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三国前传 > 第26章 明帝大赦天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咱接着说,广陵王荆打从被明帝下诏回到自己的封地后,心里头那点歪心思可没断过,还在偷偷摸摸地搞事情。他私下里招来一帮术士,三天两头地凑在一块儿商量着怎么谋反。这家伙,整天盼着西羌那边能出点乱子,好让他借着防备边疆的由头,起兵闹事。可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呢?这事到底还是让明帝给听说了。明帝也不客气,马上就把他的封地改到了荆地。这一下,荆心里那叫一个气啊,恨得牙痒痒。等到他三十岁那年,脑袋一抽风,把相工叫到跟前,问人家:“你看我这长相,是不是和先帝有点像?先帝三十岁就得了天下,我今年也三十了,你说我现在起兵咋样?”相工听他这么说,吓得心里直打鼓,嘴上随便应付了几句,转身就跑出去,麻溜地向地方官报告了。地方官一听,这还了得,赶紧奏报给朝廷。明帝派了使者来责问荆,荆这下慌了神,知道自己的阴谋败露了,吓得赶紧把自己关到监狱里。不过明帝念在他是自己的亲弟弟,一时心软,没打算治他的罪,只是让他继续吃着封地的租子,不过不能再管手下的那些官吏了。还另外派了国相和中尉去代理他的国事,让他们小心盯着荆,别让他再惹事。

可荆这家伙死性不改,还是偷偷地让巫祝替他祈祷,想着能逃过这一劫。国相和中尉生怕自己被牵连,就把这事详细地报告了上去。朝廷里的大臣们一听,马上就弹劾荆诅咒朝廷,请求明帝杀了他。诏书还没下来呢,荆自己先害怕得自杀了。你说这人,胆子这么小,当初何必谋划那些事呢?明帝看在他是同母弟的份上,挺可怜他的,还是赐给他一个“思王”的谥号。后来还封了荆的儿子元寿为广陵侯,让他继承荆以前的六个县,又封了元寿的三个弟弟为乡侯。

荆死了一年后,东平王苍来京城朝拜。这是在永平十一年的时候。他在京城住了一个多月,就告辞要回自己的封地。明帝一直把他送到都门,才依依不舍地分别。等回到宫里,明帝还是不停地想着苍,心里怪难受的。于是,他亲自写了一道诏书,派人送给东平太傅,诏书上说:“自从和苍分别后,我一个人坐着也不开心,就坐车回宫了。一路上我靠在车轼上,心里一直念叨着他,眼睛望着远方,心里全是思念,真是让我揪心啊。我诵读《采菽》这首诗的时候,更是忍不住叹气。有一天我问东平王,在家里做什么最开心?他说做善事最开心。他这话可真是让我深受启发啊。现在我送给他十九枚列侯印,那些王子们只要年龄在五岁以上,能过来行礼拜见的,都让他们带上。希望苍不要推辞。”

原来光武帝有十一个儿子,除了临淮公衡还没来得及封王就夭折了,剩下的十个儿子里,除了明帝继承了皇位,就数东海王强和东平王苍最是老实本分、贤良有德。强在壮年的时候就去世了,前面咱们也说过。苍这人做事谨慎,每次议政都能说得头头是道,比东海王还聪明。所以他一直稳稳当当地当着王爷,享受着荣华富贵。

再说楚王英,他是许美人所生的,许氏在宫里不受宠,所以英虽然也封了王,但封地又小又穷。明帝即位后,想着都是自家兄弟,没少给他赏赐,还封了英舅舅的儿子许昌为龙舒侯。可谁知道英这人心比天高,居然想着要当皇帝,之前去求佛法,哪是什么真心向佛,分明是想借着佛的名头来保佑自己。后来他还偷偷地刻了图印,伪造灵符。到了永平十三年,有个叫燕广的人跑到朝廷告状,说楚王英和渔阳人王平、颜忠等人,私自制作图书,谋划着造反。明帝拿到状子,就交给有关部门去调查。官员们查了一圈,回来报告说楚王英勾结了一帮坏人,伪造图谶,还擅自封了诸侯、王公、将军、二千石的官职,这是大逆不道的罪,应该判死刑。明帝一开始只是削了英的王爵,把他流放到丹阳泾县,还赏给他五百户的汤沐邑。又派大鸿胪拿着符节护送他去,还让乐人、奴婢、妓士、鼓吹跟着他一起走。英到了丹阳,还是可以坐着辎軿车,带着卫士,出去游玩打猎的时候,卫士还能拿着弓箭保护他,让他玩个痛快。他的子女也都还当着侯主,一切照旧。楚太后许氏也不用交回玺绶,还住在楚宫里。

