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雪鹰豪情 > 第81章 市首是个啥玩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冯家臣第一眼看见冯希延是三天后隔着重症监护室的窗户。

摆放整齐的无菌恒温箱里,无数个刚出生的婴儿发出此起彼伏的交响曲。

冯家臣在护士手指的引导下才找见了自己带着氧气罩的儿子。

与其说看见了儿子不如说是看见了贴着母亲姓名的箱子。

主治医生招呼把保温箱推过来,冯家臣才隔着窗玻璃透过保温箱玻璃罩瞅了一眼含着手指酣睡的三儿。

“冯市首,幸亏赶得及时,要不然大人的生命都得堪忧。”

医生的话再次确认了狮城医院判断的正确性。

冯家臣问医生:“这种病国内真的无药可救?每年西疆多少农牧民的新生儿刚一出生就要承担这么大的负担?”

“就事论事,从数据来看,不仅西疆,包括世界各地海拔较高的地区出生的新生儿,理论上都有这种病的风险?”

“先心病?”冯家臣突然想起多年前肆虐西疆的可怕名字。

“对,就是这个病。当年我们还派过医疗队支援西疆。”

“能否根治,这可是关系到上千个西疆家庭的幸福。”

“目前我们的医疗水平估计无能为力,但能结合父母的体质及环境因素进行有效控制。

简单点说就是:内地生内地养。不论纯血统西疆后代还是大夏入疆的人员,有条件的我们都希望能到内地生养,提高当地人口的稳定增长。”

“不回西疆,那西疆还有啥前途?”冯家臣不想听医生的解释,说话的语气有些生硬。

“十二岁以后再回,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抗风险能力会相应加强。”

针对冯希延的情况,医生给出了暂留内地生活一段时间的建议。

于是,初尝人间辛苦的冯希延在温暖的保温箱里待了七天便随母亲回到了兴旺村的冯家老宅。

老宅已在大哥家兴的精心打理下重新焕发昔日的辉煌。

大小窑洞浆泥的平整光滑,涂刷一新的街门楼子上烫金大字耀耀生辉:勤俭持家。

这匾额完全符合当下屋主人的治家之道。

黄土参杂石灰铺就得院落干净利索。

跨上半腿高的台阶,在小窑和堂屋的山墙夹角,新砌了一整套灶台。灶台上空升腾的热气正好阻碍了冷空气的侵入。

菊花跨进自家街门门槛的时候,冯家臣手里引魂的纸钱刚好撒完,他用串纸钱的桃枝在酣睡中的冯希延面前晃晃。

“三儿啊!我们回家了,这就是你家。”转过头,他大嗓门地问家兴:“大哥,菊花娘儿俩住哪?”

“小窑,炕正热乎着呢。”

“那大嫂和丫头住哪屋了?”

“我们在大窑将就几天,出了月子她带孩子回娘家,我还回老屋住去。”

老大痛失爱子,欲再生一子,冯家臣却因家中男丁众多,整日寻思着添个女儿。

岂料这兄弟二人想法竟恰好相反。冯家臣心里面五味杂陈,不知道该喜还是该忧。

里外里都是自家的孩子,妯娌俩一起坐月子也算是一份开心。

老爷们对伺候月子的事笨手笨脚,亏了新媳妇娘家人闲暇时过来帮衬。

至于菊花,兄弟姐妹们中就她一个女孩,娘家人几乎指望不上。

三十九天刚过,新媳妇早早卷好铺盖,收拾好行囊就等着娘家人来接。

冯家臣端着一大碗玉米面疙瘩问家兴:“大哥,菊花去西疆前不是说好了吗?老冯家这几孔窑洞就你住了。我看有谁敢有意见?”

“没人有意见,我这琢磨着孩子们都大了,说不定那个要回来总得有个窝。我家就一个,搬回去正好。”

“那也不差这两年,踏实住着。三儿这身子骨,一时半会儿还回不了西疆,还得靠大哥大嫂帮衬些日子。”

冯家臣的坚持下,家兴没有搬回南沟的窑洞,新媳妇过了白天,一家三口又回到了冯家老宅住下。

这期间身在国都军事学院进修的冯希庭回来过一次,专程来看未见面的弟弟,远在太阳城的小宝也打电话想要回来,被菊花劝阻:丢不了!早晚能见上。

弟兄俩在菊花提出拿三儿换个女孩的事情上态度坚决而一致:

拿自己的亲弟弟去换女孩,换谁家的闺女进门,他俩都要想法掐死!

