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之日月光华 > 第48章 滚滚长江东逝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还沉浸复盘自己表演和台词的刘观,听到朱允炆的话之后,瞬间目瞪口呆。

显然自己的伎俩被朱允炆识破了,在刘观对于朱允炆的认知当中,这位皇帝是没有这样的手腕的。

这个时候的刘观才开始正视起来,眼前的这位大明的第二位皇帝,这位皇帝被很多人看轻了。

刘观从朱允炆的话语之中听出来,那潜台词就是,如果自己不把所有的秘密说出来。

恐怕不只是自己倒霉,就连自己的家人,还有家族都要跟着倒霉。

“陛下,这其中臣确实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刘观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整个人就像被精气神被抽干了一样,那脸色也变的枯败了起来。

然后,咽了咽口水,继续说道:

“臣,受到那帮人的蛊惑,而且臣也收了好处。

臣自从任应天府尹以来,共收到良田千亩,银钱十万余两,宅三座,珠宝字画三箱。

另外,这些年来,臣与这些人交易的账本,全部都记录在册,臣今日也带来了。

臣,不求陛下能饶过性命,只求陛下能为臣留下一丝血脉。”

朱允炆听过刘观的话,阴沉的脸色,并没有什么变化。

只是示意,朴不用接过刘观手中的账册。

然后低头看起了账册的内容,只是那阴沉的脸色,变的越来越阴沉了。

“来啊,带下去,好生看管!

朕,要健健康康的。”

看完账册之后,朱允炆阴沉脸,对着朴不用说道。

大殿之外,进来四个殿前司的侍卫,带着一脸衰败的刘观下去了。

“老朴,你说这些人为何这样的贪得无厌?

难道,洪武朝杀了那么多的人,还没有把这些人杀怕么?

太祖爷,这才走了多久,这帮人竟然又开始死灰复燃了。”

朱允炆闭目享受着,朴不用揉按着太阳穴,轻声的问道。

“皇爷,奴婢不知道!

奴婢知道,谁让皇爷不好过,奴婢就让谁不好过!

奴婢不想让皇爷这样心忧,奴婢恨不得替陛下杀光这些人。”

“呵,你个狗东西,倒是讨巧!”

朱允炆笑骂道,这个时候心情,也是那么的阴郁了。

“皇爷,宋忠传来消息,燕王要进京了。”

沉默一会儿之后,朴不用突然说出这句话。

其实,朱允炆心中还是很期待见到现在的四叔的,从后世的记忆之中,这位可是算是一位大帝。

名垂千古的那种,七下西洋、五征漠北、编修永乐大典,文治武功可谓是千古无二。

这位四叔的靖难之役,虽然其中有很多的运气在内,同时也因为朝中的迷之操作。

但是,从中不难看出,这朝堂之中,有许多心向着燕王的。

这个时候,燕王的到来,也让朱允炆看看,自己这位好四叔,到底有那些底牌。

“告诉宋忠,严密监视,特别京城之中,朝堂诸公。”

长江渡口,燕王朱棣身边跟着一位黑衣和尚,二人站在岸边看着浩浩汤汤的长江。

谁也没有说话,就这样静静的看着,二人站在这里,不知道已经过了多久。

远处,渡口边上,风吹下的战旗烈烈飘扬,那是燕王的车架所在。

新帝先是拒绝燕王进京吊丧,现在又召燕王进京。

这种反复无常的举动,无疑在朝廷内外掀起了轩然大波。

尤其是在北平,燕王朱棣的领地内,那些曾经与他并肩作战、共同谋划的将领们。

以及那些与他有过深入交流的文臣谋士们,他们的心中都充满了不满和疑惑。

“王爷!”

一声略显沙哑而充满沧桑的声音,打破了朱棣的沉思。

他侧头看去,只见一位身形枯瘦的老僧,一身黑衣,双手合十,正静静地站在他的身旁,微微落后一个身位。

老僧的面容沾染了风霜的痕迹,但那双眼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仿佛能洞察世间的一切。

老僧的到来,让他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于是,他微笑着说道:

“大师!如今正值盛夏酷暑,赤日炎炎,还为孤奔波不已。

让您为孤的这些琐事小事操心,孤实在于心不忍。

孤知道,您一直在为孤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孤铭感五内。

孤的心中充满了悲痛,仿佛有一块巨石压在胸口,让孤喘不过气来。

大师您是知道的,太祖在孤心中的位置,自古忠孝难两全,但孝大于天啊。

虽然朝廷的种种纷争和变故,让孤感到前途渺茫,无所适从。

然而,朝廷或许是不忍看到这个独留在外的儿子悲痛,才下了恩旨,准许奔丧,孤必须亲自前往。

即便是龙潭虎穴,孤也必须要走一趟,这是为臣之道。

因此,孤恳请大师能够理解孤的处境,不要再劝!”

老僧听后,微微点头,双手的念珠转动得更快了。

他深深地看了朱棣一眼,说道:

“王爷,世间万事皆有缘法,您此行虽险,但或许也是转机。

只是,朝廷此举,显然是阳谋,您需小心应对。”

朱棣闻言,心中一阵悸动,诧异的看着一脸平静的老僧问道:

“大师,不是来劝孤,不要进京的么?”

“哈哈,大义当前,王爷如果躲得过?”

他叹息一声,说道:

“大师所言极是,这的确是阳谋。

但孤身为皇室血脉,岂能因畏惧而退缩?

无论如何,孤都要去面对这一切。”

说完,朱棣又陷入了沉思。

虽然他心中有这样的决心,也有这样的勇气,但是京城之中的削藩的消息。

难免让自己心忧,但是看着身边的道衍和尚,这个奇怪的人,有些莫名的心安。

道衍,原名姚广孝,乃是苏州长洲人士,自幼聪慧过人,十四岁便踏入佛门,出家为僧。

尽管他身在佛门,却并未拘泥于一家之学,而是广泛涉猎,博采众长。

他对儒、释、道三教均有深入研究,更是精通阴阳术数之学,可谓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僧人。

姚广孝与朱棣的相识,源自一个特殊的时刻——洪武十五年,孝慈皇后马氏驾崩之际。

当时,朱元璋看到儿子们对马皇后的深情厚意,便命僧录司推荐僧人前来诵经祈福。

僧录司作为管理全国佛教事务的官署,其左善世宗泐和尚,正是姚广孝的挚友。

宗泐深知姚广孝的才华与抱负,于是极力推荐他前往。朱元璋听闻后,便将姚广孝安排给了朱棣。

对于姚广孝的远大抱负,宗泐早有所知。

当年他们一同游历北固山时,姚广孝触景生情,赋诗怀古,词意慷慨激昂。

宗泐曾笑言:“这哪里像出家人说的话呢?”

姚广孝只笑而不答,心中却已有了更宏大的志向。

宗泐推荐姚广孝给朱棣,或许也是有意为之,希望这位有才华的友人能够辅佐一位明主,成就一番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