当时司徒范迁已经去世了,明帝就把太尉虞延调任为司徒,又让赵熹代理太尉的职务。楚王英谋反的事泄露后,其实早就有人告诉虞延了。可虞延想着楚王是皇帝的亲戚,不太好举报他。结果拖了几天,燕广就把这事给告了,明帝大怒,又听说虞延压着这事不奏报,就下诏严厉地斥责他。虞延吓得畏罪自杀了,这又是一个冤死的。楚王英到了丹阳,听说虞延因为没奏报他的事都被皇帝斥责了,心里更害怕,觉得自己肯定没好下场,干脆也自杀了。消息传到朝廷,明帝就用侯礼给他下葬祭祀,该给的丧葬费也都给了,还封燕广为折奸侯。

可这事儿还没完,朝廷开始严查楚狱,这一查就没完没了。从京城的亲戚到郡国的官吏,一个牵连一个,凡是嫌疑重的就被处死,嫌疑轻的就被流放,差不多有一千人被牵连进来。还有好几千人被关在监狱里,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放出来。这不是没事找事嘛!

想当年,光武帝的舅舅樊宏,被封为寿张侯,光武帝的母亲是樊重的女儿,前面也提到过。樊宏的儿子樊倏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他们家几代人都喜欢做好事,还知道不能太贪心,要谦虚谨慎。明帝因为东平王苍人品好又有才能,就把寿张县划给了东平,改封樊倏为燕侯。樊倏的弟弟樊鲔想求楚王英的女儿给自己的儿子做媳妇,樊倏在旁边劝他说:“以前在建武年间,咱们家多风光啊,一门五侯,当时只要稍微说句话,儿子就能娶公主,女儿就能嫁给王爷。可是老天不喜欢人太贪心,咱们家已经没以前那么荣耀了,怎么还能和皇帝家结亲呢?而且你就这么一个儿子,为什么要把他送到楚国去呢?”樊鲔不听劝,还是给儿子娶了英的女儿。等到楚狱这事儿爆发,樊倏已经去世了。明帝想起樊倏以前说的话,又念着他们家以前的功劳,就没让樊倏的儿子们受到牵连。

楚王英以前私下里记录了天下很多名士的名字,编成了一个簿子。后来这个簿子被官府拿到了,就按照上面的名字抓人。不光把吴郡太守尹兴关进了监狱,还把他手下的五百多个掾史也都抓起来,押到廷尉那里,严刑拷打,逼他们承认谋反。这些官吏被打得死去活来,好多人都受不了死了。只有门下掾陆续、主簿梁宏、功曹驷勋,被打得浑身是伤,皮开肉绽,都快不行了,可还是一个字都没说。

陆续的母亲从吴中赶到洛阳,做了好吃的羹汤送给他。陆续虽然被打得很惨,但还是很坚强,脸上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等到狱吏把他母亲做的羹汤送进来,陆续忍不住哭了起来。狱吏很奇怪,问他:“你怎么知道这是你母亲做的羹汤呢?”陆续哭着说:“我母亲切肉从来都是方方正正的,切葱都是一寸长,我一看这羹汤里的肉和葱,就知道肯定是我母亲来了,而且这羹汤一定是她亲手做的。”狱吏听了,很感动,就把这事报告给了上面。官员们把情况奏报给明帝,明帝也有点心软了,就把尹兴等人都放了,让他们回原籍,但是终身不能再当官。这几个人虽然没死,可也吃了不少苦。

