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在渔人堡,参观游玩一番。
又来到了布达佩斯城。
刚好有跳蚤市场。
跳蚤市场就是二手货古物市场,一大片的区域,人来人往。
吸引了李向阳四人。
王兵将车子,开到了一处偏僻地方停下。
“老公,这里也有古玩市场?”皇甫明珠惊讶道。
“二手货市场,但也有好东西出现的。”李向阳一笑,解释道。
踏入匈牙利布达佩斯的跳蚤市场,仿佛一头扎进了时光的旋涡。
狭窄的通道两侧,摊位密密麻麻,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旧物。
生锈的老相机静静躺在角落,镜头虽有些斑驳,却似在无声诉说着往昔捕捉的精彩瞬间。
复古的打字机,按键磨损痕迹里藏着无数被敲打过的故事。
旁边的旧书籍,书页泛黄,却有着油墨香,也许曾陪伴某位读者度过无数个静谧午后。
摊位上的首饰摊更是迷人,复古的项链、手链,宝石与金属碰撞出独特的美,虽有岁月的痕迹,却不减当年的华丽。
摊主们热情而质朴,带着浓厚的本地口音,向每一位驻足的人介绍自家宝贝。
市场里弥漫着食物的香气,不远处的小吃摊飘来烤肉和面包的香味。
人们穿梭其中,一边品尝美食,一边在旧物中寻宝。
讨价还价声、交谈声、笑声交织在一起,让这个跳蚤市场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在这里,每一件旧物都承载着过去的记忆,等待着新主人的到来。
开启一段新的旅程,布达佩斯的跳蚤市场,就是这样一个奇妙而令人着迷的地方。
“哇哇,这个珠串好漂亮哦!”肖宁看到了地摊上,一串绿松石手串。
既然喜欢,那就买下了,肖宁与摊主讨价还价了一番,用五十欧元,买下了手串。
众人继续前行,有一个摊位上,发出了宝光,吸引了李向阳。
李向阳急忙走了过去一瞧:这是瓷板画,梅兰竹菊四组。
从发出青色宝光,可定为清代时期之物。
华夏的瓷板画,怎么会远渡大洋,来到了欧洲彼岸,真是奇了怪。
李向阳蹲下来,让摊主拿了过来看看?
摊主是中欧人,带着笑容,递过一面瓷板。
李向阳看了题铭:理庵。
那不就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
官居山东范县(清-曹州府辖县,今属河南省)、潍县县令,政绩显着,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
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 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
亦能治印。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着有《郑板桥集》。
早岁艰辛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拮据。
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
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郝夫人。
乳母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
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填词。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娶妻徐夫人。
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至真州之江村设塾教书。
客居扬州雍正元年(1723年),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
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即弃馆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
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
不幸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
雍正三年(1725年),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
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
在京期间,结识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求学通仕雍正五年(1728年),客于通州,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四书》各一部。
雍正七年(1730年),作《道情十首》初稿,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
郑板桥当时在扬州,结识了许多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影响。
雍正十年(1732年),郑板桥四十岁,是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捷音》诗。
为求深造,赴镇江焦山读书。
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乾隆元年(1736年),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特作《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乾隆二年(1737年),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图仕进,未果,南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乳母费氏卒。
乾隆四年(1739年),作七律四首赠淮南监运使卢见曾。
乾隆五年(1740年),为董伟业《扬州竹枝词》作序。
乾隆六年(1741年),入京,候补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诚款待。
乾隆七年(1742年)春天,郑板桥为范县(清-曹州府辖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订定诗、词集,并手写付梓。
乾隆八年(1743年),将《道情十首》几经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为上元司徒文膏。
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1766年1月22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