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你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吗? > 第8章 清朝的中国戏曲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清朝的中国戏曲形式具有以下特点及手法:

1. 剧种丰富多样

- 地方戏崛起:

- 众多新兴剧种涌现:乾隆年间被称为“乱弹”戏的梆子腔、弦索腔、皮簧等新兴剧种发展迅速,占据主导地位。此外,还有以藏剧、白族吹吹腔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戏曲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地方戏的名称多样,有的按地域命名,如扬州乱弹、襄阳腔;有的以伴奏乐器命名,如弦索腔;还有的因腔调或演唱特点得名,如吹腔。

- 地方化趋势明显:原来的昆曲也加强了地方化,演变为富有当地色彩的昆剧,如北昆、湘昆;或被地方戏吸收,成为地方戏的组成部分。同时,流行在闽、广一带的古老剧种如莆仙戏、梨园戏、潮州戏等也有相应发展。

- 声腔系统完备:

- 皮黄系统:包括京剧、汉剧、徽剧等众多剧种,以西皮和二黄为主要腔调,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

- 梆子系统:形成了庞大的家族,如同州梆子、蒲州梆子、中路梆子、河北梆子等,广泛流传于北方各地。

- 弦索系统:由山东、河南一带的民间俗曲发展而来,包括柳子戏、大弦子戏、丝弦、越调等。

- 民间歌舞戏系统:涵盖花鼓戏、采茶戏、花灯戏、秧歌戏、道情戏等,从民间歌舞及说唱艺术基础上发展而来。

- 多声腔剧种:如川剧由五种声腔组成、湘剧由三种声腔组成等,多种声腔综合在一起。

2. 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

- 音乐唱腔方面:

- 融合性:清代戏曲唱腔广泛吸收民间音乐元素。例如皮簧腔系融合了西皮腔和二簧腔;各地的地方戏在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当地的民歌、小曲等,如《缀白裘》中收录的花部乱弹戏里运用了〔银纽丝〕、〔五更转〕等民间小曲来充作戏曲唱腔。同时,还借鉴了其他成熟剧种的唱腔,昆曲的许多曲调和表演艺术被其他剧种吸收和借鉴。

- 板式变化:板式变化体得到进一步发展和运用。弋阳腔派生出来的青阳、四平等腔对“滚调”演唱形式的发展,为板式唱腔音乐进入戏曲形式开辟了途径,梆子腔、乱弹腔等逐步完成了向板式变化体的变革,使戏曲音乐更加富有节奏感和表现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剧情和人物情感的表达。

- 表演技巧方面:

- 唱:不同剧种的唱腔风格各异,京剧的唱腔韵味醇厚,地方戏的唱腔则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如秦腔的唱腔高亢激昂,越剧的唱腔委婉细腻。演员通过优美的唱腔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

- 念:念白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能够体现角色的性格、身份和情感。韵白多为文雅、庄重的语言,用于表现上层人物或正式场合;散白则更加贴近生活口语,常用于表现普通百姓的角色。

- 做:即舞蹈化的表演动作,包括手势、眼神、身段等。演员通过细腻的动作表演来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情感变化和情境氛围。例如京剧里的水袖功、甩发功等,地方戏中的各种特色身段动作,如黄梅戏中的手帕动作等,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 打:武打和翻跌动作是戏曲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戏场面精彩激烈,演员需要具备扎实的武术功底和技巧,如京剧《三岔口》中精彩的摸黑对打场面,通过演员精湛的武打动作和默契的配合,营造出紧张刺激的氛围。同时,翻跌动作也增加了表演的观赏性和惊险程度。

以下是清朝一些戏曲代表作及作者,还有具体手法解析:

《桃花扇》

- 作者:孔尚任(1648 - 1718)

- 具体手法:

- 情节结构:

- 以爱情写兴亡:以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将个人的情感纠葛与南明王朝的兴亡紧密结合。从两人的相遇定情,到经历一系列的政治风波和磨难,爱情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南明政权的动荡与衰落,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的变迁。

- 多线叙事:除了主线爱情故事,还展现了南明建立前复社清流和魏阉余孽的政治斗争、南明建立之后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以及清军南下等历史事件,情节丰富且层次分明,全方位地呈现出南明覆灭的历史过程。

- 人物塑造:

- 性格鲜明复杂: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李香君深明大义、矢志不渝,面对权奸的逼迫毫不退缩,血溅诗扇,展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贞烈气节;侯方域富有才学但带有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在面对国家危难和个人情感时徘徊彷徨。

- 人物群像丰富:反派阮大铖是阉党走狗,善于伪装和投机,尽显丑恶嘴脸;杨文骢性格复杂,既趋炎附势又有一定的良善之心,通过这些人物群像,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的面貌和心态。

- 象征手法:桃花扇是全剧的核心象征物。扇子原本是侯方域题诗赠予李香君的定情信物,后经杨龙友以血痕点染成桃花图,桃花扇就成为了李、侯二人爱情的象征。同时,它也象征着南明王朝的命运,扇子的得失、流转,暗示着南明政权的兴衰起伏,具有深刻的寓意。

《长生殿》

- 作者:洪昇(1645 - 1704)

- 具体手法:

- 情节结构:

- 双线交织: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同时又将安史之乱等历史事件作为副线贯穿其中。爱情线中,描写了李、杨二人从相识、相恋到生死离别的过程,充满了浪漫色彩和情感纠葛;历史线则展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两条线相互交织,使剧情更加丰富和富有张力。

- 情节起伏跌宕:剧中情节起伏较大,如杨贵妃得宠时的奢华生活与后来马嵬坡之变的悲惨遭遇形成鲜明对比,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与在政治压力下的无奈和妥协,使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冲突性。

- 人物塑造:

- 立体多面的人物形象:唐玄宗既有开创开元盛世的雄才大略,又有沉迷女色、荒废朝政的昏庸一面;杨贵妃美丽动人、才艺出众,对唐玄宗深情一片,但也因得宠而骄纵。通过对人物性格多面性的刻画,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

- 人物心理描写细腻:深入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如唐玄宗在马嵬坡赐死杨贵妃时的痛苦与无奈,杨贵妃面对死亡的恐惧和对唐玄宗的不舍,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让观众更能理解人物的行为和情感动机。

- 音乐表现:

- 曲牌丰富多样:运用了大量的曲牌,如【泣颜回】【南扑灯蛾】等,不同的曲牌具有不同的节奏和情感色彩,能够根据剧情的需要营造出各种氛围,增强了戏曲的表现力。

- 音乐与剧情紧密结合: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与剧情的发展、人物的情感相呼应。在欢快的场景中,音乐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在悲伤的情节中,音乐节奏缓慢、旋律低沉,使观众更能沉浸在剧情之中,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

《牡丹亭》(虽然作者汤显祖主要生活在明代,但这部作品在清代也有广泛流传和演出)

- 作者:汤显祖(1550 - 1616)

- 具体手法:

- 情节奇幻:

- 超越生死的爱情:杜丽娘因梦生情,为情而死,又因情而复生,这种超越生死的爱情故事充满了奇幻色彩,打破了传统戏曲中常见的情节模式,给观众带来了新奇的感受。

- 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相遇相爱,梦境中的美好与现实中的压抑形成鲜明对比,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自由爱情的向往。

- 人物塑造:

- 反抗封建礼教的女性形象:杜丽娘是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她不满于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即使面临死亡也毫不退缩。她的形象激励了无数女性对自由和解放的追求。

- 理想主义的男性形象:柳梦梅也是一个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物形象。他对杜丽娘的爱情坚定执着,不畏封建礼教的压力,敢于与封建势力作斗争,为了与杜丽娘在一起,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 语言艺术:

- 文采斐然:汤显祖的语言文采飞扬,辞藻华丽,运用了大量的典故、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戏曲的语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等名句,意境优美,富有诗意。

- 情感真挚:语言表达情感真挚,能够深刻地传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杜丽娘的唱词中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封建礼教的不满,让观众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她的情感冲突和内心挣扎。

清朝的中国戏曲对现今有着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1. 艺术形式方面

- 表演技巧传承

- 唱念做打:清朝戏曲中成熟的唱念做打表演体系,为现代戏曲演员提供了基础规范和学习范本。例如京剧的唱腔要求字正腔圆、韵味醇厚,演员通过长期的吊嗓训练来提升唱功;念白则讲究节奏韵律和情感表达,不同的角色行当有不同的念白风格。许多戏曲院校和剧团在培养演员时,仍以清朝戏曲的表演技巧为核心内容进行教学。