颜忠和平王因为楚狱被牵连,他们知道自己肯定活不了,就开始乱咬人,把隧乡侯耿建、郎陵侯臧信、护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等人,全都给牵扯进来了。这四位侯爷被带到法庭上对质,都说根本不认识颜忠和平王,也没和他们一起谋划过什么。审问的官员也不敢替他们说话,还想把他们也定罪。侍御史寒朗也参与了审问,他觉得这四位侯爷是被冤枉的,就把他们带到另外一个房间,然后把平王和颜忠带出来审问,让他们说出四位侯爷的年龄和相貌。这两人根本就是胡说八道,一个都对不上。寒朗就进宫向明帝报告,极力为四位侯爷辩解。明帝一听就生气了,板着脸问:“你说这四个人没罪,那平王和颜忠为什么要牵扯他们?”寒朗也很严肃地回答:“平王和颜忠知道自己犯了法肯定活不了,所以就乱咬人,想着说不定能把水搅浑,给自己找条活路。”明帝又问:“你既然知道,为什么不早点报告?”这明帝问得也有点不讲理了。寒朗回答说:“我虽然知道这四个人是冤枉的,但是我怕国内还有其他人会告发,所以不敢马上奏报。”明帝一听,火更大了,骂道:“你这不是两头讨好吗?”说着,就对旁边的人说:“快把他拉出去!”旁边的人赶紧过来拉寒朗。寒朗又说:“我希望能再说一句话再死。我不敢欺骗陛下,我只是想为国家主持公道罢了。”明帝问:“有没有人和你想法一样?”寒朗说没有。明帝又问:“那你为什么不和三府商量商量?”寒朗说:“我知道我这次肯定要被灭族了,所以不敢连累别人。”明帝问他为什么会被灭族,寒朗说:“我奉陛下的诏令审问罪犯,都快一年了,我不但没有查出他们的罪行,还为罪人辩解,我想陛下肯定会很生气,我肯定会被灭族的。但是我不能不说,我希望陛下能明白我的苦心,醒悟过来。我看到那些审问的人,都说这些罪犯是大逆不道,百姓都很痛恨他们,他们觉得宁可错杀,也不能放过,不然以后会被人指责。所以他们审问的时候,一个牵连十个,十个牵连一百个。就算是公卿们上朝的时候,陛下问他们办案的情况,他们也只是跪在那里说,以前大逆不道的罪都是要牵连九族的,现在陛下您很仁慈,只惩罚罪犯一个人,这是天下的大幸。可是等他们退朝回到家里,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都觉得这些罪犯很冤枉,暗暗叹气。只是没人敢站出来说真话。我知道我肯定会死,但我一定要把话说出来,死也甘心。”明帝听了寒朗的话,心里的气慢慢消了,就让他退下了。

过了两天,明帝亲自到洛阳去查看囚犯的情况,结果发现有一千多人是被冤枉的。正好这时候天旱,明帝刚把这些人放了,就下起了大雨。明帝也很感慨,就回宫了。晚上睡觉的时候,明帝还想着楚狱里可能还有冤枉的人,翻来覆去睡不着,坐起来好几次。马皇后问他怎么回事,明帝就把心里的担忧告诉了她。马皇后也劝明帝宽大处理,于是明帝又赦免了很多人。只有颜忠和平王,没有被赦免,最后在监狱里自杀了。侍御史寒朗因为觉得自己在监狱管理上有责任,就主动到廷尉那里认罪。明帝也不想再追究了,只是免去了寒朗的官职,让他回薛县老家去了。

任城令袁安被提拔为楚郡太守,他上任后,连官府都没进,就直接去处理楚狱的事情。他调查后发现有很多人是被冤枉的,就写了奏疏请求赦免他们。府丞和掾吏们都不同意,都磕头劝他,说如果放了这些人,就是纵容奸党,袁安自己也会被治罪的,千万不能这么做。袁安很坚决地说:“如果有罪,我一个人承担,不会连累你们的。”这袁安也是个硬骨头。后来朝廷的批复下来,同意了袁安的请求,四百多家被冤枉的人都被放了。明帝还下诏大赦天下,除了谋反大逆和一些不应该赦免的罪犯,其他的囚犯都免了死罪,让他们改过自新。

明帝还很重视教育,提倡大家学习,尊重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不管是皇太子还是王侯公卿的子弟,都要学习经书。他还在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的子弟住的南宫设立学校,叫做“四姓小侯”,专门请了五经师给他们讲授经义。像期门、羽林这些士兵,也都要学习《孝经》的章句。这股学习的风气一开,大家都争着学习,连匈奴都派了儿子来学习,想被汉朝的文化熏陶熏陶。

义士范式和李善等人,都被公府征召,破格录用。范式字巨卿,是山阳人,年轻的时候在太学里读书,和汝南人张劭是好朋友。张劭字元伯,他们俩读完书后就一起回家了。临分别的时候,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我一定去拜访你的父母。”张劭很爽快地答应了。时间过得很快,两年就过去了。张劭在家里跟母亲说,让她准备好酒菜,等范式来。他母亲有点怀疑,说:“你们都两年没见了,而且相隔千里,他真的会来吗?”张劭很肯定地说:“巨卿是个讲信用的人,肯定不会失约的。”他母亲就准备了酒菜。到了约定的日子,范式真的来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一起喝酒聊天,玩得很开心,然后范式才离开。

可是没过多久,张劭就生病了,而且病得越来越重,起不来床了。同郡的郅君章和殷子征每天都来看望他。张劭叹了口气说:“可惜我不能见到我最好的朋友了!”子征听了,有点不服气,就问:“我和君章这么用心地照顾你,难道不算好朋友吗?你还想见谁呢?”张劭哭着说:“你们的情谊我很感激,但只能算是活着的朋友,不能算是生死之交。只有山阳的范巨卿,才是我的生死之交。”郅殷两人没见过范式,不太相信张劭的话。