或许这正应了那句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夫妻一样,亲兄弟更是一样。

转眼,冯家臣的假期到了,他和菊花商议如何安顿好冯希延后再回西疆。

“菊花,我这假已休完,必须回去上班了,一城之首长期脱岗也不是回事。要不你在家待两年,等三儿能下地撒丫子了再回去。”

菊花没做任何思考就直接回绝了丈夫:“三儿小,暂时不回西疆可以。我必须回去,再说小宝还得有人照顾。”

“小宝住校。”

“过年过节也让孩子住校,你这个市首爸爸的老脸往哪搁?

雅砻城离了冯家臣还有普巴和布穷,小宝离了妈妈就要饿肚子。”

说不服夫人的冯家臣不再坚持,他心里清楚小宝只是个由头,菊花真正放不下的还是他这把历经风雨的老骨头。

转过念头冯家臣就把大哥想回南沟的心思告诉了菊花。

“前些年你们兄弟闹别扭,大哥有些担忧正常,现在好了,这又是闹哪一出?莫不是嫂子有啥想法,回头我找她聊聊。”

冯家臣点头说道:“冯家这老房子空着也是空着,大哥住着还能帮着看家,也不知道他一天瞎想啥?”

新媳妇带着丫头回来的那天 ,菊花下厨炒了个尖椒土豆丝,炸了一盘酥脆的花生米。

冯家臣从堂屋的书柜里拿出一瓶放了多年的老酒,弟兄俩就着花生米和土豆丝在院子里的石板桌上打着牙祭。

妯娌俩各自喂完自己的宝宝,也捧着一碗热乎的调和饭来到了饭桌前。

“哥,嫂子。来旺假期到了,公家人不自由,说走就得走。老宅这一摊子事还得麻烦哥嫂照应着。”菊花给自己斟满酒,也给新媳妇倒了一杯。说道:“咱一家子干一个!”

“干一个!”冯家臣端起酒杯看着大哥和嫂子。老大有些拘谨,新媳妇更是搓着双手不知这杯酒是端还是不端。

“菊花,这个我不会。”

如不是嫁给冯家臣的大哥,新媳妇这辈子都不敢想能和市首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那可是和前朝的潞州府知府大人一样高攀不起的大人物。

退一步说,就是坐她面前的菊花,也是当年兴旺村一众丫头片子的主心骨,现在居然成了弟妹。

真喝了这杯酒,她会有受宠若惊的感觉。

迟疑中,家兴发话了:“端酒啊,犯啥癔症,弟妹给你敬酒哪有不喝之礼,不会喝也得把眼前这杯下肚。”

家兴一仰脖咕咚一声,抹抹嘴,捏起一把花生塞进嘴里嚼着。

冯家臣和菊花紧跟老大的节奏喝光了杯中酒,微笑着看着新媳妇。

新媳妇端起酒杯有些为难,菊花边说:“实在不能喝就不要喝,一家人团圆比啥都强。”

“喝,弟妹,我喝了。”新媳妇鼓起勇气闭着眼睛把杯中酒倒进嘴里,呛的好一阵咳嗽。

或许是酒壮人胆,停下咳嗽后的新媳妇冒了一句:这辈子能和市首一家吃团圆饭,是我上辈子修来的福分。

冯家臣有些意外,本家子侄对他这个所谓的市首已经见怪不怪,自己家咋还有这样的奇闻:

“老大,你给灌输的吧,新政多少年了,咋还给嫂子将这乌七八糟的事?要不然嫂子咋知道市首是个啥玩意?”

“哈哈哈~。”菊花憋不住了,刚吃进嘴里的一口土豆丝差点没笑喷到冯家臣的脸上:

“来旺,你自己说说,市首是个啥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