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华夏大地上下五千年 > 第42章 长平之战与战国局势变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2章 长平之战与战国局势变化

摘要: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之间的一场战略决战,规模空前,对战国局势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详细探讨了长平之战爆发的背景、战争的经过以及其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多方面对战国格局造成的巨大改变,揭示了这场战役作为战国历史关键转折点的重要意义,展现了战国时代从诸侯纷争走向秦国主导统一大势的历史进程。

一、长平之战的背景

(一)战国七雄并立格局的形成与演变

战国初期,晋国因三家分晋而分裂为赵、魏、韩三国,与齐、楚、燕、秦共同构成战国七雄。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魏国率先通过李悝变法崛起,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其强大的魏武卒在中原地区横行一时。然而,随着其他国家的相继变革,局势逐渐发生变化。齐国在威王、宣王时期,通过邹忌改革和广纳贤才,如田忌、孙膑等,国力大增,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大败魏国,使魏国霸权衰落。秦国则在秦孝公时期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全面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等一系列措施,秦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军事实力也日益强大,逐渐成为西方的强国,并开始向东扩张,对山东六国构成严重威胁。

(二)秦赵两国的崛起与矛盾

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军事力量得到极大提升,尤其在骑兵建设方面取得了显着成就,成为战国后期唯一能在军事上与秦国抗衡的国家。秦国自商鞅变法后,确立了统一天下的战略目标,不断向东方扩张领土,其东进战略必然与赵国发生冲突。秦国在公元前 283 年 - 公元前 280 年连续攻打赵国,夺取了蔺、祁等地。赵国也不甘示弱,积极参与中原地区的争霸活动,例如在公元前 270 年,赵国名将赵奢在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进一步加剧了秦赵之间的矛盾。

(三)上党地区的归属争端

上党地区地势险要,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是秦赵两国都想争夺的战略要地。韩国的上党郡原本处于秦韩战争的前沿,秦国在攻打韩国的过程中,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韩国国君为了向秦国求和,决定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然而,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他认为与其降秦不如归赵,于是将上党郡十七城献给赵国。赵国君臣对于是否接受上党郡存在争议,但最终赵王决定接受,这一举动激怒了秦国,成为长平之战爆发的直接导火索。

二、长平之战的经过

(一)战争初期的对峙

公元前 262 年,秦国派左庶长王龁率军攻打上党,上党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国派廉颇率领大军进驻长平,抵御秦军。廉颇深知秦军战斗力强大,且长途跋涉而来,于是采取了坚壁清野、固守不战的战略方针。秦军多次挑战,廉颇均坚守不出,双方在长平形成对峙局面。这种对峙局面持续了长达三年之久,秦军远道而来,后勤补给压力巨大,但赵国的农业生产相对秦国较为落后,长期的对峙也使赵国的粮食供应逐渐紧张。

(二)赵括换将与秦军换帅

由于廉颇的坚守战略使赵国在战争初期未能取得明显战果,且国内面临粮食短缺的压力,赵王对廉颇产生不满,开始考虑更换将领。此时,秦国的范雎实施反间计,在赵国散布谣言,称秦军不怕廉颇,只怕赵括。赵王听信谣言,决定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熟读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秦国得知赵括为将后,暗中派白起为主将,王龁为副将,白起是战国时期着名的军事家,有“战神”之称,他在军事指挥上极具谋略和才能。

(三)决战阶段与赵军惨败

赵括到任后,改变了廉颇的战略,主动出击秦军。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心理,采用了诱敌深入之计,佯装败退,将赵军主力引诱到秦军的包围圈中。然后,秦军切断了赵军的退路和粮道,将赵军包围在长平地区。赵括多次组织突围,但均未能成功。在被围困了四十六天后,赵括亲自率军突围,结果被秦军射杀。赵军群龙无首,四十万赵军向秦军投降。白起认为赵军降卒众多,恐其哗变,于是下令将四十万赵军降卒全部坑杀,只放回了二百四十名年幼的赵军士兵回赵国报信。长平之战以赵国的惨败而告终。