过了几天,张劭就去世了。这时候范式已经当了郡功曹,有一天晚上,他梦见张劭戴着黑色的帽子,帽带垂着,拖着鞋子走到他面前,喊他:“巨卿!我某天死了,某天要下葬,你如果还记得我,能来送我一程吗?”范式刚要回答,突然就醒了,醒来后发现自己满脸都是泪水。第二天,他就向太守请假,说要去参加张劭的葬礼。太守很理解他,就同意了。范式就驾着素车白马,赶到汝南。

张劭家里已经把棺材抬到墓穴旁边了,可是棺材特别重,怎么也放不进去。张劭的母亲摸着棺材哭着说:“元伯啊,你是不是还有什么心愿没了呢?”于是就先把棺材停在那里。过了一会儿,看到有一辆车远远地过来,张劭的母亲指着车说:“这肯定是范巨卿!”等车走近了,一看,果然是范式。范式走到棺材前,拜了几拜,然后说:“元伯,你走吧!生死有别,从此我们就永别了。”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在场的人都忍不住哭了。范式就拿起绳子,拉着棺材,说来也奇怪,棺材一下子就变轻了,很顺利地就放进了墓穴。范式还留在墓穴旁边,帮着监工,直到把墓修好,又种上树,才离开。这才是真正的生死之交啊!

后来范式又到洛阳,在太学里继续学习。太学里的同学很多,他不可能都认识。有个长沙人陈平子,虽然没和范式说过话,但早就听说范式是个义士。有一天,陈平子生病了,吃了药也不管用,病情越来越严重,眼看就不行了。他的妻子和孩子在旁边哭着。陈平子虚弱地对他们说:“我听说山阳的范巨卿,是个非常讲信义的人,我死了以后,你们把我的棺材抬到他的门前,他肯定会帮我送回故乡的,你们千万不要忘了。”说完,他强撑着起来写了一封信,大概意思是说自己在京城生病了,没想到这么年轻就要死了,想到妻子和孩子还小,没办法把自己的棺材运回家乡,一直很仰慕范巨卿的大名,所以冒昧地请求他帮忙,如果能让自己落叶归根,不管是活着的还是死了的,都感激不尽。信写好后,他嘱咐妻子让人送给范式,然后就去世了。

他妻子按照他的嘱咐,让人把棺材抬到范式的门前。范式那天正好出门了,没碰到送棺材的人。范式回到家,看到门前停放的棺木,心中十分诧异。待进门瞧见案上陈平子的遗书,读完后,二话不说,径直前往陈平子的寓所,帮他的妻子安排好一切,还亲自护送灵柩回临湘。到了离长沙只有四五里地的地方,范式将陈平子的原信放在柩上,哭别而去。陈平子还有弟兄,听闻此事后,急忙去追寻范式,可那时范式早已回到京师,最终未能相见。长沙的官吏们也听闻了范式的事迹,在向上呈交计簿时,表奏了范式的高尚行为,三公听闻后都争着要招揽他,纷纷派人送书信来征召,可范式却不肯赴任。后来,州吏举荐他为茂才,他这才前往京城接受官职,一路升迁至荆州刺史。

范式上任后,到新野县巡察。县吏们纷纷出来迎接,队伍前面有一个弯腰曲背的导骑,范式觉得这人眼熟,走近仔细一看,竟是昔日的同窗好友孔嵩。范式激动地拉住他的手臂说:“你莫非是孔仲山?”孔嵩,字仲山,是南阳人,因家境贫寒,要奉养双亲,便隐姓埋名在新野县做了佣卒。事到如今,他也不再隐瞒,坦然承认了自己的身份。范式不禁叹息道:“想当年,你我一同在太学求学,何等意气风发。如今我蒙国家厚恩,担任州牧之职,而你却怀才不遇,隐身于卒伍之中,这怎能不让人惋惜呢?”孔嵩却笑着回答:“侯嬴年老时仍坚守着卑贱的职业,晨门也自愿守着关门的差事,孔子也曾想前往九夷居住。人在不得志时,安于贫贱本就是本分,有什么值得叹息的呢?”范式听后,对孔嵩更加敬重,当即命令县吏派人替换孔嵩的工作,可孔嵩认为自己受雇的期限未到,不肯离去。

