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张成呢,在遭受母亲离世这一沉重打击后,他的身体状况也急转直下,仿佛一夜之间被抽走了全身的元气。
要知道,张成年轻的时候,家里条件相当艰苦,为了维持生计,就那几亩地,他跟俩兄弟那是如老牛一般,掏了狠力气的,也吃尽了苦头。
从小到大长期的劳累和营养不良,使得他的身体底子变得非常薄弱。
尽管后期经过不少滋补调料,可底子到底没打好,而这次母亲的突然离去,对他来说无疑是一剂药引子。
巨大的悲痛和心理压力让他的身体再也无法承受,最终彻底垮了下来。
面对父亲如此糟糕的身体状况,几个儿女都心急如焚。他们纷纷劝说父亲不要再操心那些琐事了,应该好好休息,安享晚年。
经过深思熟虑,张成和朱氏决定听从孩子们的建议,放下手中的一切事务,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养孙带娃的日常生活中。
在母亲走后,竞也学起了母亲那些个兴趣爱好来了。
张宇自然也不例外,他带着儿子和儿媳回到了钱家,照顾起了丈母爹和丈母娘,也归于了平淡生活。
毕竟,这两位老人年事已高,张宇和钱月娥实在放心不下。
而他们的大女儿和二儿子远在京城,如今,俩孩子都已经成为了各自部门的主事人,身负重任不能轻易离开。
再加上家中的小俞正还太小,需要人照顾,所以,张宇和钱月娥只能回到钱家,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
与此同时,张聪、张云以及他们的老妻,则带领着一众小辈,接替了母亲的职责,继续看守门户,守护着三合村这个大家庭。
张知珣此次辞官,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陪伴在祖母和家人身旁。在守孝期满之后,他并没有选择回到北地,而是毅然决然地接过了他爹的担子。
与此同时,张知珣还与大姐张知歌一同在三合村学院担任教师一职。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祖母的忠君爱国思想传递给更多的学生,让这些年轻一代能够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经过多年的教育工作,张知歌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如今她正在积极参与竞选下一任校长的事情,一天天忙的不见人影。
而张知沐和张知元,此时已经在京城忙的不可开交,要知道,现在的君主可不养闲人。
那是见天的要检查考勤的,就怕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集团出现什么问题,如今老太君又走了,那是更加勤勉了。
故,二人连在家守孝三年都没待满,便被召回上京城了。
尽管祖母的离世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由于家族使命的压力以及众多儿孙的责任,他们无法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
于是,他们带着年幼的弟弟妹妹们,开始努力争夺更多的资源,以确保家族的繁荣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与钱、王、杨几家的众多表亲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成为了帝国新一代的风云人物,搅动着天下的局势。
另一边,李乾回到家中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默默地拿出那捧黄土,仔细端详着,仿佛能从中看到老太太慈祥的面容。
这时候龙二带着昆仑山密信回来了,李乾与岑瑛,带着几个老弟弟关起门来,打开看了内容。
一刻钟后,李乾乐呵呵的出了庭院,带着那捧黄土去了陶瓷作坊。
然后,他亲自动手,用这捧黄土制作了一个陶杯,并将其放置在自己的案头。每天冲泡茶水时,闻着那袅袅茶香,回忆着与老太太相处的点点滴滴。
这个陶杯虽然简单朴素,但却承载着李乾对王春花深深的思念。每当他看到这个陶杯,就会想起老太太的教诲和关爱,让他能坚持下去。
时光荏苒,四季更迭,一年又一年如白驹过隙般转瞬即逝。三合村的日子,就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淡中悄然流逝着。
村头那棵古老的槐树,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
它曾经枝繁叶茂,每年都会绽放出洁白如雪的槐花,香气四溢,弥漫整个村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槐树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不再开花,仿佛也在默默诉说着三合村的故事。
在村民们的悉心照料下,村里的庄稼亦如某人来过的那些年,茁壮成长,每年都迎来令人欣喜的大丰收。
金黄的麦浪随风翻滚,饱满的稻穗沉甸甸地低垂着头,那大豆、高粱是一年比一年产的多,再看那果园里的果实又挂满了枝头,一片丰收的繁荣景象。
这丰收的场景,就如同村里的孩子们一样,一批批地长大成人,然后怀揣着梦想和希望,毅然决然地走出村子,去外面的世界闯荡。
每当有孩子长大成人,即将离开三合村去追寻自己的人生道路时,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王春花的墓前。
这座经过风雨洗礼的的坟墓,静静地坐落在村子后山,周围环绕着郁郁葱葱的青草和五颜六色的野花。孩子们会在墓前停下脚步,默默地凝视着那块刻有王春花名字的墓碑,心中涌起无尽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他们会深深地鞠上一躬,用这种最朴素的方式,向这位曾经给予他们无私关爱的老人表达敬意和告别。
王春花虽然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她的善良和关爱,却永远留在了三合村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最温暖的回忆和最坚实的支撑。
而三合村的村民们,每次路过王春花的墓地时,也都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默默地为她整理一下住了多年的院落。
有那松动之处,也会动手加固一下,来时看见路边开的鲜嫩的花花草草,也会给她采摘几支放于门口,顺便再添上一些她生前喜欢吃的食物。
这不仅仅是一种对其的缅怀,更是对她曾经为村子所做的一切的感恩和敬意。
村头老槐树已经枯萎,换上了一棵杨树,它迎着劲风疯狂生长着。张家在小玉米这一代人抱孙子时,张成几兄弟也故去了,而王春花地宫四周,此时已经立起了无数新碑。
王春花的墓地前,香火从未断绝过。
那些南来北往的商客,以及专程前来祭拜她的人们,都会在这里燃起一炷香,敬上一杯烧酒,都知道老太君生前爱这个,故借此表达他们对王春花的哀思和怀念。
尽管王春花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她的精神却如同那永不熄灭的香火一样,永远地留在了三合村,留在了这片她深爱着的土地上。
她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个平景国的人,让他们在面对生活的困难时,依然坚定地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