恭喜你!你又能够见佛,又能够闻法,生长在正法时代。

整个<如来寿量品>就是在讲佛陀度化众生的模式,而这个模式对我们净土宗是格外重要。因为每一个人一辈子当中都念了很多佛号,等临命终的时候,它有不同的结果出来。你看有些人念一辈子佛,到临终的时候,他既没有见佛,也没有闻法,当然也不可能往生。但是有些人,甚至于到临命终的时候才开始醒悟,学佛,那他就是念十句佛号,佛陀就现前,为他开导,就把他接走了。

诸位!同一句佛号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这个问题不是佛陀本身的问题。佛陀是月亮,平等地照耀大地,但是关键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你的水必须平静,这个月亮才会浮现的。所以,诸位!我们很多人在临终的时候都想要佛陀现前,但是没办法掌握佛陀现身的模式。它的模式很简单,就是你要用你的善根去感应佛陀,你不能用你的六根去追求佛陀。

所以,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你看他会不会往生,也很简单,你看他的六根有没有收摄。就这个人临命终的时候东张西望,就是整天打妄想,他观想佛陀什么时候来,这个人大概就是不会往生。因为你违背了佛陀现身的模式,你没有安住你的善根,你安住在你的攀缘心而启动六根。这个是见佛的大忌。

一个人会见佛,只有安住你的皈依,你对佛陀有强大的信心,你相信佛陀可以救拔你,这个是第一个,具足一种信心。第二个,有往生的愿力,这种出离心、菩提心的善根。你今天以善根力来念佛,那就是蕅益大师说的,“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所以,诸位!我们今天从<如来寿量品>能够很正确地知道,十方诸佛,没有一尊佛是例外的,他会现身、会为你说法,那就是因为机感而现形,也因为机感而说法。就是因为你善根成就了,佛陀才会现身跟你说法的。佛陀的心是平等,这一点是我们必须清楚的。佛陀为什么度化某一个人,而没有接引另外一个人?这个地方都是有一定的模式的。这是我们这个课要学习的地方。

寅一、正明非灭唱灭以益未来

经文当中,前面讲到佛陀成就法身以后,法身是常住的,但是法身不能直接度化众生,他必须要透过应化身,所以有这个应化身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的应化。那么,前面讲到过去世,讲到现在世,现在讲到未来世佛陀是怎么度化众生。这以下分两科。先看寅一的“正明非灭唱灭以益未来”。

如是,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只劫,常住不灭。

诸善男子 !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复倍上数。然今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

这段经文是说“非灭唱灭”,佛陀在不需要灭度的情况之下,他必须要“示现灭度”。为什么呢?为了这样子来使令众生种下一个得度的因缘。

为什么这样讲?我们看经文。

“如是,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这个“如是”,就是正如前面佛陀所说的,我成佛以来,已经经过无量无边阿僧只劫的这个劫数,而且这个劫数是怎么样?常住不灭的。这是指的法身。所以,一个人一旦成就法身,那就一得永得。所以这法身证了以后,你就不可能再退转、退失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可以解释佛陀的寿命了。

“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这个地方是举因以况果。从因地来说,我初证法身的时候,我那个时候法报身的寿命,到现在都没有穷尽。你看佛陀成佛以来到现在,他从来这个法身没有断过。那么,圆教初住的法身尚且是无量寿,何况是现在的释迦牟尼佛呢?就是说,佛陀讲他过去最初成佛的时候,那个寿命到现在都没有停止过。那以后呢?那以后更不可能停止了。因为他不断地修学,他的法身不断不断地品位增上,到现在是圆满的佛陀,所以,现在的释迦牟尼佛那更是佛寿无量。

既然佛寿无量,为什么佛陀在今生示现的时候,八十岁要公开地宣布我要灭度呢?因为佛陀以这个灭度的方便来教化众生。

这段经文就是说,既然佛陀的寿命是无可限量的,而法身是根本,应化身是迹门,法身的寿命是可以加持应化身的,那么你法身的无量也可以加持应化身让他相续地度化众生,你不必示现死亡。那这样的话,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因为你不示现死亡,对众生没有好处。佛陀必须要示现死亡,才能够让众生未来有一个得度的因缘。所以佛陀度化众生是长期的规划,他不是今生度化完就算了。他会知道什么时候该走了,什么时候可以继续待下去。他的这种选择离开,其实对大家的未来是有好处的。为什么有好处呢?下一段说明。

寅二、释须唱灭意 分二:卯一、不灭有损;卯二、唱灭有益;

我们看寅二,释须唱灭意。分两段。

卯一、不灭有损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着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

那么,佛陀为什么“示现灭度”呢?