范式回到官舍后,立刻向上级呈交举荐孔嵩的文书。不久,孔嵩就被公府征召。孔嵩在赴京途中,投宿在下亭,夜里遭遇几个盗贼前来偷马。盗贼们得知这匹马是孔嵩的坐骑后,相互责备道:“孔仲山乃是南阳的大善人,我们怎能偷他的马呢?”于是,盗贼们不仅将马送还,还当面赔罪。后来,范式调任庐江太守,孔嵩也官至南海太守,二人在任上都政绩卓着,声名远扬,深受百姓爱戴。

再来说李善,他也是南阳人,原本是李元家的家奴。建武年间,南阳爆发瘟疫,李元一家相继病逝,只留下一个出生才几十天的孤儿李续,家中虽有千万资产,可那些奴婢们却心生歹念,私下商议要杀死李续,瓜分财产。李善于心不忍,又无力阻止众人,便偷偷地背着李续逃到瑕丘,亲自喂养照料。或许是李善的善举感动了上天,他的乳汁竟奇迹般地流了出来,得以哺育李续。在李善的悉心呵护下,李续渐渐长大。李续稍稍懂事,就将李善当作自己的亲生父亲一般敬重,凡事都要先向李善长跪请示,得到许可后才敢去做。他们的事迹在乡里传为美谈,邻里乡亲都被李善的义举所感化,纷纷效仿,一时间当地民风大变,人人都崇尚道义。

等到李续十岁时,李善带着他回到家乡,将那些奴婢的恶行诉之于守令。守令立刻派人抓捕那些奴婢,一审问,他们便都认罪伏法。守令依法将他们分别诛杀,将李元家的旧业归还给李续掌管。从此,李善的义名远播四方。当时钟离意担任瑕丘令,上书举荐李善,朝廷下诏任命李善和李续都为太子舍人。公府又将李善召入幕府,让他处理繁杂的事务,李善处理得井井有条,因此又被升迁至日南太守。

李善从京师前往日南赴任,途中路过南阳,特意绕道去李元的墓前祭拜。他脱下朝服,手持锄头割除杂草,又亲自准备祭品,摆放在墓前,然后跪地叩拜,泪流满面地说:“君夫人!李善在此!”祭拜完毕后,李善仍久久徘徊在墓前,不忍离去,如此数日,才黯然离去。李善到了日南后,将仁爱之心施予百姓,使得当地的风俗为之改变。后来,他又调任九江太守,却在途中突然生病,不幸与世长辞。李续为李善守孝,如同亲生父母去世一般悲痛。后来,李续也官至河南相,李善和李续二人以德报德,在世间留下了美好的名声,让人不禁感叹:行善之人必有福报啊!

而叶令王乔,却有着神奇的幻术。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总是独自前往京城朝拜,奇怪的是,人们从未见过他乘车骑马,也不见有随从相伴,朝臣们都对此感到十分惊奇,明帝也心生疑虑,暗中命令太史暗中观察王乔的行踪。太史向明帝报告说,每当王乔快要到来时,就会有一双野鸭从东南方向飞来。于是,明帝派人在野鸭飞来之处张网等候,待野鸭飞到,一举网捕捉,那野鸭竟变成了一只鞋子。明帝命尚方官查验,发现这只鞋子竟是之前赐给尚书官属的,而且还崭新如初。更令人称奇的是,每当王乔入朝时,叶县衙门的鼓会自动敲响,声音响彻京城。

后来,天空中突然降下一只玉棺,缓缓落在叶县的大庭之中。官吏们见状,纷纷上前用力推移,可玉棺却纹丝不动。王乔似乎有所感悟,说道:“想必是天帝要召我回去了。”于是,他沐浴更衣,静静地躺进玉棺之中。不一会儿,属吏们上前查看,发现王乔已经没了气息。过了一天,官吏们才将玉棺盖上,将其抬到城东埋葬,说来也怪,那土仿佛有灵,自动堆积成坟。当天晚上,叶县的牛全都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好似负重过度一般疲惫不堪。百姓们越发觉得王乔是神,为他建立庙宇,取名叶君祠。此后,官吏和百姓们前往祠中祈祷,无不应验;但若有人敢冒犯王乔,便会立刻招来灾祸。有人说王乔就是仙人王子乔,也就是周灵王的太子晋,相传他曾在缑岭吹笙,后来骑着仙鹤升天而去。但这些传说究竟是真是假,实在难以证实。不过,在我看来,王乔的这些事迹,终究不如范式、李善等人的义举那般真实可靠,能够成为世人学习的楷模。

这正是:淑世应当先淑身,子臣弟友本同伦;试看义士临民日,不借仙传化自神。

在那个时代,除了这些人,还有一些高尚不仕的志士,他们的故事同样精彩,且待下回再为各位细细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