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从农家子到宰执天下 > 第26章 院试前的准备与结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6章 院试前的准备与结保

到了七月初,张伟等考生不得不暂时放下学习,因为要做考试必备的身份证明和廪报互结亲供单。

没有这两样东西是没法参加报名和考试的。

按大夏的科考制度,第一次参加考试时的手续相当麻烦。

张伟家当时差不多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和多次请托才完全报考,不过现在张伟已经是老考生了,再弄一次自然是驾轻就熟。

比较简单的是身份证明,首先是考生及祖父三代的姓名及籍贯,证明考生的确是本地本籍人。

其次这三代人都是没有犯罪的清白人。

再次是考生近一年内没有服孝,这三点都的证明去年张伟报考时都办过了。

只要去村长和镇公所那边重新签字更新一下年份即可。

这个都是乡里乡亲的,张父略微打点就办好了。

第四点童生身份主证明,这个早已经办好,去年的继续有效。

至于最后的画像,张伟去年报考时画的像理论上是两年内有效。

这两年张伟的相貌没有特别大的变化,自然不用重画,当然如果报考时考官认为有问题,到时候在出钱重新画过就是。

难弄的是廪报互结亲供单,第一部分是考生信息,包括姓名,年岁身体面貌特征,有无胡须等。

这个相对好办,自己照实写,报名时报考官确认无误即可,只要不是相差太大,一般报考官不会自找麻烦去纠正你。

第二部分是祖上三代和业师的姓名。这个一是要和身份证明完全对上,二是审查考生的三代是否从事良业。

三代内不得从事倡,优,皂吏等贱业,三代都必须身家清白。

考生没有在服“大功”以上孝期。(丧礼的一种,简单理解就是指没有在服直系长辈死亡的孝期)。

大夏朝风气相对开放,科兴资格也比较宽松,商人和良吏身份也可以报考,只要不是贱业即可。

像后世最变态的大清,科举还规定“冷藉”不可以科考。所谓“冷藉”就是祖上三代没有人获得过功名或官位。

这规定直接把最广大的底层农民群众排斥在科举的门外。

按这个规定张伟也是没人报考的资格的。

张伟祖父的“副百户“身份不被认可为官,自然没有任何功名。

张伟家除了祖父张一元短暂入伍之外,都是世代务农,是朝廷最普通的良民,也是最广大的基础。

只要是个正常王朝都不会排斥这个阶层进入科考的,毕竟给底层一点向上晋升的希望。

这点希望作用非常之大,一是安抚底层,二是适时给上层增加点新鲜血液,保证上层有一定的流动性使上层不那么快腐败掉。

至于业师,当然是写陈夫子。

所以想科考,哪怕是自学成才,也是找个至少有童生身份的老师来作保才行。

第二部分没有什么可说的,张伟已经写过多次了,现在重新写一次即可。

比较难搞的事第三部分廪保和互结,大顺三年的廪保和互结今年不能用了,全部需要重新弄过。

廪生作保还好,重新花二两左右的银子去县学找个有资格的廪生秀才就行,这个事项一直是由陈夫子对接。

毕竟他是秀才,有这个资源,至于陈夫子有没有从中挣钱,这个没有人管,只要陈夫子收钱不过份,没有人会找这个麻烦。

普通人是很难认识廪生并且让他给个作保的,万一考生发生作弊,廪生的风险极大,当然利润也很高,签个字画个押就有将近十两银子到账。

真正麻烦的是五人互结,张伟,付同程,李行道三人肯定是三个互结的,上次跟他们三人互结的两人均已经放弃科业,不再参加考试了。

私塾里其他童生通过各种关系已经参加了其他组的互结,包括李如凡早早和他舅家的表哥及其同学做了互结。

最后还是陈夫子找了隔壁镇正好剩下的两个落单的童生,在双方都打听确认名声都还不错后,五人做了互结。

第四部分是互结考生的姓名和相关信息。

五人互结是指廪生作保外,同时参加考试的五名学生相互作为证人,宣誓不得违反考试规则,一般称为“五人互结”。

要是其中一人有任何作弊,其他四人都会连坐,轻都取消考试成绩,重者直接下大狱,甚至可能会丢性命。

所以互结的学生名声是第一位的,不然没有敢和你五人互结.

虽然朝廷极为重视院试,搜查极为仔细,一般人不可能有作弊的机会。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最后一部分是本籍和住址。本籍跟身份证明中的籍贯要完全一致。住址写清水镇张家村即可。

以上所有部分,张伟工工整整的写了两篇。其中需要交钱办事的按陈夫子给的信息去交钱即可。

等到七月初五,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完成了。

张伟等互结的五人约好初七到武隆县城集合,走水路去昭陵府。

大概初九下午能到府城。

七月初五下午张伟收拾好自己的行李包袱,在宿舍与同窗们道别后就离开清水私塾回张家村了。

张伟看了看自己将近生活了四年的宿舍,感慨万千,既有不舍,但更希望自己 能够一举高中,以后再也不用住这个宿舍了。

这个情绪与高考时离开高中宿舍的感觉相似,与大学毕业离开宿舍的感觉完全不同。

张伯山在私塾外面等着接张伟,一看到张伟就接过了张伟手上最重的包袱。

张伟一边走一边跟父亲讲了这个科考的时间安排,张伯山只是应承着,最后说:“伟崽,科考的事你来安排就行,你咋说爹就咋做。”

回到张家村,张伟问起了年初时说的徭役。

张伯山说时间肯定是秋收后的九月或十月,现在官府还没有公布折银的价格,民间的说法估计至少在二十两左右。

张伟跟父亲说一定要折银,不能去大坝上冒这个风险,这次自己一定能考上秀才,到时候家里的负担减轻很多,银两也会宽裕很多。

自然不需要节省这个银子。

张伯山没有答应张伟的话,只告诉张伟专心考试,这个事他自有安排。

实际上他跟张伟的母亲李氏李春花商量好了,如果这次张伟能考上秀才,这徭役折银只要不是太贵就出钱折银了。

但要是张伟万一考不上,那张伯山还是去修大坝,银子要省下来继续供张伟读书。

张伟还想要 说什么但张伯山告诉张伟不要再管这个事了,他会处理好的。

张伯山的神情严肃,张伟只好先闭口不说了,毕竟这个家还是张父在当。当面顶撞父亲的权威,张伟还不太敢。

反正还有时间,大不了把其他几上话本拿出来卖了。

白花花的银子更容易让张父相信自己能挣钱,不用拼命去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