他解释一个道理说,假设佛陀的应化身久住世间,按照《大毘婆沙论》的说法,今生的释迦牟尼佛,就是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示现的释迦牟尼佛,他的正常寿命是一百二十岁,按照因缘法是一百二十岁,但是他八十岁入灭。也就是说,佛陀提前四十年入灭,没有在正常的因缘里面入灭。正常是一百二十岁,但他提前四十岁入灭,那么为什么佛陀这样做呢?因为有一个很重要的道理。

佛陀出现当然有当机众,当机众是谁呢?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两种善根,有皈依的善根,有出世的善根,这是真正招感佛陀出世的当机众。但是有些随缘众,他可能只有具足皈依,但是没有出世的善根。这随缘众,他也有幸生长在佛陀的时代。这些人,这种善根福德比较浅薄的人,如果看到佛陀长久住世,就产生两种过失:

第一个,他就不种善根,贫穷下贱。他一想,佛陀的寿命比我还久,所以在有生之年我都会看到佛陀。这个时候怎么样呢?心生轻慢。他就不能珍惜跟佛陀学佛的因缘了,所以慢慢慢慢时间长了以后,就松散懈怠,就不再栽培善根了。那么不再栽培善根,也不再修福了,所以来生就招感贫穷下贱的果报。所以,佛陀的住世对他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使令他堕落。这第一个。

第二个,“贪着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前面讲到懈怠,这以下更严重,就是有些人,他看到佛陀长久住世,他有恃无恐。他心想,反正佛陀经常存在,佛陀可以随时摄受于我。然后呢?然后就放纵自己内心的欲望,就开始落入于自己的我见、常见的妄想当中,他有恃无恐。佛陀看到这种情况,发觉众生如果见到如来常住不灭,长久在世,就会产生憍(憍就是轻慢),恣(就是放逸),而对佛法的修学产生厌倦、懈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那么,佛陀的住世对他就有害无益。

所以,佛陀的出世是这样,重点不在时间,重点是,佛陀他的判断就是,他度化的因缘是不是已经穷尽了。所以你看,佛陀灭度,只有一个理由会灭度,就是“其可度者,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悉已作得度因缘”。佛陀在观察众生因缘当中,他觉得当机众,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尊者,正式招感他出世的这些众生都已经度化了,剩下的人也成就未来得度的因缘,所以佛陀选择入灭,因为住世无益。所以佛陀弘法只有一个理由,就是利生。他发觉他再住世的时候,对众生有害无益,让众生产生轻慢,让众生产生了放逸,那么佛陀选择入灭。是这么一个情况,就是不灭有损。

卯二、唱灭有益

我们看卯二。不但是不灭有损,佛陀入灭其实是有利益的。不但是减少过失,还有利益。我们看佛陀入灭,提前入灭有什么好处。

是故如来以方便说。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所以者何?诸薄德人,过无量百千万亿劫,或有见佛,或不见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诸比丘!如来难可得见!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于难遭之想,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

因此,如来以善巧方便说:“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那么佛陀以灭度来使令……这个地方说比丘,其实是泛指整个四众弟子,就是说,佛陀以入灭来昭告四众弟子:佛陀能够成就一期的应化身,是希有难得的。因为一般善根福德比较浅薄的人,他即使过了百千万亿劫的时间,有些人可以见佛,有些人还是没办法见佛的。所以,你不要以为佛陀应化,就所有人都可以见到佛陀。比方说释迦牟尼佛那一期应化好了。印度有九亿人,三分之一的人有见佛;三分之一的人没有见到佛陀,只有听过佛陀的这个名号;有三分之一的人没有见过佛陀,也没有听过佛陀名号,就当没有这个佛陀出生一样。