- 身段动作:清朝戏曲中丰富多样的身段动作,如手势、台步、眼神等,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戏曲表演中重要的艺术手段。这些身段动作不仅能够展现角色的性格、情感和身份,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如梅兰芳大师的手势动作就极具艺术感染力,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清朝戏曲的表演传统。

- 舞台艺术呈现

- 舞美设计:清朝戏曲的舞台布景虽然相对简单,但注重通过道具、服装、化妆等元素来营造氛围和表现剧情。现代戏曲在舞美设计上,继承了清朝戏曲的一些传统理念,如运用色彩、图案等象征手法来表现人物和情节。例如,红色通常代表喜庆、吉祥,在戏曲服装和布景中经常被用来表现婚礼、节日等场景。

- 灯光运用:清朝戏曲演出主要依靠自然光和烛光,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戏曲在灯光运用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借鉴了清朝戏曲中通过灯光营造氛围的方法。例如,在表现悲伤、压抑的情节时,会使用暗淡的灯光;在表现欢快、喜庆的情节时,会使用明亮的灯光。

2. 音乐唱腔方面

- 唱腔流派的奠定

- 京剧流派:清朝时期京剧形成了诸多流派,如梅兰芳的梅派、程砚秋的程派等。这些流派在唱腔上各具特色,梅派唱腔圆润华丽、程派唱腔幽咽婉转。这些流派的唱腔风格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京剧艺术的重要标志,也为其他戏曲剧种的唱腔发展提供了借鉴。

- 地方戏唱腔:清朝的地方戏如豫剧、越剧、黄梅戏等,也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唱腔风格。豫剧的唱腔高亢激昂,越剧的唱腔细腻柔和,黄梅戏的唱腔清新明快。这些地方戏的唱腔不仅在当地广受欢迎,而且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丰富了中国戏曲的音乐宝库。

- 音乐曲牌的传承:清朝戏曲中积累了大量的音乐曲牌,如【西皮】【二黄】【梆子腔】等。这些曲牌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能够适应不同的剧情和情感表达。现代戏曲在创作和表演中,仍然广泛运用这些传统曲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例如,一些新编戏曲剧目会将传统曲牌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新颖的音乐效果。

3. 剧本题材方面

- 历史文化题材的挖掘

- 历史故事:清朝戏曲中有很多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题材的作品,如《桃花扇》以南明王朝的兴衰为背景,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长生殿》讲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这些作品为现代戏曲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许多现代戏曲仍然会选取历史故事作为题材,通过戏曲的形式展现历史文化。

- 民间传说:清朝戏曲也大量取材于民间传说,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这些民间传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经过清朝戏曲的演绎和传播,更加深入人心。现代戏曲在创作中也会对这些民间传说进行改编和创新,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 社会现实题材的启示:清朝戏曲中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如讽刺官场腐败、揭露社会黑暗的剧目,对现代戏曲创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现代戏曲也会关注社会现实问题,通过戏曲的形式反映社会现象,引发观众的思考。例如,一些现代戏曲作品关注反腐倡廉、环境污染、家庭伦理等社会热点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4. 行业发展方面

- 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

- 师徒传承:清朝戏曲的人才培养主要采用师徒传承的方式,师傅言传身教,将自己的技艺和经验传授给徒弟。这种师徒传承的方式在现代戏曲教育中仍然存在,许多着名的戏曲演员都是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成长起来的。

- 科班教育:清朝时期出现了一些戏曲科班,如富连成社等,这些科班为戏曲行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现代戏曲教育在借鉴清朝科班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戏曲院校教育体系,培养了包括表演、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各个方面的专业人才。

- 演出市场的开拓

- 城市剧场演出:清朝时期,戏曲在城市中的演出场所主要是茶园、戏楼等。这些演出场所为戏曲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平台,也培养了一批固定的观众群体。现代戏曲在城市中也有专门的剧院进行演出,并且通过网络售票、宣传推广等方式,吸引了更多的观众走进剧院观看戏曲演出。

- 农村庙会演出:清朝时期,戏曲在农村的演出主要是在庙会、集市等场合。这种演出形式不仅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戏曲在农村地区的传播和发展。现代戏曲在农村地区仍然保持着这种演出传统,一些戏曲剧团会在农村庙会、文化下乡等活动中进行演出,为农村观众带来精彩的戏曲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