三、长平之战对战国局势的影响

(一)军事格局的重大改变

1. 赵国军事力量遭受毁灭性打击

长平之战中,赵国损失了四十万精锐部队,这几乎是赵国的全部主力。赵国的军事人才也在这场战争中大量凋零,如赵括战死,廉颇被罢黜等。赵国从此元气大伤,在军事上再也无力单独与秦国抗衡,从一个能与秦国争霸的军事强国沦为二流国家,其军事防御体系也被严重破坏,国内防御空虚,边境地区不断受到秦国及其他邻国的侵扰。

2. 秦国军事优势进一步巩固

秦国在长平之战中虽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通过这场战役,秦国消灭了赵国的有生力量,进一步彰显了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在战国诸雄中确立了绝对的军事优势。此后,秦国在军事上更加肆无忌惮地向东方各国发动进攻,其他国家面对秦国的军事压力,几乎毫无还手之力,战国的军事平衡被彻底打破,秦国统一天下的军事障碍大大减少。

(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革

1. 赵国国内政治动荡不安

长平之战的惨败使赵国国内政治陷入混乱。赵王因决策失误导致战争失败,受到国内臣民的指责,其威望受到极大损害。赵国朝廷内部也出现了相互推诿责任、争权夺利的现象,政治凝聚力大幅下降。赵国在外交上也陷入孤立,原本与赵国结盟的国家,看到赵国的衰败,纷纷重新审视与赵国的关系,有的甚至转而与秦国交好。

2. 秦国政治影响力急剧扩张

秦国在长平之战胜利后,其政治影响力迅速扩展到整个战国。各国对秦国的恐惧进一步加深,许多小国开始主动向秦国示好,寻求秦国的庇护或与秦国建立附属关系。秦国在山东六国中的政治话语权大大增强,能够更加有效地运用政治手段分化瓦解各国的联盟,为其后续的统一战争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

(三)外交格局的重新洗牌

1. 合纵联盟的彻底瓦解

长平之战前,山东六国为了抵御秦国的东进,曾多次尝试合纵抗秦。然而,长平之战中赵国的失败,使合纵联盟遭受重创。各国看到赵国在与秦国的对抗中如此惨败,对合纵抗秦的信心产生了极大动摇。战后,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进一步加剧,难以再形成有效的合纵联盟。例如,齐国在长平之战期间采取中立态度,战后也继续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与其他国家缺乏有效的合作与互助。

2. 连横策略的全面推进

与合纵联盟的瓦解相对应,秦国的连横策略得以全面推进。秦国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对秦国的恐惧心理,通过威逼利诱等手段,与各国分别建立双边关系,使各国之间相互制约,无法形成统一的抗秦力量。例如,秦国与魏国、韩国等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迫使这些国家割地赔款,并在其国内驻军,将这些国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从而进一步孤立了赵国等仍有一定抵抗能力的国家。

(四)经济格局的调整与失衡

1. 赵国经济陷入困境

长平之战使赵国的经济陷入了极度困境。战争期间,赵国耗费了大量的粮食、物资和钱财来维持军队的作战。四十万军队的覆灭,意味着赵国失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土地荒芜,粮食产量锐减。同时,赵国的商业和手工业也因战争的影响而衰败,国内经济秩序混乱,财政收入锐减,难以支撑国家的后续发展和国防建设,赵国在经济上逐渐走向衰落。

2. 秦国经济压力与发展机遇并存

秦国在长平之战中也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长期的战争消耗了秦国大量的粮食储备和财政资源,后勤补给线的维持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然而,秦国通过长平之战夺取了赵国的大片土地和资源,如长平地区及周边的土地、矿产等,为秦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秦国可以利用这些土地和资源进一步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从而在经济上为其统一战争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上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它在军事、政治、外交、经济等多方面对战国局势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秦赵两国的命运,也重塑了整个战国的格局。赵国在长平之战后迅速走向衰落,失去了与秦国争霸的资本,而秦国则凭借长平之战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战国诸雄中的优势地位,加快了统一天下的步伐。长平之战标志着战国时代从诸侯纷争、相互制衡的局面逐渐走向秦国主导的统一大势,它是战国历史的关键转折点,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大国竞争、战略博弈和历史变革的复杂性与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