所以,这个地方是佛陀强调什么呢?见佛、闻法是希有难得的。佛陀要入灭,就示现无常的道理,所以佛陀用示现入灭来说法。就是说,佛陀的入灭就是告诉诸比丘:如来难可得见。如此一来,众生听到这样的话,知道佛陀入灭,内心开始对见佛、闻法生难遭遇之想,而对佛陀的功德“心怀恋慕,渴仰于佛”,对佛陀开始皈依、恭敬。这种皈依、恭敬的心生起来,好了,这就是佛陀的本意了,“便种善根”。因为,能够招感佛陀出世正是这种皈依的善根,而佛陀长久住世,这种善根他生不起来。所以,就是因为这种因缘,使得佛陀的入灭令众生的内心“心怀恋慕,渴仰于佛”,这样子就种下一个未来见佛的善根。所以,如来虽然法身、报身永远常在,但是应化身必须要不断地示现出生,不断地示现入灭,就这个道理。就是一期应化结束以后,有些人已经度到不能进步了,那么佛陀再入灭一下,对他产生一定的加持。

这个地方是说了一个道理,就是说,佛法修学,你的内心的活动是根本,就心为业主。虽然说,欸,这不对啊!佛陀经常在就带弟子们做功课,那么佛陀的威德力,昭告一声,大家会跟着佛陀去打坐、诵经,这不是挺好吗?没有用,心不在这里了。就是你做功课也好,你打坐也好,你虽然形式上跟佛陀在一起,但是你内心呢,心怀憍恣,而生厌倦。

凡夫是这样,有些人善根强,他可以相续地长时间地修行,所以这种人招感的佛陀寿命会特别长。而一般的初心菩萨,初心的凡夫,修行一段时间以后他就懈怠了,尤其是资粮位、外凡位的菩萨更明显。因为他善根里面有烦恼,因为凡夫是真妄和合。所以,佛陀适当地示现入灭,会激发他们“心怀恋慕,渴仰于佛”。虽然今生佛陀灭度了,但是对未来来说,他容易再一次见到佛陀。所以佛陀选择入灭的道理就在这里,就是“便种善根”,种下未来得度的善根。

子二、总结不虚

又善男子!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虚。

这一段就总结前面的三世益物。

又善男子!十方世界的“诸佛如来,法皆如是”。十方诸佛度化众生的方法有很多,他可以现佛身,现菩萨身,现凡夫身,现畜生身,都可以,但是原则只有一个,就是机感现形、机感说法,就是完全看众生的根机来调整自己是不是该现身、该说法。所以为了度化众生所做的任何的出生,乃至于做任何的灭度,对众生来说,都是真实不虚的。这个真实不虚指什么?能够使众生得到真实的利益,就是真实的,不虚。

所以这个机感现形、机感说法,简单说就是“有机应化,无机道隐”。这就是佛陀为什么必须要经常地出来,又经常地示现死亡。他意思就是说,佛陀!您为什么不长久住世呢?你看,释迦牟尼佛如果从两千五百年前一直到现在都住世,我们也看得到,那该多好。未必,未必,未必有好处。因为这个产生的过失也是蛮严重的,因为你善根不具足。善根不具足,你在佛陀面前又懈怠又放逸,你反而容易堕落到贫穷下贱,或者是妄想执着当中。

所以,这个地方佛陀为什么用片段的方式来度化众生,就一小段一小段,欸,来这边度化众生,时间到了,佛陀赶紧走,再来一段,再走。佛陀必须在众生成长过程当中,他小段、小段、小段、小段……从这个地方来积累众生的善根。这个就是佛陀的三世的规划,就长期的规划,他不急于一时的成败。

癸二、喻说 分二:子一、立喻;子二、合法

这以下用譬喻的方式。前面用长行,这以下用譬喻说明了佛陀三身的互动——佛陀是怎么样从本垂迹,又如何摄迹归本。这个地方分两段。

子一、立喻 丑一、良医治子喻,喻上三世益物;丑二、治子实益喻,喻上总结不虚

我们看第一段的“立喻”。立喻当中又分两段。看丑一的“良医治子喻”,来譬喻前面的三世益物。

丑一、良医治子喻,喻上三世益物 分三:寅一、远行喻喻过去益物;寅二、还来喻喻现在益物;寅三、复去喻喻未来益物

寅一、远行喻喻过去益物

譬如良医,智慧聪达,

明练方药,善治众病。

这第一段先说明这个良医具足三种功德:

第一个,“智慧聪达”。这个智慧聪达比喻佛陀的权实二智。佛陀能够内观真如,有智慧,外能够观察十法界因缘果报,理观事修都很强。一方面能够知道万法唯是一心,也知道一心是如何缘生万法,权实二智都具足。

第二个,“明练方药”。佛陀不但有智慧,佛陀还通晓一切的大小乘的法门,就好像是能够善解一切的药物,能够做各种的调配、各种的秘方,明练方药。

第三个,“善治众病”。佛陀不但是知道秘方,还知道去观察众生的诸根利钝。

这个名医具足这三种功德,所以说这个人基本上有足够的能力来度化一切的病。就理论上他是可以度化,所有的病他都可以治了,但是他真的是如此吗?未必。有些人可以被他治好,有些人还是不可以的。那这个问题就不在医生了。

我们看第二段。

其人多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数。

这个医生有很多很多的儿子。这个儿子分成三类:第一类,“若十”。这个就是指佛陀的菩萨弟子,他过去生栽培了菩提心、空正见这种大乘的善根,这第一个。第二个,“二十”。二十指的二乘,他有出离心跟我空的智慧。“乃至百数”,这个百数就是第三类,就是一般的凡夫众生,一天到晚打妄想的凡夫众生。他有三类的儿子。

看第三段。

以有事缘,远至余国。

佛陀的出世,当然正式招感的就是“若十”跟“二十”,就是三乘以上的善根才真实是招感佛陀的。那人天善法为什么不招感佛陀?因为人天善法共外道,它不是佛法里面真正的不共的地方。当机众,真正的当机众是菩萨众弟子跟二乘弟子。这三乘弟子都度化以后,剩下的“若百”这些人善根浅薄,所以佛陀就暂时因为他国的因缘,离开了娑婆世界到其他国土去了。

蕅益大师说,“此土机浅,彼方机熟”,就是娑婆世界的因缘该度的佛陀已经全部度光了,就是真正招感佛陀出世的那些当机众,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尊者,全部被佛陀给度光了。那剩下呢?这个根机浅薄了,再留在这里没有好处了,所以佛陀就到其他世界去了。

所以这个地方是说明,这个医生,理论上他可以治好所有人的病,你看他“智慧聪达、明练方药、善治众病”,这个医生是完美无缺的,但是所有人的病都被他治好吗?没有。他把他有因缘的众生度完以后,他选择离开了,因为其他的众生他没办法度了。

这是指过去。他过去就是这样,佛陀一次一次地,这一次来,度化了一批人成就圣道了,那剩下的,佛陀就选择先离开。这一离开的时候,欸,对其他根机浅薄的人,就刺激他:欸,原来佛陀也会灭度!佛陀讲这个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这个道理是真的啊!这世界上果然是无常,连佛陀这么一个庄严的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色身,都是无常败坏。所以他体验无常,欸,种下一个未来得度的因缘。所以佛陀过去一次一次地在娑婆世界,就是这样度化众生的,时间一到,“以有事缘,远至余国”。这是过去的度化。

寅二、还 来喻喻现在益物 分二:卯一、喻感应;卯二、喻施化

我们看现在的度化。现在度化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佛陀这一期,就两千五百年前在印度的这一期的八相成道。

这个地方分两段。先看第一段的感应。

卯一、喻感应

诸子于后,饮他毒药,

药发闷乱,宛转于地。

过去佛陀来过娑婆世界,度过一些人,走了。这些人当初在跟佛陀这一期教化,广义来说包括佛陀的正法、像法、末法时代。把这些人教化以后,佛陀离开以后,“诸子于后,饮他毒药,药发闷乱,宛转于地”。而这儿子在他们的医生父亲离开以后就糟糕了,就没有人摄受了,东西就乱吃了,没有医生管着了,就是譬喻佛陀离开以后众生开始向外攀缘。向外攀缘以后,就引生了内心的见思烦恼的毒药就开始发作。因为佛陀在的时候有一定的威德力,大家不敢起烦恼。但是这个问题在哪里呢?你不敢起烦恼,是佛陀威德摄受。所以很多人会以为说,欸,你看我烦恼都断了,就开始以为可以放逸了。就是说,你是靠外力的摄受,所以佛陀一离开以后,你内心的问题就原形毕露了,原来你自己没有内在的安住力、调伏力!所以这个善知识一离开以后,他的毒药就发作,他内心的烦恼就发作了。

