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府的白事上,第一天的情况就颇为特殊。
老太君的一生丰功伟绩不用对来客多做介绍,平景国上下都已知晓,所以陵川县的人,一个个闻得噩耗便疯狂地往小河镇的三合村赶。
远远望去,平洲的各个要道上,都能看到一支支队伍在缓缓前行。这些队伍或长或短,彼此之间有些许间隔,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
每个人都身穿素色的服饰,车辆前方也都悬挂着素色的幔帐。
这些队伍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不约而同地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如果从空中俯瞰这片大地,就会发现不仅是平洲,其他几洲也是如此。
这些队伍如同一条条蜿蜒前行的生命洪流,穿越山川河流,最终汇聚到一个地方,那就是老神仙所在之地,三合村王春花的往生之地。
这场丧事规模浩大,其操办者更是令人瞩目。
是由老君主李乾亲自出马,他带着几位德高望重的老王爷一同操办的。这样的安排,让所有人都觉得理所当然。
毕竟,这位老君主一向以仁爱着称,如今国之重器陨落,他必定是伤心欲绝的。
而这位老君主如此尽心尽力地操办丧事,实在是令人敬佩。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位逝去的老神仙对于国家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他的离去无疑是国家的一大损失。
要说这老君主亲自操办,这是天恩,亦是淑荣,这本是一件庄重而严肃的事情,但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
老神仙离世当天,当张家孝子贤孙们大开正门正在叩迎各方宾客时,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张家老太爷竟然也跟着去了。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而就在这时,张聪被派去接娘舅。
然而,当他见到舅舅们,在张有寿的带领下开始报丧时,王勇老爷子也在,炸一下子得知了女儿离世的消息,老爷子无法承受这巨大的打击,也随之而去。
这两位老人相继离世的消息一传出,便引来无数声音,但所有人都是惋惜与悲痛。
如此德高望重的老人,突然间走了三位,对于他们与国家来说实在太过沉重了。
而前来张府吊唁的人们更是深感唏嘘,他们面色悲痛,感慨老太太一生功德圆满,走时还有二位神君护法,此番老太太应是回归真身了。
这样的说法虽然带有一些迷信色彩,但也反映出这片土地上的人对于王春花的尊重与爱戴。
即便是三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离世,也给张、王两家带来了无尽的哀伤和阴霾,但逝者已逝,生者仍需前行,不能因此而停滞不前,不去料理后事,从而耽误逝者往生。
于是,李乾果断地下达命令,首先着手操办王老太爷的葬礼,紧接着便是张富贵老爷子的葬礼。
老太君的最后再办,因着其作为晚辈理应如此。
又一说,由于王春花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再加上她的儿孙们都在外地为官,无法及时赶回。
因此,王春花的葬礼被安排得格外隆重,停灵长达十四日之久,并按照皇家规格进行操办,以等待她的孩子们归来。
这三场白事接连不断,整整持续了半个月之久。
在这漫长的半个月里,张府上下都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之中,整个府邸都被白色的帷幕所笼罩,一片肃穆,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凝固了。
而三合村的情况则更为严重,原因无他,老太君一生为国为民,奉献了自己的全部。
她不仅是张家的顶梁柱,张氏一族的定海神针,更是邻里乡亲们心中的守护神。她的离去,让三合村乃至整个平景国的人们,都感到无比的惋惜和悲痛。
老君主对这场葬礼的重视程度,几乎等同于国丧,可见这三位老人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
而官家因为老太君一生都非常节俭,对功名利禄毫无兴趣,所以为了表彰老太君的功绩,官家特意赐予了她金衣覆面和穿戴的殊荣,并且按照亲王一百零八皇杠的规制来进行捡殓、厚葬。
这不仅是对老太君的敬重,更是对她一生奉献的高度肯定。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对于老太君的后世子孙,李乾和李宏却没有给予任何赏赐,这一情况引起了很多人的猜测和议论。
不过,人们很快就意识到,这两位君主都还健在,而张家以及三合村如今所取得的成就已经非常巨大,根本不需要再给予额外的赏赐了。
毕竟,他们已经成为了无法撼动的山岳,其地位和影响力已经无可比拟。
王春花离世的第七天,也就是所谓的回魂夜,这一天对于张家来说意义非凡。
乃,老太太回来看儿孙之日,而几位老爷子也是期待不已。
清晨,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洒在三合村,整个村庄被一层淡淡的素色所笼罩。张家的大小成员们在李铭的带领下,早早地起床,忙碌地准备着迎接前来吊唁的宾客。
这几天,三合村的每一个角落都挂满了素幔,整个村庄弥漫着一股庄严肃穆的氛围。村民们自发地行动起来,路边整齐地搭起了素色的棚子,为前来吊唁的人们提供马匹和车辆的休憩之处。
张家的家丁和奴仆们也在忙碌着,他们用心地招呼着各界人士,为他们提供周到的服务。而村民们则自发地为众人提供休息区域,以便张家能够更好地照顾贵客。
然而,前来吊唁的人实在太多太多,即使马知府和知县调来了大量的人手,仍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到了第三天,情况变得更加严峻,这附近几个州,只要能赶到的,所有人都来了。
那大量的马匹车辆是第一批,第二批是拖家带口的牛车,骡子。
第三批就是行脚的商队,以及徒步而来的老百姓、和村落,寨子。
三合村周边村长见此,便组织村中所有人也搭起棚子,收拾院落一起帮忙招呼远道而来的宾客。
他们是受益最多的,理应帮着老太君照看孩子。
第四天幸好李钰的班底和礼部的人员及时赶到,接手了一部分工作,才使得局面稍微有所缓解。