发作以后,“药发闷乱”。这个烦恼一旦相续就会造业,业造久了以后就有业障,就障碍你了,就开始闷乱,就是业力了。那么业障多了以后变成怎么样?果报了,就招感生死的果报了,就“宛转于地”,就这个人就失去了活动能力,就卧在地上。就是这个人在娑婆世界堕入轮回当中,他的道业已经不能增上。

那这样讲的话,对众生是一时的伤害。那为什么佛陀要离开呢?一时的伤害正是他未来得度的因缘。因为这样他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他才知道良医一离开以后,他内心的毒药并没有除掉,所以他就发作,最后倒在地上。而这样子的一种自我反省,正是他未来得度的因缘。我们看下一段就知道。

卯二、喻施化 分二:辰一、喻现形;辰二、喻说法

辰一、喻现形

是时,其父还来归家,诸子饮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遥见其父,皆大欢喜,拜跪问讯:善安隐归,我等愚痴,误服毒药。愿见救疗,更赐寿命。

那么,正当这些诸子“饮他毒药,药发闷乱,宛转于地”以后,佛陀就知道这些诸子善根成熟了,因为他产生一种无常的危机意识了。所以这个时候,佛陀就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再一次地回来,他示现八相成道。

这个时候的诸子,饮了毒药以后出现两种情况:有一种人“或失本心”,另外一种人“或不失者”。我们说失掉本心的。这个失掉本心就是,过去生他跟佛陀在一起,他栽培的这个智慧的善根非常浅薄,多分来说修福,当然对佛陀有皈依的心,所以他招感佛陀再一次的出现。但是他的善根浅薄的关系,就被烦恼完全遮蔽了,就失掉他过去内心的善根力了。这种善根力,他只能靠佛陀在的时候来摄受,佛陀一离开以后,他善根浅薄,就被烦恼蒙蔽了。另外一种人,就是当机众,他虽然有烦恼,但是他过去跟佛陀学习的时候栽培了深厚的善根。虽然没有成就圣道,但是他善根是很深厚的,所以即便他起烦恼流转生死,善根对于整个三乘的信解不失。

这两种人同时“遥见其父”,而且同时“皆大欢喜”,对佛陀都因为失而复来,大家都非常欢喜。怎么个欢喜法呢?“拜跪问讯,善安隐归。”一方面身业的跪拜,一方面口业的问讯,乃至于内心欢喜佛陀安稳归来。就说了,“我等愚痴”,您老人家一离开以后,我们就被内心的烦恼毒药之所毒害。您老人家现在回来了,我们希望您能够救拔我们,再一次赐给我们寿命。这个包括了法身的智慧的寿命,也包括了福德的寿命。这就是增长法身寿命,也增长福德寿命。就正式向佛陀请法。

佛陀过去生来过娑婆世界,度化了一批人。度完一批人走了以后,留下这些人。到了两千五百多年前,就是今生的这一期度化的时候,就剩下两种人:一种是失本心者,一个不失本心者。那么这两种人根本是什么?都是有皈依的善根。这是很重要。有皈依的善根,你就能够再招感佛陀的出世。但是有些人只有皈依的善根,他失去了智慧的善根;有些人智慧的善根还在,这个就是当机众了。所以同样有皈依的善根,看到佛陀,“皆大欢喜,拜跪问讯,善安隐归”,就是身口意的恭敬,可以看得出来。但是这个结果就不同了。

辰二、喻说法

父见子等苦恼如是,依诸经方,求好药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捣筛和合,与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恼,无复众患。其诸子中,不失心者,见此良药,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尽除愈。

我们看经文。佛陀不但是现身,还说法。这重点了,说法。这个良医看到这些诸子中毒以后,“苦恼如是”,中毒以后就发作,就卧在地上。然后他马上“依诸经方,求好药草”,根据整个三乘的法门就配制各种药方。

这个药方有四种特色,“色、香、美、味”。“色”指的是大小乘的戒法。因为它有形相,它对身口的各种规范,这个是有形相可以去遵循的,叫做色。“香”指的大小乘的禅定。你内心一寂静的时候,就像你的内心释放一种香气,这种沉香、精油的香气,会让你的内心感到安稳寂静。就是释放香气,还安稳内心,就是指的禅定。“味”,这个味指的是大小乘的空性的智慧,小乘是我空,大乘是法空。当然《法华经》是什么?一心三观,中道的观慧。这种观慧都是有法味的,能够滋养你的色身的,法味。这个“味”指的是智慧,大小乘的智慧。这个“美”,就是这个大小乘的戒定慧法门有解脱生死的功能,所以叫做美。不像外道,是无益的苦行。这个医生所开的药,可以说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

当然,它制作过程,“捣”,捣就是用空性的智慧来破执。“筛”,就是假观的智慧来作一个拣别,你要由假观知道十法界因缘果报,知道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该做,什么是助道,什么是障道,作一个助缘。那么把空性的智慧“离一切相”跟假观的“即一切法”把它合在一起。这个空性,当然从三乘的角度空性是正修了;这个筛,这个假观是助行。正助合行,就放入了这个药当中,给这个中毒的儿子服用。

这个父亲就说了:“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恼,无复众患。”不但是治疗病痛,而且不会再复患。这个时候,在诸子当中,不失本心者“见此良药,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尽除愈”。

这个地方是说,这个现在的益物是从过去来的,就是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上一期也遇到了佛陀。但是因为上一期善根不具足,那佛陀一示现以后,对他们产生了刺激,所以到今生的时候,欸,善根成熟了,所以他们这一期变成当机众了。这是所谓的不失本心者。

所以在佛陀这一世,被度化的有两种人:

第一个,根利遮轻的。善根具足,烦恼轻薄的。比方说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一见到佛陀,七天之内证得阿罗汉果。这第一种,根利遮轻的。

第二种是根利遮重。他善根成熟了,但是他烦恼也很重。比方说央掘摩罗。央掘摩罗他是发愿要杀一千人,杀到九百九十九人的时候,杀到没有人了,这个村庄大家都跑光了。他一想,欸,还有一个人一定还在,他的母亲。就回去杀他母亲了。回去的时候佛陀在中间的路上现身,然后跟他开导,把他摄受了,结果他当下就证得初果,跟佛陀出家以后,也证得阿罗汉果。诸位!杀了九百九十九人,背负了九百九十九人的命债,他今生照样证得阿罗汉果,所以这个人,这善根不可思议,这个罪障不能障碍,就是根利遮重的。

这两种人都叫做“不失本心”。

就是说,只要你善根在,佛陀根本不把烦恼罪业当一回事,佛陀最怕的就是你善根不成熟。所以,你善根不成熟,你就算没有烦恼,没有罪业,就算是一个好人,也没有用。因为你不是一个道人。就是佛陀的眼中只看到你善根有没有成熟,佛陀根本不在乎你的烦恼业力。因为这个对佛法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因为只要你光明出现了,你就不怕黑暗。佛陀一旦把你的善根启发起来,光明能够破除黑暗。最怕的就是善根启动不起来,那黑暗就有力量了。就是我们现在为什么对烦恼业力觉得非常可怕?因为我们光明没有出现。所以相对来说,就是黑暗势力控制了我们。所以,只要你不失本心,不管你中毒有多深,佛陀都可以让你“病尽除愈”。

这是指的那一期教化的当机众。

这样讲,这些失掉本心的就必须又被剩下了,看下一次了。

寅三、复去喻喻未来益物 分四:卯一、喻不灭有损;卯二、喻方便唱灭;卯三、喻唱灭有益;卯四、喻本实不灭

卯一、喻不灭有损

余失心者,见其父来,虽亦欢喜问讯,求索治病,然与其药,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气深入,失本心故,于此好色香药,而谓不美。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